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师生之间感恩遇见的句子看这里!中秋念师恩|苗会红:师恩如海,此生不忘

时间:2023-01-30 03:04:09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感谢您对《文学博山》的关注

几次拿着笔想写我的老师,但总是写不出笔。

又是一年教师节,恰逢仲秋,思绪又浓了起来。于是,赶紧落笔捡起这串美好回忆。

(一)王建华老师

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没上过幼儿园,我八岁时直接步入小学课堂。我的班主任老师王建华,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引领我走向知识海洋的启蒙老师。

现在八岁的孩子已是二、三年级学生了,识字量和思维认知等能力是我们那一代人所远远不能启及的。八岁时的我,傻傻的啥也不懂,只是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呆呆地看着老师。对老师的模样我倒记得很清楚。王建华老师不算很高,但很挺拔,大眼睛、浓眉毛,梳着两条一扎多长的粗辫子,刘海齐齐的。她常穿那时很流行的绿军装,说话干脆直爽、严厉干练,一股英姿飒爽劲儿。现在回想,那时王建华老师估计也就20多岁的样子。

王建华老师年龄虽小,但却很扎实。我记得一上学就开始学写“毛主席万岁”几个字。尽管老师喊破了喉咙,一笔一划在黑板上教得认真,可我就是学不会。一个“毛”字就被逼哭了,回家后高低不愿去上学了。同在一所学校上五年级的堂姐说,没事,明天我去找你老师说说。第二天课间,堂姐果然来到我们一年级学区,拉着我的手去办公室找到了王建华老师,说:“王老师啊,这是俺妹,俺亲……妹!”堂姐把“亲”字拖长了语调。“啊!”王老师在一个脸盆里边洗手边答应着。可能王老师与我堂姐年龄差距较小吧,要不就是她曾经教过我堂姐,堂姐和她并不陌生。见王老师笑嘻嘻的,堂姐又在一边一个劲地夸我:“俺妹可听话了,俺妹从小就听话,你让俺妹当个大班长吧!”王老师只是看着我笑,没说话。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没过几天,王老师真的选我当了大班长。

也许是老师让我当了班长激发了我,也许是我脑子突然开了“窍”(当然,更要感谢“挺身而出”的堂姐!后来,堂姐成了一名大学教授,或许,她从小就谙熟“赏识”教育的理念),在王老师那手漂亮的横平竖直的板书中,我很快把这几个字都学会了,从此不再怵头上学。王老师一肩两挑,也担当着我们的数学课。数字书写王老师也不含糊,从1到10,王老师一个一个地和我们掰扯,手把手地教,直到都学会,写正确、写漂亮为止。就像盖房子一样,王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认真示范给我们打下了牢牢的根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一年唐山大地震后,周边地区常有余震。根据上级要求,学校组织了地震演习。当时因为教室狭小,后来插班进来的一个学生无处安排,临时插到了我的课桌上,这样我们三人一个桌子。当地震预警拉响时,大家按老师叮嘱迅速往课桌底下钻。桌子下没有那么多空间,我被两个男生挤了出来。慌乱的我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几乎要哭出来。本来老师已钻到讲桌下了,可她抬眼看到了无处躲避的我,便一个箭步朝我跑来,弯下身把我压在下面。我“得救”了!霎时安定下来,屏住呼吸安静地蜷缩在老师身下。待警报解除后,老师松开了紧紧揽着我的手,脸上因为紧张而红扑扑的,但却露着释怀的笑容。那时候小,不懂得感恩,但觉得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后来我常常想,如果那次是真地震的话,老师会不会因为救我而“牺牲”了呀?一想到老师因为我而“献”出了生命,我心里就会很难过,以后就由难过变成了崇拜,老师成了我心中的英雄……这性命相交的恩情,已超越了师生情谊。王老师不仅是我的“恩师”,更是我的“救命恩人”!

很可惜,不知什么原因,王建华老师只教完我们一年级,好像就被调走了。而从这以后,我竟再也没有见过这位引领我走进知识大门并救过我“一命”的恩师。长大后,多少次我徜徉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期待遇到那张熟悉的面孔,可终未如愿。

(二)蒋学英老师

二年级我们搬到另一个校区上课,其间频频更换老师。这些换来换去的老师中,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直到四年级返回总校区,遇到了蒋学英老师。这又是我的一位恩师。

蒋学英老师是位资深的老教师,教我们数学课兼班主任,还分管着学校的领导工作。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也就40岁左右的年纪,却头发花白、腰背微驼,因为近视,眼睛时常眯缝着,穿戴很朴素,讲课极认真,她的样子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词——“鞠躬尽瘁”!

五年级临近毕业那半年,蒋学英老师更是拼了!她要求我们每天早到校半小时,在院子里立上一块大黑板,让三个班学生各搬凳子聚到一起,集体给我们讲解数学中的难点、重点,并结合自己总结出的规律、公式等,要求我们牢牢记住,加深理解、灵活运用。蒋老师家离校较远,还有两个正在上中学的孩子,每天都忙忙碌碌,但为了我们升初中能考个好成绩,她主动担起了这份额外的工作。记得她每天早上风驰电掣般地骑车赶来,放下车子就跑到大黑板前开始给我们讲课。为了让我们更直观地去理解,她两只手不停地比划,一会儿敲黑板、一会儿画图、一会儿在重点处划圈、一会儿拿粉笔疾书,身心投入、情绪激昂。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她三番五次地讲,嘴巴都说干了,惟恐我们记不住!用“掐破耳朵嘱咐”一点儿都不为过。经过蒋老师呕心沥血的指导,我们三个班的数学成绩都还是不错的。期末测试,我还得了个全级部第一名的好成绩!

