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素材 > 经典语录 正文
【叹的名言名句】漢「歎」081

时间:2023-07-08 作者:佚名

追歎(追叹),◆謂追溯往事而感嘆。○[漢][蔡邕]《陳太丘碑文》:“[河南]尹[种府君],臨郡追歎功德。”○《三國志‧吳志‧薛瑩傳》:“[建衡]三年,[皓]追歎[瑩]父[綜]遺文,且命[瑩]繼作。”○[清][柯悟遲]《漏網喁魚集‧同治元年》:“然而事已至此,不遑追歎。”

贊歎(贊歎),◆見“贊嘆”。

怨歎(怨叹),◆怨恨嘆息;悲嘆。○《後漢書‧循吏傳‧王景》:“後[汴渠]東侵,日月彌廣,而水門故處,皆在[河中],[兗豫]百姓怨歎,以為縣官恒興佗役,不先民急。”○[唐][唐彥謙]《和陶淵明<貧士>詩》之三:“松風四山來,清宵響瑤琴,聽之不能寐,中有怨歎音。”○[宋][司馬光]《陳三德上殿札子》:“然自踐祚以來,垂四十年,夙夜孜孜,以求至治,而朝廷紀綱,猶有虧缺,問里窮民,猶有怨歎。”○[瞿秋白]《餓鄉紀程》八:“淡雲和積雪,像是密密訴說衷腸,怨嘆生活的枯寂。”

譽歎(誉叹),◆贊嘆。○[宋][王安石]《平甫墓志》:“自是遂以文學為一時賢士大夫譽歎。”

餘歎(余叹),◆謂不盡的嘆息。○[漢][應瑒]《正情賦》:“仰崇夏而長息,動哀響而餘歎。”○[宋][蘇軾]《遺直坊》詩:“[魯]經有餘歎,[楚]些無歸魂。”

憂歎(憂歎),◆亦作“憂嘆”。◆憂慮嘆息。○《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后常以皇嗣未廣,每懷憂歎。”○[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三國][魏][曹植]《謝妻改封表》:“乃復隨例,顯封大國,光揚章灼,非臣負薪之才所宜克當,非臣穢釁所宜蒙獲,夙夜憂歎,念報罔極。”○《西游記》第五八回:“老施主放心,莫生憂嘆。”

永歎(永歎),◆亦作“永嘆”。◆1.長久嘆息。○《詩‧大雅‧公劉》:“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迺宣,而無永歎。”○[毛]傳:“民無長歎,猶[文王]之無悔也。”○[晉][陸機]《赴洛》詩之一:“撫膺解攜手,永嘆結遺音。”○[宋][文天祥]《跋崔丞相二帖》:“考引昔今,為之永嘆。”○[清][陳夢雷]《抒哀賦》:“使慈母戚於重泉兮,嚴親聞而永嘆。”◆2.長吟;詠嘆。○《史記‧樂書》:“永歎之,淫液之,何也?”[裴駰]集解引[鄭玄]曰:“永歎,淫液,歌遲之也。”

吟歎(吟歎),◆亦作“吟嘆”。◆嘆息。○[晉][陸機]《擬涉江采芙蓉》詩:“沈思鍾萬里,躑躅獨吟歎。”○[唐][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序》:“予以赦當遷,簡省書籍,得是八篇,吟歎方極,適[崔果州]使至,為予致[樂天]。”○[宋][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豈如兒女但悲感,唧唧吟歎隨螳蜩。”○[清][龔自珍]《涼燠》:“至言無吟嘆,至行無反側,大行無畔涯。”

邑歎(邑叹),◆憂悒嗟嘆。○[晉][陸雲]《與戴季甫書》之七:“[郭敬言]蒸陽良才遠負,為之邑歎,以其姿望,足以致高,想不久爾耳。”

