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佚而劳之。
海宸译曰:要设法使休整得好的敌人疲劳,以造成敌疲我打的战机。打不死他,先把他拖死,折腾死。
运动才能让对方疲劳,运动才能让对方露出破绽。
如何成功地调动对方,让对方心甘情愿的奔波,不知不觉的就疲劳了呢?就在于自己是否舍得付出,舍得放弃一些既得利益。
当然,还有情报信息的控制问题,一旦泄密,一切都会是徒劳。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要认准自己的主要目标,经得起诱惑,不要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影响精力,不要被别人利用并调动了。
这里面,还包括情报信息的获取问题,没有准确的情报信息作保障,被别人套路是迟早的事情。
佚而劳之是对别人,反过来也要防止别人用这种方法来针对自己。
打仗如此,做人亦如此!
有宋诗“开山祖师”之美誉的梅尧臣注曰:“以我之佚,待彼之劳。”
专注《孙子兵法》的宋朝人王晳曰:“多奇兵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救左则右,救右则左,所以罢劳之也。”
“以逸击劳”,这也是孙子兵法中一条十分重要的对敌军事原则。
高明的将帅,总是试图让自己的军队处于充分休整,精力旺盛的最佳状态,然后以此打击疲惫不堪的敌军。
而当敌人处于休整充分,战力旺盛之际,则需想方设法先避其锋芒,再伺机制造机会,让敌人奔波劳碌,消耗体力、精力和实力。
《战国策》中有句名言叫“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女子胜之。”
意思是说象骐骥那样的良马,等到它精力衰竭之时,一般的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面。
象孟贲那样的力士,等到他筋疲力倦之际,一个女子也能将他制服。
这充分说明强敌并非不可战胜,关键是要找准突破口,可以致其衰,致其倦,然后选准时机方好下手,一招治敌。
因此,如何使敌衰,令敌倦,于何时从何处下手,就成了一门值得钻研的学问。
毛泽东将其总结为十六字方针,用于指导游击战,指挥红军逐步扩大革命根据地,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对于自己总结出来的作战技巧,孙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孙子针对楚国疆域辽阔,主力远在郢都,离边境路途遥远的实际状况,和伍子胥等人共同制定了一套“疲楚之计”。
吴军分为三支劲旅,采用车轮战术,依次袭扰楚国边境。
楚王听闻边境遭袭,只得全力以赴,不远千里派兵解救。
可等楚国大军一到,吴军便迅速撤回。
楚军一返,第二支吴军又出,如此轮番上阵,三番五次,弄得楚国连年为了应付吴军,往来奔波,疲惫不堪。不仅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国库空虚,而且属国亦纷纷离叛。
吴国成功达成了对楚国“佚而劳之”的目的,为在下一步具有决定意义的“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采用车轮战术,自己必然会有一些损失。
其实这就是一个用局部谋整体,舍小利图大利的问题。作战必须要舍得,总想不损一兵一卒,那就不要打仗了——舍不得一点损失的人,往往都是妇人之仁,最终都会惨败,要损失更多的兵卒。红军在井冈山根据地实施游击作战、在长征途中为调动国民党军队、在陕甘宁根据地为打败胡宗南部队,都会派出部分兵力作为佯动、诱饵,而这些派出的兵力往往都会作出巨大的牺牲。但如果没有小的牺牲,就不会有大的胜利。这就是一个舍和得的过程。
关于情报信息问题,红军从创始之初就一直强调保密工作,并且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反观国民党的情报控制,往往是作战方案刚出来,第一时间就到了红军指挥员的手上。红军早期虽弱小,但主动权未丢。国民党军队虽强大,但处处被动。
人生,其实何尝不是如此,学会舍和得,有舍才会有得。在舍和得的过程中,并不是说一根筋干到底就行,而是有源源不断的情报信息作保障,再与分析判断、定下决心形成闭环,实现目标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有位战友转业头五年,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用到学习上去,拿下了注册会计师、司法资格和税务师三个证,成了某单位的一个传奇人物。有人说他都四十的人了,还那么拼,图什么?
他回答:不图什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学习,四十岁也会来,还不如努力学点东西,给自己的四十岁送个礼!如今战友已是单位的业务骨干,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信任。
对于敌人、对于对手,要想办法去影响他的注意力,让人疲于奔命,疏于备仗,只要对方懈怠了,自己就有取胜的机会。
对于自己来说,就是要认准自己的目标,思想上要有定力,经得起诱惑,不要被那些无关于目标的事情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精力,更不能因为贪图一些小恩小惠让自己失去了目标。
其实打仗也好,生活也罢,都可以说是一部《西游记》,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辉煌腾达。
大多数人,要么羡慕孙悟空的无所不能,要么羡慕猪八戒的幽默风趣,甚至有人羡慕沙悟净的任劳任怨。
其实最核心的要素,是唐僧的坚毅定力,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他都不畏惧;无论有多大的诱惑,他都不贪图,尤其是在女儿国,人家甘愿让出国王宝座,甘愿以身相许,可谓权色双收,但唐僧依然不为所动。
这份恒心和毅力,这种始终不被任何事所撼动的定力,恰恰是成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你的目标在前方,永远都不要为路边的野花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