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卫国战争名人名言】苏联风云激荡七十年:(第四乐章)卫国战争

时间:2023-06-11 作者:佚名

苏联卫国战争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场的主轴。

战争爆发前的形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德国支付了高额的战争赔款和费用;帝国主义通过瓜分德国获得了大量的赔偿,但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帝国主义确立新的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条约从疆界划分,军事限制,战争赔偿等方面对德国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对德问题上看法不一但又存在着妥协。由于德国新政府的上台,对条约的执行也不热心,法、英、美对德国的态度不一,最终导致德国纳粹政府的上台。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爆发了世界经济性危机。作为一战战败的德国工业恢复缓慢,背负巨额债务,国防受到严重削弱和限制,失去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领土疆域严重收缩。面对经济萧条,政局动荡,魏玛共和国却采取无计划的财政收缩的一揽子政策,使局势更加恶化;残酷的现实,昔日的辉煌严重刺激着德国(日耳曼民族)民族的自尊心,于是以极端民族主义的纳粹分子希特勒登上了政治舞台。

纳粹崛起 希特勒认为,他的第三帝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帝国”与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创立的“第二帝国”之后的第三帝国。

“第三帝国”一词源于意大利末世神学家、佛罗伦萨教派创始人尤阿兴姆·菲奥雷斯(Joachim von Fiores)与其他中古世纪神学家对圣经经文的解释,原初意义是指“圣父之国”(Reichdes Vaters)、“圣子之国”(Reich des Sohnes)之后的“圣灵之国”(Reich des heiligen Geistes),即上帝拯救世界后,完美、无尽止、由圣父、圣子、圣灵统治、以基督为王的第三阶段神国(Reich,即三位一体。)。

到了近代,“第三帝国”的概念已脱离神学领域,而被运用在浪漫主义文学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

1923年阿图·莫勒·凡登布鲁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第三帝国”一书中主张创建一个取代魏玛共和国、同时在传统上与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以及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一脉相承的新国家。这个概念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被反民主份子与激进右派团体(包括纳粹)广为引用。

根据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亚瑟(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所写的书,神圣罗马帝国是第一帝国,1871-1918普鲁士帝国为第二帝国。亚瑟认为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的失败后,德国人要为德国重夺荣耀,建立“第三帝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纳粹运动在一些年轻的退伍士兵中间兴起。他们反对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以及魏玛共和国的制度,认为需要复兴雅利安民族并把犹太人当作导致德国诸多问题的原因。纳粹宣传利用“刀刺在背传说”,即认为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柏林的颠覆者是导致战败的原因。

在1929年的全球大萧条前,纳粹运动并不具有很大规模。大萧条使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度受到压力。纳粹党由于中产阶级受到排挤而力量得以加强。许多德国人认为纳粹党可以恢复秩序、平息社会的不稳定并恢复德国的国际声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额赔款使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共和政府无法负担,之后遭遇的经济大萧条和未能解决失业、其他社会问题(如左派及士兵工人的暴动),使许多德国人转向支持右翼,希特勒之纳粹党则属极右翼中之一支。希特勒承诺减少失业人口及对经济、文化和军事进行改革。

在1932年的联邦选举后,纳粹党成为了国会最大党,占有230席。

在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掌控政权

在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后,希特勒声称是国会的第二大党德国共产党(也是纳粹党的主要政敌)所为,逮捕了共产党领袖,动员冲锋队将全国所有共产党党部占领并禁止共产党员参加3月初的国会选举,纳粹党赢得了44%的席位,联合国家人民党后又透过胁迫或贿赂的手段,强行通过了《授权法》,只有社会民主党未赞同,是为德国踏入纳粹时代的第一步,最终纳粹党利用《授权法》取缔了所有非纳粹政党。

1933年5月10日,亲纳粹的学生响应纳粹党号召,在柏林市内,公开焚烧两万本被认为违背日耳曼民族精神的书籍。9月1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国”指称纳粹统治下、“国祚千年”的德国。

在1934年8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死后,希特勒顺理成章地控制德国(宣布为第三帝国之帝国总理并代行总统职权),废除总统制,立法成为德国元首,并派出100,000名间谍,监察国内的评论家及异见者。

1938年3月,德国合并了奥地利(Austria)。希特勒首先对奥地利下手的理由是:奥地利与德国原本就有同民族的血统,可以说德军入驻奥地利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的,加之奥地利有丰富的石油,是战争所必须的。就此而言,这也是“第三帝国”兴盛的原因之一,巧妙地掌握民族间的情谊。

1939年7月10日,宣传部长戈培尔正式宣布不再使用“第三帝国”作为官方名称,改以“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 Reich)取代。

发动二战

1929年—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泱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挽救经济,并且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并且成功举办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这使得纳粹获得了民意。

1939年9月,希特勒与苏联联合对波兰第二共和国宣战,以闪电战战术联合苏联迅速吞并了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1940年,德国己经击败法国、波兰、英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并且与日本、意大利结成法西斯同盟。德国在欧洲,意大利在非洲,日本在亚洲都燃起了战火,一时间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了。

德国闪击苏联

约瑟夫.斯大林始终不相信德国敢两线作战,面对西方各国的绥靖政策(祸水东引),斯大林一方面加紧军工武器方面的生产(增加产量、提高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击败波兰,芬兰划分势力范围,加强战略纵深。但是苏联国境线比较漫长,防守比较困难。