遺歎(遗叹),◆1.前人留下的歌詠或感嘆。○[晉][潘岳]《寡婦賦》:“覽寒泉之遺歎兮,詠蓼莪之餘音。”○[唐][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樂生》詩:“雄圖竟中夭,遺歎寄[阿衡]。”○[唐][元結]《系樂府‧古遺嘆》:“古昔有遺歎,所歎何所為。”◆2.泛指留下感嘆。○[晉][陸機]《感丘賦》:“於是徘徊[洛]涯,弭節[河]干,佇盻留心,慨爾遺歎。”

一唱三歎(一唱三叹),◆見“一倡三歎”。

興歎(兴叹),◆發生感嘆。○《晉書‧袁喬傳》:“岐路之感,[楊朱]興歎。”○[唐][韓愈]《駑驥》詩:“喟余獨興歎,才命不同謀。”○[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每於夜間散步過之,輒為之慨焉興嘆。”

笑歎(笑歎),◆亦作“笑嘆”。◆謂可笑可嘆。○[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予雅有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歎。”

向若而歎(向若而叹),◆語出《莊子‧秋水》:“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若],海神。後因以“向若而歎”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嘆不如。○[清][錢謙益]《汲古閣毛氏新刻十七史序》:“然後乃知夫割剝全史,方隅自命者,未有不望崖而返、向若而歎者也。”

望洋而歎(望洋而歎),◆見“望洋而嘆”。

王尼歎(王尼叹),◆《晉書‧王尼傳》:“[尼]早喪婦,止有一子。無居宅,惟畜露車,有牛一頭,每行,輒使子御之,暮則共宿車上。常歎曰:‘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後因以“王尼歎”喻落泊者之怨尤。○[明][顧絳]《與江南諸子別》詩:“諸公莫效[王尼]歎,隨處容身足草廬。”

痛歎(痛叹),◆悲傷嘆息。○[晉][葛洪]《抱樸子‧刺驕》:“去道彌遠,可謂為痛歎者也。”○[明][李東陽]《趙節婦傳》:“予每聞其事,未嘗不歛衽而作,重為之痛歎而不能已,故傳之。”

歎贊(叹赞),◆贊嘆,贊美。○[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丁前溪》:“天明,付之金,不受;強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丁]歎贊而別。”

歎怨(叹怨),◆嘆息怨恨。○[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心常歎怨,戚戚悲多。”

歎譽(叹誉),◆贊嘆稱譽。○[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五伯》:“至於三國,既無歎譽一言。”○[漢][應璩]《百一詩》:“用等稱才學,往往見歎譽。”○[宋][陸游]《曾文清公墓志銘》:“歎譽以為奇童。”○《宋史‧孫永傳》:“[韓琦]讀其詩,歎譽之。”

歎異(歎異),◆贊嘆詫異。○《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后時年十歲,幹理家事,敕制僮御,內外諮稟,事同成人。初,諸家莫知者,後聞之,咸歎異焉。”○[唐][戴君孚]《廣异記‧崔日用》:“衙畢,使奴取諸寺長生豬。既至,或跛或眇,不殊前見也,歎異久之。”○《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大郎又說着大士夢中詩四句,舉家歎異。”

歎邑(叹邑),◆見“歎悒”。

歎揚(叹扬),◆贊揚。○[漢]徐幹《中論‧譴交》:“更相歎揚,迭為表裏。”

歎息(歎息),◆1.嘆氣。○《禮記‧祭義》:“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昭王]臨朝歎息。”○[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唐][溫庭筠]《郭處士擊甌歌》:“我亦為君長歎息,緘情遠寄愁無色。”○[清][魏源]《聖武紀》卷二:“制府繞階歎息,知變生肘腋,頃刻間便有作亂之事。”◆2.嘆美;贊嘆。○《漢書‧公孫弘傳》:“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枚生],見[主父]而歎息。群士向慕,異人並出。”○[宋][陸游]《風雨中望峽口短歌》:“今朝忽悟始歎息,妙處元在煙雨中。”○[明][瞿佑]《歸田詩話》卷上:“賓主歡醉,父老歎息稱頌。”○《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姑娘此時,除了心中感激,點頭歎息之外,再無別話。”

歎為觀止(歎為觀止),◆贊嘆所見事物好到極點。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清][錢泳]《履園叢話‧古跡‧石鐘山》:“若[江寧]之[燕子磯]、[鎮江]之[金][焦]兩山……皆不足奇,得此而歎觀止矣。”

歎思(叹思),◆贊嘆思念。○[漢][王充]《論衡‧佚文》:“夫歎思其人與喜稱萬歲,豈可空為哉?”