课下的蒋学英老师,却是慈母心肠。有一次,我们几个女同学因蒋老师女儿给我们排练“六·一”节目,周末去了蒋老师家。正逢她们家吃水饺,是我们从没吃过的蒜苔水饺。排完节目,她留我们吃饭,我们不好意思,她拦住我们,说:谁都不许走,一定要吃了水饺才能走!她故意让我们帮她劈蒜苔,教我们将焯过水的蒜苔拿针从中间挑开,她拌馅擀皮,一会儿就吃上了香喷喷的水饺。那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水饺,以至于四十多年过去了,每年五、六月份蒜苔下来时我都会包一顿蒜苔水饺,而每到此时,我都会想起我们的蒋学英老师……

(三)崔凤鸣老师

初中三年,我在电厂子弟学校上学,在这儿遇到了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位恩师,崔凤鸣老师。

崔老师是一位优雅美丽、穿戴讲究,有风度、有气质的老师。那时不懂这么多词汇,只是觉得老师很“洋气”,长得很漂亮!

崔老师高挑修长的身材,白净的皮肤,柳叶眉下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总是带着笑意,薄薄的嘴唇里吐露出悦耳的声音。她的衣服每天都很整洁,大多是西服套装或衬衫毛衣类,无论穿什么,总是很得体;半高跟尖头小皮鞋每天都擦得锃亮,裤子永远都有一条笔直的裤缝,从不见有褶皱;头发烫着自然的卷儿,总是修剪得很利落。八十年代初这算是很有品位的装扮了。

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位美丽可亲的女老师。然而,更让我喜欢的是她的语文课堂。

崔老师性格温和,讲课时脸上总是漾着笑意,从没见她大声训斥过学生;她声音悦耳、语调不缓不疾,非常耐听,而且她讲课过程中会不时的与大家互动,同学们也都踊跃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好,我们都非常喜欢崔老师的语文课。她功底深厚、备课充分,每篇课文都讲得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她给我们讲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们似乎看到了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那么美、那么令人向往;她给我们讲鲁迅的《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上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一个活灵活现的少年闰土出现在眼前;她给我们讲《一个金色的钓鱼钩》,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温厚善良的老班长令人肃然起敬;她给我们讲《东郭先生》、讲《藤野先生》、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荔枝蜜》、讲《花木兰》……一次次把我们带入课文的不同情境中,每一篇我都听得全神贯注、如痴如醉。直到现在,崔老师那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样子我仍然记忆犹新,清澈明亮的声音好像依然在耳边回响……

因为崔老师的教学方式颇受同学们喜欢,大家都学得较扎实。我的语文成绩也提高了很多,尤其作文水平进步很大,几乎每一篇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宣读。记忆最深的是一篇描写秋雨的作文,当念到“……人们都裹紧了衣服急急地往家走……”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大加赞赏,夸我观察细致、用词恰当,并且用很欣赏的眼光看着我,告诉我平时多去图书馆借书看,以后肯定能写出更好的作文。老师的鼓励让我很开心,对学习更加有信心了,更加认真地去上好每一堂课,因而,后来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如果说,现在能提笔写点小文章,可以说都是拜崔老师所赐,是崔老师把我引进了文学的大门,让我爱上文学。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年的初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崔老师的语文课,我真的是没有上够。

前年冬天的一次同学聚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我们敬爱的崔凤鸣老师。虽然已是77岁高龄,但老师气色红润、步履轻健、服饰得体,依然美丽优雅、年轻如昨。

崔老师满面笑容,与同学们不时地回想着我们的校园时光,囧事、趣事,谁最调皮、谁最听话,谁最活泼、谁最可爱,老师记得清清楚楚。并再三嘱咐我们,一定要保重身体,鼓励大家在生活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在一阵阵欢快的笑声中,我们好似又重新回到了老师的课堂上,时光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倒流,那些被浓浓的师生情唤起的记忆纯真而美好,我们好像重新置身于那时的懵懂岁月,莫名的感动涌在心底……

可以说,我人生中遇到的这三位老师在我心中都是当之无愧的恩师。她们在我懵懂无知的年纪给予的启蒙和引领关乎着我的一生,那种亦师亦母的情怀也足以温暖我的一生,每每想起都会感慨万千、难以忘怀。除了两年前见过崔凤鸣老师一面,王建华老师和蒋学英老师从离开她们的课堂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算来她们已是华发丛生、步履蹒跚之年了,心中不免唏嘘。想想当年她们那样的苦口婆心、掏心掏肺地教育我们,当我们离开后,她们又得到了什么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恩师成就了我们的美好人生,而她们的青春和最美光华却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漫长的岁月里……

师恩如海,此生不忘!老师啊,老师,我人生路上的领航人,就让这九月的微风送去我的祝福吧,不管您现在何方,学生惟愿您们安好!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苗会红,博山区作协会员,淄博市诗歌学会会员,淄博市散文学会会员,擅长诗歌、散文创作。在文字里追寻过往,讲述人间真情,记录感动瞬间。作品散见媒体报端。

壹点号 文学博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