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世7年了,每当想起爸爸,我的眼里都充满了泪水。无数次,在梦里遇见了他,爸爸的死是我人生中最悲伤的事。
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幼年时期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加上祖父去世较早和其它原因,父亲一生比较坎坷,没有过上几年安稳日子。我从小有一个愿望,让父亲安度晚年。父亲在世时,身体很好,平时基本上没生过病,去世前还没有丢下手中的农活,无论我怎么劝说,老人还是坚持种地。祖母、姑母都高寿,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父亲刚到70岁就病故了,直到今天我还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从高祖父到我这一代,我们家庭五代都是读书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在我这个年龄,农村的孩子兄弟还比较多,因为我是独子,父亲特别疼爱我,一生中很少批评我,即使批评,也都用很委婉的方式,更没打骂过我,也从不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到我身上。父亲在世时,我对他恭恭敬敬,尊敬有加,时时刻刻关心他,孝敬他,体谅他,从来没跟父亲吵过嘴,从来没惹过父亲生气。人们常说,养孩子才知报爹娘的恩,而我从小就孝敬老人。父亲常说,子孝父心宽。父亲有文化,我们有共同语言,在一块时,谈文学、谈书法、谈政治,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能在父亲膝下多尽孝,我经常劝父亲到我这里住几天,但父亲习惯了农村生活,不喜欢在城里住,每次回家看父亲时,我都提前告诉他,父亲高兴得一夜不能入睡,每次大老远见到父亲时,我都是又喊又招手,像个小孩子一样;每次从家里回来,我都感到精神上很轻松,连续几天都很高兴。
前些年,父亲知道我经济不宽余,不愿花我的钱。但我明白,父亲年老了,我孝敬父亲的时间会越来越短。每次回家,我都为老人买很多礼物,把钱放在一个容易找的地方,等待离家后才告诉父亲。我告诉同学们,平时我生活节俭,不舍得花钱,但我每次为父亲留钱时,我都留得很多,留得越多,我心里越高兴。
父亲晚年喜欢静的环境,不喜欢外出。我多次提出带父亲到外边走一走,比如北京、西安、杭州等有代表性的地方。父亲坚决不同意,我退而求其次,每次出发,都为父亲买他喜欢看的书。父亲常说,烟酒吃穿他都不喜欢,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写字。
父亲当年劳作的身影,父亲在世时关心我的镜头,我还记忆犹新,虽然是一瞬间,但却定格为永恒。我5岁时,父亲开始教我认字写字,先学“高”字,当时父亲说:“一点一横长,梯子顶着梁,大口张着嘴,小囗往里藏。”上学之前,我己经跟着父亲背会了很多唐诗和毛主席诗词。8岁那年,父亲挖河回来,我到村头接他,父亲为我买了一幅年画,内容是“水库鱼肥”,至今印象非常深刻。我村南有个大池塘,村西郓巨河流过,我这个年龄的男孩子,都会游泳。我9岁那年开始学游泳,父亲亲自在水里抱着我示范,怕我被淹,而其他的孩子,家长都不在现场。11岁那年,父亲和另一位大伯去济宁换粮食,天快黑了,我去接他,看到父亲吃力的表情,我精神上深受感动。13岁那年暑假的一天中午,到吃饭时间了,父亲仍没回家,我到村北接他,当时父亲满脸汗水,衣服都湿透了,这是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少年以后,我脑海里一直闪现这一幕。1990年送我去巨野一中的路上,父亲背了一首古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鼓励我好好学习。1993年看完高考录取榜示后,我抓紧把喜讯告诉父亲,这时父亲正在菜地里除草,因为不远处有其他人劳动,我没有大声告诉他,走到他跟前小声说:“父亲,我考上本科了”。父亲赶忙扔下手中的话,高兴地回家了。上大学时,没有电话,和父亲的交流主要靠书信,有一次,我竟然为父亲写了8页信,父亲回信中对我鼓励的话,很多我都能背下来,一字不落。这些信我还保留着,是传家宝,传承的是家风,是美德。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为我订的《书法》杂志,托人请吕复敏先生写的字帖,还有父亲的手迹,我都妥善保存着,休息时间看一看,也是对父亲很好的回忆。