歎賞(歎賞),◆贊嘆稱賞。○《晉書‧劉元海載記》:“﹝[劉淵]﹞七歲遭母憂,擗踊號叫,哀感旁鄰,宗族部落咸共歎賞。”○[唐][寒山]《詩》之十五:“誰當來歎賞,樵客屢經過。”○《老殘游記》第二回:“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

歎傷(叹伤),◆感嘆悲傷。○[唐][溫庭筠]《經李處士杜城別業》詩:“憶昔幾遊集,今來倍歎傷。”

歎氣(歎氣),◆舒發心中憤鬱之氣。○[晉][潘尼]《送盧景宣》詩:“歎氣從中發,灑淚隨襟穨。”○《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何玉鳳]﹞想到這裏,不禁長歎了口氣。○[張金鳳]道:‘姐姐歎氣,也當不了說話。’”

歎奇(叹奇),◆贊嘆驚異。○[唐][韓愈]《許國公神道碑銘》:“將兵數百人,悉識其材鄙怯勇,指付必堪其事,司徒歎奇之。”

歎慕(叹慕),◆贊嘆羡慕。○[明][宋濂]《歙縣孔子廟學記》:“神來顧韻,如在左右。觀者歎慕,至於詠蹈。”◆补证条目■赞叹羡慕。○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高逸》:“慶曆末,杜祁公告老退居南京,與太子賓客致仕王涣,光禄卿致仕畢世長,兵部郎中、分司朱貫,尚書郎致仕馮平爲‘五老會’,吟醉相歡,士大夫高之……是時,歐陽文忠公留守睢陽,聞而歎慕。”

歎美(歎美),◆贊美。○[漢][荀悅]《漢紀‧成帝紀一》:“有頃,[長安]中稍稍自定,上歎美[商]之固守,數稱其議。”○《書‧堯典》“於變時雍”[宋][蔡沈]集傳:“於,歎美辭。”

歎絕(叹绝),◆贊嘆備至。○[明][陳恭尹]《南海神祠古木綿花歌》:“青春二月當豔陽,觀者千人皆歎絕。”

歎嘉(叹嘉),◆贊許。○[宋][朱熹]《魏國公張公行狀》:“緬思赤忠,益用歎嘉。”

歎恨(歎恨),◆嘆息怨恨。○《三國志‧蜀志‧魏延傳》:“[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唐][杜甫]《苦戰行》:“干戈未定死壯士,使我歎恨傷精魂。”○[明][李贄]《讀史‧楊升庵集》:“於是乎前而生者,猶冀有待於後世;後而生者,又每歎恨於後時。”

歎駭(歎駭),◆驚嘆。○[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觀者歎駭,服其權智。”○《新唐書‧郭元振傳》:“﹝[郭震]﹞與[薛稷]、[趙彥昭]同為太學生,家嘗送資錢四十萬,會有縗服者叩門,自言五世未葬,願假以治喪。○[元振]舉與之,無少吝,一不質名氏。○[稷]等歎駭。”○[宋][葉適]《陳彥群墓銘》:“異日,州將薦[君高]等,讀其書,遒如素講,往往加以新意出人上,始大歎駭。”

歎貴,◆赞美敬重。○《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公析哀,齊人,字季沉,鄙天下多仕於大夫家者,是故未嘗屈節人臣。孔子特歎貴之。”○《三国志·魏志·庞淯传》:“會赦得免,州郡歎貴,刊石表閭。”

