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怀念老师感恩老师的句子看这里!忆恩师吴一琴先生(萧园随笔)

时间:2023-01-28 07:35:1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最近,一位同学把我引进了微信郡,是家乡胡桥联中学的同学。

有60多个同学加入了,主体是80届和81届。在群里大家的一些发言,特别是前些天有同学(胡同学、程同学等)分享了几张高中毕业照,使我十分惊喜和欣慰。我细细地辨认照片中每一位老师和同学,脑海里再次浮现当年他们的身影模样,勾起了我对过去学生年代的回忆。


时光过得可真快啊,转眼间我们毕业都已经三十多年了。在那些照片上,是我们当年稚嫩的脸庞,而现在,我们都已经老得几乎认不出来了,只可惜没有见到我们文一班的毕业照片。

旌德二中理科班、文二班、文一班毕业合影。下图二排左一为吴老师

在那几张照片中,坐在第二排的,是我的老师们,有吴一琴、吴华炜、李发亚、余观根、葛观海、朱明德、陶学智等等。其中,朱明德老师、吴华炜老师、余观根老师教了我二年,其他老师教了我一年。朱老师后来调到屯溪的市委党校任教,前些年已经退休,现在身体还很硬朗,不久前携夫人回了趟旌德。


我们都已毕业三十几年、年过五旬,大部分老师都早已经退休了,有的已不在人世了。其中离开我们的,就有吴老师。他当年是我们高二文(一)班的班主任。
吴老师,名吴一琴,初看像是女人的名字,但他却是一位美男子。他戴一副圆形眼镜,有满脸的络腮胡子,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大胡子老师”。


高一我是在霍家桥中学上的,那时他是高二年级文科班的班主任,曾听人说他是一位很厉害的老师,管学生很严。当时学校有一个花房,由吴老师管。有一次上劳动课,我被派到他的花房里搞卫生。那花房是一个带有玻璃的温室花房,种了不太多的花,具体有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了。花房在地势起伏的学校的第二个阶梯上,旁边是学生宿舍。


高二时,霍中搬到旌德县城,改名旌德二中,因文科生较多,分为两个班级,分别由吴一琴和朱明德老师当班主任。我在文一班,吴老师当我们的班主任。


那时的老师是最敬业的了,对待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好。而当班主任则更辛苦,要经常到班上去,看学生、管学生、指导学生。


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吴老师亲自领我们跑步做早操。早晨打井水洗脸后,站成几排做准备活动,再跑一两公里的路,跑完后回到教室里早自习。有时候在课间,他也来到我们班上,监督我们做广播体操,要学生出来做操。他还经常坐在讲台上,教我们做眼保健操,并与我们一起做。那套眼保健操,是很管用的,到现在我还会做,在大量用眼的考试年月里,它保护了我们的视力。我高考体检时,视力是1.5,最高值。直到大学三年级时,才拜北大哲学楼(第七八两节心理学和当代文学课)所赐才戴上了眼镜的。


为了提高班上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吴老师曾想出了一种方法,把成绩好的人的照片贴在后面的墙上。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尽管我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我却并不想让自己的照片出现在班级后面,因为丑得很。


吴老师的地理课我很爱上。他有一个好做法,就是在上地理课时尽量简化、用比喻,形象化(拟形化),争取让同学们当堂记住大部分。这样同学们就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其他的课目上。通常的班主任老师,总是希望学生们学好他的课程,但吴老师却从大局出发,希望学生们全面发展,提高总分成绩。地理课的形象性强,他就增加比喻和形象性,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次序,他曾画一幅架锅烧水的示意图,让我们一下子记住了水金地火木土的顺序。我在1986—1987年参加中央讲师团在河南商丘教学时,也曾借用过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和语文写作课的学习兴趣。


这一做法对我很有用,因为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课初中以来的底子就比较好,但历史、地理课初中基本是空白,加上政治,一共有十多本书要新学,压力太大。所以,我就在地理课少花时间,而腾出更多的精力用在初中时没有上过的中国历史等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上面了。