我不懂音乐,但我非常喜欢听感恩父母的歌曲。崔京浩的歌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数星斗”,刘和刚的歌词“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生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有老有少您手里捧着孝顺,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歌词都很优美,每次听到这些歌词,都引起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因祖父去世早,家境困难,父亲只读过六年书就辍学了,但父亲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写了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在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前几年通讯事业不发达时,远距离交流主要靠书信,村民凡写信时,都找我父亲帮忙,我父亲每次写信时,都当成一篇文章来做,不仅能够表情达意,而且用语也很优美,每次写完以后,父亲都认真地读给人家听,村民们对我父亲写的信都非常满意,赞不绝口。直到今天,我还记得父亲为村里一个姐姐写信的地址“黑龙江省五常乡龙凤山公社乐原大队”。后来,村里只要跟文化有关的事,都找我父亲帮助,再后来,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找我父亲帮忙。特别是每年进入腊月以后,天天都有找我父亲帮忙的人。父亲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只乐意帮助别人而从来不收别人的东西,有求必应,面不阻人。
父亲孝敬老人,为人和善,和村民以及亲戚都相处很好,关系融洽。祖母在世时,父亲一直很孝敬她,祖母不高兴时,父亲在祖母面前说她老人家爱听的话,一直到祖母脸上露出笑容为止。在我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惹过祖母生气。父亲对我姑母也很好,每到农闲时节,父亲和母亲都要到姑母家里看望她,我们一直相处很好。现在我祖母和父亲不在了,但我表兄表嫂表姐每年都去看望我母亲。
父亲生病以后,我把名门世家的房款退了为父亲治病,从来没让姐妹拿一分钱,我深情地告诉父亲,现在我有足够的钱为他治病,让他宽心。父亲在家静养的那一段时间,周末我去探望他,父亲虽然身体很弱了,但仍然到门外送我,隔着车窗呼喊我儿子的名字。父亲生病期间,我瘦了好几斤,晚上睡不着觉,头发开始变白,既为父亲生病而难过,又担心父亲被疾病折磨而痛苦。父亲病故前几天,我己经放寒假了,天天在家照顾父亲,爷俩睡在一张床上,父亲走时很平静,并没感到痛苦。父亲病故以后,我委托主事者买最好的棺木、用最隆重的礼节安葬父亲,用农村最高档次的烟酒饭菜招待宾客,把姐妹拿的礼钱全部退给他们。我知道,以后再也没有孝敬父亲的机会了,再也看不到父亲的身影,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再也没有机会和父亲分享生活中的喜悦了。前年春节期间一个学生从青岛来看我,拿了一瓶很贵的酒,如果在往年,我肯定送给父亲。现在父亲去世了,我没法再送给老人了。第二年清明节时,我把这瓶酒全部洒在父亲坟上,寄托哀思。无论生前还是身后,父亲都是我心中一座巍巍的丰碑,是我一生中用心也读不完的一部大书。现在孝敬母亲,和姐妹处好关系,培养好后代,和父亲的生前友好保持联系,常回家看看,仍是对 父亲孝的延续。
祖父去世时,父亲只有15岁,大体就是咱们学生的年龄,以后的岁月里,祖母和父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母亲来我家时,正是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母亲没有嫌弃我家,孝敬我祖母,和我父亲也没闹过矛盾。小时候,每次做饭前,母亲就问祖母:“娘,咱们吃什么饭?”每次吃饭前,母亲都是先为祖母盛饭,然后端到祖母跟前。祖母生病时,母亲一般不让父亲照顾,更不告诉姑母。祖母去世前几年,冬天一般不起床,母亲起床后,都是先照顾祖母大小便,然后再做饭。外祖母晚年时,我大姨身体不好,二舅和四姨的孩子小,大舅和二姨在东北,照顾外祖母主要由母亲承担,母亲善良,有耐心,对老人照顾很好。