歎怪(叹怪),◆驚奇。○[唐][王度]《古鏡記》:“[度]以寶鏡之作,合於陰陽光景之妙。不然,豈合以太陽失曜而寶鏡亦無光乎?歎怪未已。”

歎服(歎服),◆贊嘆佩服。○《後漢書‧方術傳上‧段翳》:“生用其言,創者即愈。生歎服,乃還卒業。”○[宋][葉適]《題謝道士<混元皇帝實錄>後》:“余觀[司馬遷]《老子傳》,言[孔子]歎服[老子]。”○《三國演義》第二五回:“[操]聞知,又歎服[關公]不已。”

歎伏(歎伏),◆同“歎服”。◆《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射]馳使寫碑還校,如[衡]所書,莫不歎伏。”○[宋][蘇舜欽]《韓公行狀》:“郡將[皇甫選]為世吏師,聞公治狀,歎伏不能已。”○《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三:“眾官盡歎伏少師有此等度量。”

歎鳳(叹凤),◆謂生不逢時。典出《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唐][楊炯]《<王勃集>序》:“循歎鳳之遠圖,宗獲麟之遺制。”○[唐玄宗]《經魯祭孔子而嘆之》詩:“歎鳳嗟身否,傷麟悲道窮。”○[宋][王禹偁]《酬安秘丞見長歌》:“[有周]道衰猶歎鳳,天公留得歸皇[宋]。”

歎憤(叹愤),◆感嘆憤激。○《後漢書‧宦者傳‧孫程》:“自太子之廢,常懷歎憤。”○《南史‧柳元景傳》:“軍士咸欲盡力,及聞降,莫不歎憤。”○《明史‧徐學詩傳》:“舉朝莫不歎憤,而無有一人敢牴牾者。”

歎辭(叹辞),◆見“歎詞”。

歎詞(歎詞),◆1.亦作“歎辭”。慨嘆之詞。○[唐][殷璠]《河岳英靈集‧崔署》:“[署]詩多歎詞要妙,清意悲涼。○《送別》、《登樓》,俱堪淚下。”○《詩‧周頌‧武》“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宋][朱熹]集傳:“於,歎辭。”◆2.即感嘆詞。詞類之一。表示強烈的感情以及表示招呼、應答的詞。如:啊,哎,喲,嗯,喂。如:啊,哎,喲,嗯,喂。

歎悲(叹悲),◆嘆息悲傷。○[宋][蘇洵]《顏書》詩:“大抵天下心,人人屬公思,加以不死狀,慰此苦歎悲。”

歎愛(叹爱),◆贊賞喜愛。○[宋][曾鞏]《與王向書》:“及至[南豐],又得[黃曦],復愛其文,而吾子亦來以文見貺,實可歎愛。”◆补证条目■赞赏喜爱。○宋王銍《默记》卷下:“見此寶刀以金塗雙龍纏之,製作精巧,光芒射人。安世見而歎愛,且屢目之。”

聳歎(耸叹),◆肅然贊嘆。聳,通“竦”。○《梁書‧張充傳》:“[茂陵]之彥,望冠蓋而長懷;[霸山]之氓,佇衣車而聳歎。”按,《南史》作“竦歎”。

盛歎(盛叹),◆猶贊嘆。○《後漢書‧孔融傳》:“[文舉]盛歎[鴻豫]名實相副,綜達經學,出於[鄭玄],又明《司馬法》。”

沈歎(沈歎),◆見“沈嘆”。

賞歎(賞歎),◆亦作“賞嘆”。◆嘆賞,嗟嘆稱賞。○《新唐書‧杜元穎傳》:“數從使府辟署,稍以右補闕為翰林學士,敏文辭,[憲宗]特所賞歎。”○[明][歸有光]《送顧公節北上序》:“每朝會公卿間,敷奏經書,未嘗不加賞嘆。”○[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第四節五八:“這好似[王百谷]一樣,[元美]四十才子詩雖說‘[百谷]命世才,興文自綺歲’,很加賞嘆,但不以錄於五子之列。”

