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学生,都遇到过不少的老师。今天在践行“感恩”时,心血来潮想到感恩老师。这几年,先后“遇到”许多素未谋面的“老师”,他们的思想和经历指引着我、给我力量,让我满怀感恩。但是回想起学生时代,那些曾经在现实中朝夕相处过的老师们,能记起来的已然不多,印象深刻的就只有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骆老师。
那时候还不流行“女神”的说法,否则骆老师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我对她印象深刻倒不是因为她是“女神”。当时的老师年龄普遍偏大,而且大都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很少有谁能放下架子,跟学生平等地交流。骆老师则不然,年轻漂亮,又能跟学生们打成一片,交流起来没有“代沟”。她不仅课上的好,教学方式新颖,而且能够跟学生交心,经常共同探讨一些人生话题。
骆老师要求我们记“周记”,却不限数量、也不限内容,一两篇还是三四篇、摘抄笔记还是心得体会都无所谓,但这却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记得有一次我摘抄了一个故事,一家穷人得知一位曾经帮助过他们的贵人要来看望他们,连夜打扫卫生、贴墙纸,第二天贵人到穷人家中,看到简陋的房间收拾的一尘不染、而且贴上了新墙纸,感动的热泪盈眶。故事很简单,但是我当时的脑子呀,就是理解不了贵人这种感动的情绪。我在周记本上提出了我的疑问,骆老师用心地给我批注了好长一段,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善良和尊重、什么是感恩和感动。这个故事到现在我又用来教育我的孩子,之所以这么多年来记忆犹新,是源自于骆老师的教育引导。感恩骆老师!
想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孩子们现在的老师们,联想到现在的家长们。最近,家长们见面的问候语已经变成了“孩子考的怎么样?”又或是“暑假准备给孩子报什么补习班?”幸亏老师们也着急放假休息,要不然我猜肯定要开一次家长会,就好像期中考试结束后必开一次家长会一样,利用与家长短暂的交流时间,各科老师不遗余力地讲解本次考试学生们的“失分点”,然后又评选这星那星。总之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考试成绩,我也说不出哪里出了问题,但是我总觉得这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好像整个社会的“教育观”都被扭曲了。
前段时间,机缘巧合参加过一个线下共读的活动,又恰好读到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文章用比喻的手法,讲了做教师的三个层次。下等的属于“搬砖型”教师,他们按部就班地按照工头(教学大纲)的指令,把“砖”(学生)从“一楼”(一年级)搬到“二楼”(二年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不知道、也从来不关心自己究竟在建什么。
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所谓“经师”是教授各种知识学问的老师;而“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行、言语影响学生,给学生们效法的榜样。所谓“为人师表”,为的是“人师”而非“经师”。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大学,要面对多少的老师,若干年后,当他们回忆从前,又能记住多少老师,我们的教育又究竟会培养出多少的“不孝子”。
前两天,好友谈起考试成绩的问题,他的本意也是不想过分关注考试成绩,但是却被“大环境”压的不得不过分关注,且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我的观点是,不反对关注成绩,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更加重要的东西,比如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比如观察和动手的能力、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任的能力。
好“经师”不一定是“人师”,但“人师”却一定不会是坏“经师”。同理,学习成绩好不一定能具备健全的人格,而具备健全的人格学习成绩必定不会差。中国人说庸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育亦如同治病,要系统地、辩证地看问题,切不可“把聋子治成哑巴”。
想起来小时候经常听的一句话“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
转自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