母亲和我父亲这边的亲戚关系处理很好。我8岁那年,母亲把织完的布大部分都给了姑母家,当时我年龄小,不理解,不懂得母亲把亲情看得比物质还重要。我12岁那年,有一次和母亲去责任田施肥,母亲看到本村一位老人很费力地往家扛柴草,母亲赶紧放下车子帮老人送到`家里,我抱怨母亲,人家里孩子多,您何必多管事,当时母亲就教育我,孝敬自己老人的同时,也要关爱其他老人。母亲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妇女身上的全部美德:勤劳,节俭,善良,朴实,孝顺。母亲的孝行从小我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孝的观念从小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自幼年起我一直孝敬母亲。我这个年龄的男孩子,小时候挨打较多,和父亲的关系往往比较紧张,这个时候往往由母亲岀面调解父子关系,有的父子两个人性格都很倔犟,母亲往往调解不成,夹在中间很作难。因为我和父亲相处好,母亲就避免了这种尴尬。
我在家是独子,母亲很疼爱,家里的农活一般不让我做。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我上初中时,因家远住校,喝的是白面水,吃的是少皮无毛的馒头,学校里没有炒菜,吃的菜是自己从家里拿的咸菜,连5分钱一块的豆腐乳也不舍得买。每到周末回家时,母亲煮的面条和凉拌的黄瓜菜就是我的美味佳肴,可以饱餐一顿。上大学时,我己成年了,但母亲知道我回家的日期后,都是早早买好菜等待我,并且把我的床铺整理好。
上初中和高中时,买饭用饭票,不像现在可以用货币和饭卡。买饭票要用粮食换,那时交通工具还比较落后,农村的运输工具主要是地排车,从我家到学校有十多里路,有一次父母用地排车为我送了五袋粮食,累得满头大汗,我看了以后非常心疼,下决心以后一定孝敬老人。
我上大学时,家境很困难,欠了不少债务。大学毕业后,工资仅350多元,我用微薄的工资帮家里还清债务后,马上又用一个月的工资为母亲买了一辆三轮车,使母亲避免了徒步之苦。
父亲在世时,母亲在我这里住得时间相对较少;父亲病故以后,我怕母亲一 个人在家难过,把她接来,不想让她在老家住了,但母亲习惯了农村生活,不愿一直住在城里,气候变暖,让她在老家住,天冷了,我把她接来。不上班的时间,我都陪母亲岀去走一走,散散心。晚上上班时,回家较晚。母亲年老了,睡眠较少。我每次回来时,都要轻轻推开母亲住的房门,告诉母亲一声“娘,我回来了,您休息吧!”母亲在老家时,我开始每天跟她打三个电话,后来母亲看我忙,让我每天打一个就行。我感觉还是太少,每天早晚各打一个。从母亲的话语中,我便能够判断她的精神状况。每当听到母亲在电话里哈哈大笑时,我都特别开心。
前几年母亲身体强壮时,我每到周末都带她和孩子到菏泽各处走走,也去过国内不少的风景名胜区,母亲也开了眼界。母亲不认识字,每到一处,我都很有耐心地为母亲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话让她老人家听懂。
现在天气变冷,恶劣天气快到了,但母亲在我这里,我心里的阴霾消失了,办公室的人也说,大娘来了,您心情特好。每天能陪着母亲吃饭,聊天,能陪母亲散散步,说说开心事,这不就是天伦之乐吗?
我非常喜欢刘和刚唱的《母亲》,有几句歌词我很感动“娘想儿的时候,泪水常在心里撒;儿想娘的时候,梦里悄悄回趟家。不论我走到哪里,根都扎在娘脚下,儿都在娘心尖上挂。”还有《儿行千里母担忧》中的歌词“如今又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也很感人。我教育儿子说,你看《红楼梦》里面,称贾母是老祖宗,《康熙王朝》里面,称孝庄太后是老祖宗,现在你奶奶就是咱家的老祖宗,咱们都要孝敬你奶奶。我小时住过的老宅,面积狭小,也很破旧了,没人住了,有人劝我处理掉。我想这是曾祖父建的老宅,他老人家住过,我祖父母住了一辈子,父母住了半辈子,我小时候也是在这里长大的。这所房子是祖宅,是根,是记住乡愁的地方,怎么能卖呢?
现在周末只要有时间,我都到家里看母亲,母亲知道我忙,不让我回去。我告诉母亲:“即使在家时间短,能看一眼娘,也是幸福的,轻松的。您老人家身体好,儿心里最高兴了”。有时候工作忙,周末我没有时间回家,一两个星期还好,时间再一长,我心里特别不自在。
父母都是农民,用世俗的观点看,他们没有为我置办家业,留下财富,但我一生都在感恩父母,他们留给我的精神财富是物质财富远远不能比的。我也经常教育学生,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比喻成树根和枝叶的关系,父母是根,子女是枝叶,根深才能叶茂,孝敬父母人生才能有福报。
孝敬父母,是我人生永恒的主题。
作者简历:
高壮昭,山东省巨野县人,生于1974年,中共党员,菏泽一中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