傷歎(傷歎),◆亦作“傷嘆”。◆悲傷感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洪]不屈,[紹]殺[洪],邑人[陳容]為丞,謂曰:‘寧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將軍同日生。’[紹]又殺之,士為傷歎。”○[隋煬帝]《答智顗蔣州事書》:“僧眾無依,實可傷歎。”○[唐][白行簡]《李娃傳》:“父棄之而去。其師命相狎暱者陰隨之,歸告同黨,共加傷歎。”○[明][張綸]《林泉隨筆》:“若[昭君]者,雖一時不遇,而千載之下,莫不歌詠而傷嘆之。”

三歎(三歎),◆謂三人隨着歌唱者發出贊嘆之聲,予以應和。○《文選‧陸機<文賦>》:“雖一唱而三歎,固既雅而不豔。”○[李善]注:“唱,發歌句者;三歎,三人從而歎之。”

牛山歎(牛山叹),◆《晏子春秋‧諫上十七》:“[景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後以“牛山歎”、“牛山淚”、“牛山悲”、“牛山下涕”喻為人生短暫而悲嘆。○[晉][陸機]《齊謳行》:“鄙哉[牛山]歎,未及至人情。”○[唐][李白]《古風》之二三:“[景公]一何愚?[牛山]淚相續。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唐][李白]《君子有所思行》:“無作[牛山]悲,惻愴淚霑臆。”○[清][顧炎武]《齊祭器行》:“[牛山]下涕何悲苦,歲久光華方出土。”

慕歎(慕叹),◆仰慕嘆服。○《新唐書‧讓皇帝李憲傳》:“[虞][舜]至聖……今數千載,天下歸善焉,此朕廢寢忘食所慕歎也。”

流歎(流歎),◆見“流嘆”。

雷歎(雷叹),◆形容嘆息聲之大。語出[漢][王逸]《九思‧疾世》:“吒增歎兮如雷。”○[漢][馬融]《長笛賦》:“雷歎穨息,搯膺擗摽。”○[南朝][梁][蕭統]《有所思》詩:“雷歎一聲響,雨淚或成行。”○[唐][張說]《祭陸冀州文》:“三軍雷歎,百城雨泣。”

可歎(可歎),◆亦作“可嘆”。◆1.值得贊美。○[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冶容不足詠,春遊良可歎。”◆2.令人感慨。○[南朝][梁]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邪城》詩:“寄言封侯者,數奇良可歎!”[宋][李如箎]《東園叢說‧雜說‧學者自出己見》:“傳注雖存,而未嘗省覽,即用己見立說,反謂先儒所不能到,甚可嘆也。”○[茅盾]《子夜》五:“一種企業放在不會經營的冤大頭手裏,是真可惜又可嘆!”

驚歎(驚歎),◆見“驚嘆”。

矜歎(矜叹),◆哀憐嘆息。○《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惟瘼卹隱,無捨矜歎。”○[呂向]注:“憂隱於心不捨,哀矜嗟歎之至也。”○[南朝][陳]徐陵《與顧記室書》:“伏見軍戎多務,所以不敢祈冒,弟與吾遊眷亟迴星紀,故人如此,寧不矜歎邪?”