战争初期,苏联的情报机关送来了德国闪击苏联的的情报,中共也送来了绝密的情报,但是对于情报苏共高层认为是德国放出的烟幕弹,苏共对于自身的军力过分自信,只是要求前线提高防控等级,苏共和斯大林依然相信德国不会这个时候进攻苏联。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详见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此时,苏德之间存在《苏德互不侵犯条件》等多个政治经济协定,德国即便在最后一刻都按照计划向苏联提供物资,这一切都影响了苏联领导人的判断,导致苏联对战争准备严重不足,绝大部分部队在人员、装备、物资方面都存在极大的缺额,因此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损失,很多部队陷入混乱或溃散。

在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对于这场战争,苏联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因此在战争初期陷入混乱。

西北战线,两个星期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西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达成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德军相继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等地三次实施有效突击,包围并歼灭大量苏联红军部队。

在西南战线上,德军的主要目的在于摧毁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当面为苏联基辅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是苏联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不断实施反击,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但由于德国的军事实力此时远在苏联之上,因而德军依然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由于西方面军损失过大,西南方面军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时转移,1941年9月15日,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血战10天,苏联红军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中将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开战头4个月苏联红军损失数字

1941年6-9月,苏联红军一共损失2817303人,其中纯减员(指阵亡与失踪)2129677人,这其中阵亡236372人,因伤死亡40680人,因病死亡1535 26人,失踪1699099人;受伤687626人,其中受伤665951人、因病受伤21665人。据不完全统计,装备损失如下:轻武器417.28万件,坦 克与自行火炮15601辆,各种火炮70574门,作战飞机7237架。

由于在战争最初的一星期中,以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为代表的一批将领始终未能有效指挥部队,加剧了部队混乱,导致西方面军部队遭受极为严重的损失。1941年7月,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4名苏联将军死刑并立即执行:西方面军司令员、大将巴甫洛夫;西方面军参谋长、少将克里莫夫斯基赫;西方面军通讯主任、少将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团军司令、少将科罗布科夫。

基辅战役后,斯大林派朱可夫大将前往列宁格勒对部队进行重新整理和整编,大量的红海军水兵、民兵、居民都加入了列宁格勒的防御战中来,终于稳定局势,德军即使动用了使用人体盾牌在内的手段也难以前进一步,双方陷入僵持。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 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台风计划(即莫斯科会战)。战争之初德军推进迅猛,很快地占领了莫斯科外围,摧毁了数道苏联防线。苏联在危急时刻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同时从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地区调来了25万的精锐预备队,以朱可夫大将为核心重组了西方面军的部队和防线,组织大量妇女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大量携带炸药和地雷的工兵分队(著名的苏联英雄卓娅就是其中一员)破坏德军后勤补给线。此时苏联严酷的冬季已经降临,德军作战部队和后勤支援受到了极大限制,苏联红军对德军进行了殊死抵抗,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俄罗斯虽大,背后就是莫斯科”。

1941年11月7日,在德国的包围中,苏联依然按时组织了红场阅兵,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阅兵之一,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直接开赴前线。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2年5月,苏联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但被德军击溃。德军顺势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中将红军击溃。此时苏联红军在西南方向上已然没有了预备队,不得不持续后撤,一直撤到伏尔加河中游。为掩护南下高加索的德军(为了获取巴库油田的石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与苏联红军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即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在战役开始前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把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但事实上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被轰炸后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废墟,公路自然也被废墟堵上,因此德国的坦 克很难在满是废墟城区里作战,甚至连行驶都是问题。战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和接近地展开,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反复争夺,进展往往按米来统计,战斗极为残酷和血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300万人以上,苏联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坚强的抵抗着,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此时苏联的预备队已经在两侧聚集,于1942年末在两侧发动进攻并包围了德军33万的精锐部队,于1943年2月2日被全部歼灭。苏联红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配属的大量技术分队和支援部队被歼灭,双方损失始终没有精确统计,一般认为德军损失在85-100万人左右,苏联损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胜利,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严格的说,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力量、持续的时间以及损失情况,均远远无法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过去有些历史学教科书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综合东西方的观点。)。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反击过程中,苏德两军相继发动了第二、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互有胜负,最终在库尔斯克方向上形成一个向西突出的突出部。1943年7月德军集中50个师90万人发起库尔斯克战役。此时苏联经济已经完全转入战时轨道,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来自美英等同盟国大量援助,军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瓦杜丁等著名将领的指挥下,苏联红军完全粉碎了德军在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方向的进攻,获得库尔斯克战役胜利,这也意味着德国在战争中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转入防御。

后期,苏联红军相继发动了10次大型反击战役(史称十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并且相继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和斯洛伐克,波兰等国,1945年4月16日开始了解放柏林的战役,4月21日苏军攻入柏林市区,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苏联红军的三名士兵将苏维埃的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同一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也获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苏德战争的胜利也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战场上获得最终胜利。

苏德战争长达近5年,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是战争中经典的战例。苏军经过二战的洗礼,各兵种的配合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地步;并且在军事理论上有了新的突破。苏联涌现出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可索夫斯基一大批优秀的将帅。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胜利,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极大的牺牲,(2000多万人口在战争中丧生,工业企业,集体农庄生产能力下降或消失,等等)。

但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却有着非凡的世界意义:她鼓舞了世界其它的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赢得战争树立了信心;她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广泛统一战线,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她使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制度跃出一国范围,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她进一步瓦解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她促使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雅尔塔体系,诞生了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合作共赢打败了法西斯,但这种合作太短暂,最后导致了新的国际格局的诞生――两极格局。

完稿于2020.11.17夜(史料来源于网络)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1067243.html

  •  相关专题: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