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么快我也开始直面分离焦虑。女儿两岁多了,由于老大在东莞读书没有户口读不了公立,我们今年便回了老家安徽。待得个把月后,我慢慢筹划着要去找个工作,因为老家亲戚朋友聚集,爷爷奶奶也能带孩子,若是还是不去上班,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人言可畏了。
但是我真的很担心小七,因为她一直是个特别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算看着喜欢的动画片,我走出她的视线不到一分钟她都能发现,哭着开始找妈妈。我一直觉得,她还离不开我。
很快正式上班了,一个多星期过去后,不知不觉间,小七慢慢地就习惯了我白天上班,傍晚到家的节奏。不会在我走的时候,哭得肝肠寸断,而是举起小手跟我说拜拜妈妈,早点回来,打电话回家也不再听到我的声音就哭,还能跟我说几句话。下班回家后不再看到我就哭,而是笑嘻嘻地喊着妈妈回来了,开开心心地要我抱抱。
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句话说得是,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我那么多个因为害怕分离焦虑而辗转难眠的夜晚,是不是真的是我自作多情呢?我一直担心她各种不习惯,是我过于担心了吗?
小七并没有因为离开我便整日哭泣,没有吃不好睡不好,她的适应能力比我想象得要强得多,坚强而勇敢,她不是莬丝花,而是一颗虽然年幼却生机勃勃的小树。
又回忆起之前在东莞,哥哥有一次生病发烧了特别难受,因为妹妹还小,我不得不带着一起去医院,哥哥虽然很难受,以前特别怕打针的小朋友,还是自己一个人去排队抽血化验,那次看着他小小的身影在一众大人堆里排着队,抽血时坚强的小脸,心里难过却也欣慰,看,没有我在旁边哄着守着,他可以做得更好,成长得更快。
所以,真的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是父母离不开孩子。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怕他们渴着累着,怕别人照顾不好,怕他离开了自己不习惯。但是不经历风雪,又如何守得到梅开。不如试试放手,保证安全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去试试,忍过不舍的煎熬,换来孩子自己的成长。
心理学家玛德琳莱文有句话:“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害,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从天而降之类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结果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父母总是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不管多大了,在他们眼里都还是孩子。
刚开始嫁给我老公时,去他家吃饭时都是等着父母将饭菜盛好放到桌子上,筷子放好,才开始吃饭。原来他的父母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从来不曾叫他做过饭,洗过碗。所以他不会做饭,甚至不会洗碗。我记得当时我是震惊的,因为我们小时候要做很多家务,打扫做饭不在话下,农忙时更是比得半个大人。所以我俩婚后因为家务吵架的次数很多,他认为他不会,所以他不做,要他做什么的时候就喊父母。这样,还算得上是一个三十多的成年人吗?至少因为这些事情,我们的婚姻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离婚。我想这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吧。
还记得之前有一位13岁便考入重点大学的魏永康,但是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最后被中科院劝退。从当初的“东方神童”到被劝退回家,对魏永康,对他的母亲,都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因为他母亲一直对他生活方面的不放手,导致神童也折翼。
不论是神童,还是普通的孩子,父母之于孩子最大的爱,就是适时的放手。作家刘墉说:“孩子不懂得珍惜,因为他已变成笼子里的小鸟,天天等你喂,他无法独立,觉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时候就该喂他。”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可以教他们收拾自己的玩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是一种放手,相信他们没有大人的帮助也可以做得到。再大些可以慢慢可以带着一起做做家务,学会照顾自己,这样才不会在离开父母的时候手足无措。
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帮忙解决,可以鼓励他们先自己想一想怎么解决,做的不足的地方父母再帮着指正。毕竟父母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慢慢的会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需要规划的人生。
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无孔不入的保护,恨不得所有人跟你一样宠他让他,这不是爱他,而是害了他。毕竟生活不会处处都是蜜糖,还有很多等着他们自己去面对的荆棘。爱孩子,应当学会适当的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