嘉歎(嘉歎),◆亦作“嘉嘆”。◆贊嘆。○[晉][郭璞]《爾雅圖贊‧釋木‧柚》:“實染繁霜,葉鮮翠藍,[屈生]嘉歎,以為美談。”○《晉書‧良吏傳‧魯芝》:“[魏明帝]許焉,仍策書嘉歎,勉以[黃霸]之美,加討寇將軍。”○[南朝][梁][任昉]《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為之者竟免刑戮,致之者反蒙嘉嘆。”○[唐][趙璘]《因話錄》卷三:“同官初甚鄙笑,後知之,咸嘉歎。”○[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鴿异》:“[張]嘉歎不已,自覺望洋可愧。”

黃犬歎(黄犬叹),◆[李斯]臨刑,慨嘆不能再牽黃犬出獵。後因以“黃犬歎”為居官得禍之典。○[明][高啟]《哭臨川公》詩:“竟成黃犬歎,莫遂白鷗期。”

歡歎(欢叹),◆歡樂和感嘆。○[唐][鮑溶]《倚瑟行》:“臣驚歡歎不可放,願賜一言釋名妄。”

浩歎(浩歎),◆亦作“浩嘆”。◆長嘆,大聲嘆息。○[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命歸[齊]去[魯],發浩歎於衰[周]。”○[宋][陸游]《不寐》詩:“欲明聞漉稻,浩歎閔黎元。”○《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只見他悶坐了半日,忽然浩歎了一聲道:‘原來如此!’”[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人心不古,誠堪浩嘆。”

含歎(含叹),◆猶嘆息。○[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十五:“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歎下黃壚。”○《宋書‧竟陵王誕傳》:“見之者流涕,聞之者含歎。”○[唐][元稹]《鶯鶯傳》:“沒身永恨,含歎何言!”

駭歎(駭歎),◆亦作“駴嘆”。◆驚嘆。○[晉][庾闡]《惡餅賦》:“王孫駭歎于曳緒,束子賦弱于春綿。”○[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下:“衢路觀者如堵,無不駭歎。”○[明][文秉]《先撥志始》卷下:“此祠毀民房二千餘間,起建宮殿九重,宏麗為古今所無,建標祠所,直書大工,見者駭嘆。”○[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牛成章》:“旋視[牛],顏色慘變,委衣於地,化為黑氣,亦尋滅矣。母子駭歎,舉衣冠而瘞之。”

怪歎(怪叹),◆驚嘆。○《宋書‧臧質傳》:“[臧敦]等無因自駭,急便竄逸,迷昧過甚,良可怪歎。”○[明][李贄]《四書評‧孟子‧盡心上》:“[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第二語換一‘矣’字,較首語便多多少怪歎。”

顧歎(顾叹),◆回首嘆息。○《文選‧潘岳<西征賦>》:“[丘]去[魯]而顧歎,[季]過[沛]而涕零。”

歌歎(歌叹),◆歌頌贊嘆。○《三國志‧蜀志‧譙周傳》:“[世祖]初入[河北]……遂務理冤獄,節儉飲食,動遵法度,故九州歌歎,聲布四遠。”◆补证条目■歌颂赞叹。○《普曜经·欲生时三十二瑞品》:“咨嗟歌歎,菩薩母德,皆共侍從,至憐鞞樹。”○《大方便佛报恩经·慈品》:“婆羅門言:‘我在他方,聞王功德,佈施不逆人意;名聲遠聞,上徹蒼天,下徹黄泉。遠近歌歎,實無虚言。’”

感歎句(感叹句),◆表示喜悅、興奮、感激、悲傷、驚訝、憤怒等強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嘆號。如:各族人民大團結萬歲!如:一個多麼好的同志啊!

感歎號(感叹号),◆標點符號(!),表示感嘆句結束。

感歎詞(感叹词),◆即嘆詞。表示強烈的感情以及感嘆或招呼應答之詞。如啊、哎、喂、哦、嗯、哼、哎呀、喲等。它不和別的詞發生組合關係。

感歎(感歎),◆亦作“感嘆”。◆有所感觸而嘆息。○《魏書‧劉昶傳》:“自陳家國滅亡,蒙朝廷慈覆,辭理切至,聲氣激揚,涕泗橫流,三軍咸為感歎。”○[宋][曾鞏]《代人祭李白文》:“舉觴墓下,感嘆餘芬。”○《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提到前任[談公]的事,[安老爺]倒着實感歎了一番。”○[冰心]《寄小讀者》二五:“歸途中落葉蕭蕭,感嘆無盡,忽然作此。”

