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三学士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灿烂的光芒,苏轼、苏哲兄弟更是特别的存在。
这兄弟二人同为当世的大文学家,同在政坛上达到巅峰,即有相同的政治立场,还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而最令世人称道的则是他们的兄弟情分,在他们的心中,对方即是手足兄弟又是亲密的知己,而且都视彼此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苏轼苏辙
01
这么深厚的兄弟情分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我们从苏辙写给哥哥苏轼的祭文里可见一斑。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幼学无师,授业先君。
兄敏我钝,赖以有闻。
寒暑相从,逮壮而分。——宋.苏辙《祭亡兄端明文》(节选)
苏轼比弟弟年长3岁,二人从小一起接受母亲程夫人的启蒙教育,一起玩耍长大,兄弟俩出则同行,入则同息,弟弟就像哥哥的影子一样时刻跟在哥哥身边,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后各自成家才分开。
兄弟俩走上仕途后,依旧互相惦念彼此牵挂,诗书信往来不断,据记载,苏轼与弟弟的往来诗中,诗题里有“子由"的就有100多首。
在苏轼为弟弟写下的大量诗词里,最著名的当属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被人们誊为中秋词的千古绝唱。
苏门三学士
0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阕)
感悟:这是1706年的中秋夜,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可是,从小手足情深的苏家兄弟,自从分别后已经七年未曾相见了。
碧宇苍穹,孤高旷远,皓月当空,朗照大千。
如此良辰美景,亲人却不能相聚,兄弟只能隔空对饮,哥哥子瞻岂能不倍加思念弟弟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问,把作者的豪放洒脱可谓渲染得淋漓尽致。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种逃离俗世的念想常常会在苏轼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但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终是懂得,寻常日子,骨肉至亲,才是最接地气的温暖的人间烟火。
苏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阕)
感悟:在朝中,因与王安石司马光等政见不同,为了避开京城的政治斗争,苏轼自愿要求外放。
熙宁七年,也就是1704年,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的苏轼自请调往密州任职,只因为此时弟弟苏辙在济南为官。
苏家兄弟因为彼此相隔太远备受思念的煎熬,苏轼自愿外调只是为了离弟弟苏辙更近一点,也好能够有机会相聚。
可是,这个看似极其平常的愿望终究还是没有实现,兄弟二人虽近在咫尺,却犹似天涯。
苏轼的这下半阕赏月词自问自答,即有对月儿盈亏的开脱,也是对自己内心纠结的劝慰,及至最后一刻,这种情感被他升华到了极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得好,答得好,由小家到大家,由小爱上升到大爱,这是何等宽阔磊落的胸襟!
天上月儿圆,地上人不寐,酒助诗兴,一首思念弟弟的中秋词终成千古绝唱。
苏轼举杯邀月
03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宋.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节选)
这是苏轼在乌台狱中给弟弟苏辙诗中的两句话。
乌台诗案,苏轼被朝中小人陷害入狱,久久不能获释。其子求告无门,便去南京找叔叔苏辙想办法解救父亲。
苏轼曾与儿子有过约定,情况紧急时送饭带肉,无状况则带鱼,以备早做打算。
儿子临行时托人为父送饭,不料那人把事情弄混了,送饭时竟然把肉带了进去。
苏轼见到肉,以为大限将至,悲愤交加,万念俱灰,于是提笔为弟弟写下两首诗,情深意切,字字血泪,是托付更是不舍,催人泪下。
不料这两首诗又被陷害他的小人得到,以为抓到了苏轼的把柄,看也没看就拿给皇上去邀功。
其实,皇上也没想杀苏轼,是那些小人千方百计置苏轼于死地。皇上看到苏轼写给弟弟的诗后,终于明正言顺地为苏轼平了反,苏轼大难不死,终于无罪获释。
本以为是留给弟弟的遗书,没料到最后却救了自己一命。
看来,这兄弟二人的深厚情谊冥冥之中已经打动了天地,一首诗都会救人于水火,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苏轼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骞裳先之。——宋.苏辙《武昌九曲亭记》(节选)
亦师亦友亦兄弟,这就是弟弟苏辙对哥哥苏轼的感情,对于他们的深情厚谊始终铭记于心,念念不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古》(节选)
苏轼对于兄弟二人的情分也是非珍惜的,他常常感到惆怅不已,总怕二人的手足之情迷失在人生无常中,他依旧想象少时那样,爱护弟弟护他周全。
因为亲情,苏轼写出了千古名篇,因为亲情,兄弟二人彼此成就,为这份名垂史册的兄弟深情点赞。
苏轼
本文刘玲子candy原创,图片来网络,谢谢您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