吴老师在每次上课前,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在黑板上画地图。初中时我没学过地理,高二时才上的地理课把我带入了一个新鲜的世界。九大行星的位置,四季节令,地图上的各种地形和等高线,五湖四海、大江大河还有世界各地、全国各省地图的形状,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增加了我对这个大千世界和远方的向往。高考时我的地理成绩是87分(100分制),这是在初中未学过、只上过大半年的地理课并且所花时间较少的情况下,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吴老师管理学生也很有一套。他爱学生,但却从不给我们“开小灶”。他对学生严格作息管理,不允许学生们超负荷地学习。这样也就保证了我们有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有几次我们晚上躲在被窝里面用手电筒看书时,被他发现了,用手使劲地拧我们的耳朵。还真是疼啊!这样就保证了我们就在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该休息时候好好休息,劳逸结合。


吴老师的住处与我们的宿舍离得不太远,同在一排宿舍楼。这大概是学校对我们男生的特殊照顾了吧。所以我们在他的眼皮底下,也不敢太放肆。匆匆地,一个学年过去了。高考时,我们文一班的成绩相当好。这都要归功于他的管理有方。我们班有两位同学在安徽省文科列第五、第七名。总录取率也相当高,大约百分之二三十,而当时安徽全省平均是百分之五。很多同学在往后的一到三年里经过复读,大都考上了。那时候农村学生脱离农民身份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叫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生活,真的要感谢吴老师的栽培,他是我最敬爱的恩师。


吴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很大,必然会影响到健康,他去世的时侯才62岁。


又到清明节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我很想念我的吴老师。吴老师,愿您九泉之下安息!今天匆匆地写几句,算是做一个纪念吧。

(2016年4月4日夜写于北京)


附:

吴一琴老师简历


吴一琴(1933—1995),曾用名吴影,因长有密密匝匝的络腮胡子,人们又习惯叫其“大胡子”。1950年9月,他从徽州师范毕业,在绩溪县任小学教师,先后任教于绩溪县一小、二小、仁里、坦头等小学。1955年因自制教具出色,受到绩溪县人民政府表彰。 1956年8月被选派到宣城师范附设地理高速师班学习, 1957年毕业后在蚌埠市第五中学任教。 1961年调到旌德中学。1970年随旌德中学高中部下迁霍家桥,在新建的霍家桥中学任教。他一边教学一边带领学生进行水稻和油菜优良种子培育试验。他自行培育的杂交水稻良种在当地试种,在连续三年干旱的情况下均获得丰收,杂交油菜种子也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1980年全县学校布局进行调整,霍家桥中学迁回县城,更名为旌德县第二中学,吴一琴随校返回县城任地理教师。学生喜欢听他上课,说他手上的粉笔是一支“魔笔”,大洲、大洋、国疆、地界勾画出来惟妙惟肖。他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块宝玉,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架钢琴,成器成曲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1979—1981年,他任教的地理连续三届高考成绩位居徽州地区前三名,他所带的班有3人考入北京大学。吴一琴对学生既尊重,又严格,学生视他为良师益友。他常说,“爱,是教育前提。优等生要爱,中等生要爱,后进生更要关爱”。1980年,《安徽教育》发表其《怎样培养和使用班干部》一文,提出:学生干部不应是充当班主任的耳目和助手去管学生,而是要培养他们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和服务员。 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并获金质奖章。5月,他成为中国地理学会会员,9月成为安徽地理学会会员,是徽州地区地理学会理事、徽州地区中学地理教研会特约教研员。1988年,主持编写了乡土教材《旌德地理》。 1990年8月调任旌德中学校长,1991年10月辞去校长职务,回二中任教。 1995年11月5日因患直肠癌离世,享年62岁。


霍中的老师与学长。二排左一为吴老师。


文一班毕业合影,二排左一为吴老师。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