鳳歎虎視(凤叹虎视),◆形容談吐文雅,器宇軒昂。○《文選‧曹植<與吳季重書>》:“足下鷹揚其體,鳳歎虎視,謂[蕭][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李善]注:“鳳以喻文也,虎以喻武也。歎猶歌也。取美壯之意。”

風木歎(风木叹),◆同“風木之思”。◆[宋][陸游]《焚黃》詩:“早歲已興風木歎,餘生永廢《蓼莪》詩。”

憤歎(愤叹),◆憤慨嘆息。○[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下》:“是乃[仲尼]所以憤歎‘予欲無言’也。”○[三國][魏][嵇康]《幽憤詩》:“嗈嗈鳴雁,奮翼北遊,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歎,曾莫能儔。”○[宋][蘇軾]《<王定國詩集>敘》:“幽憂憤歎之作,蓋亦有之矣。”○[清][唐孫華]《聞毀明逆閹魏忠賢墓》詩:“過者皆憤歎,恨不縱斧斨。”○[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昔讀[宋][明]末野史,嘗時時擲書憤歎,而不料竟親身遇之也,嗚呼!”

愁歎(愁歎),◆亦作“愁嘆”。◆憂愁嘆息。○《楚辭‧九章‧抽思》:“愁歎苦神,靈遙思兮。”○[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二:“[饒子卿]隱[廬山][康王谷],無瓦屋,代以茅茨……或時雨濕致漏,則以油幄承梁,坐於其下,初不愁歎。”○《西游補》第五回:“[西施]、[絲絲],一齊愁嘆。”○[葉聖陶]《飯》:“他們的父母整天愁嘆。”

稱歎(稱歎),◆見“稱嘆”。

唱歎(唱叹),◆形容詩文婉轉,情韻悠長。○[清][惲敬]《<堅白石齋詩集>序》:“‘采葍’之孤行,‘弋鳧’之獨往,揆之皆閎雅之體,詠之皆唱歎之音,此性情為之也。”參見“一唱三歎”。

長歎(長歎),◆亦作“長嘆”。◆深長地嘆息。○[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歎終百年。”○[唐][裴鉶]《傳奇‧崑侖奴》:“繡戶不扃,金釭微明,惟聞妓長嘆而坐,若有所俟。”○[宋][蘇軾]《夜燒松明火》詩:“[齊奴]朝爨蠟,[萊公]夜長嘆。”○[明][劉基]《生查子》詞:“素手理瑤琴,曲罷空長歎。”

悲歎(悲歎),◆亦作“悲嘆”。◆悲傷嘆息。○[漢][荀悅]《漢紀‧成帝紀四》:“上召見[向],悲歎謂曰:‘君且休矣,吾將思之。’”[三國][魏][曹植]《七哀詩》:“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晉][陸雲]《與陸典書書》之二:“念親各爾分析,情感復結,悲嘆而已!”○《百喻經‧二鴿喻》:“悔之於後,竟何所及,後惟悲嘆。”○[唐][杜甫]《逃難》詩:“妻孥復隨我,回首共悲歎。”○[明][方孝孺]《答鄭仲辯書》之一:“每一念之,仰屋悲歎,不知涕泗之交頤也。”○[瞿秋白]《餓鄉紀程》十六:“殊不知道一切都如夢囈,到而今枉然多此悲嘆!”

哀歎(哀歎),◆亦作“哀嘆”。◆悲哀地嘆息。○[戰國][宋玉]《神女賦》:“含然諾其不分兮,喟揚音而哀歎。”○《後漢書‧袁紹傳》:“臣聞昔有哀歎而霜隕,悲哭而崩城者。”○[老舍]《駱駝祥子》十二:“只有餓着肚子的小鳥,與走投無路的人,知道什麼叫作哀嘆。”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1119709.html

  •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