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句诗出自毛泽东的《杂言诗·八连颂》,这首诗写于1963年,最早发表在1982年12月26日《解放军报》。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60年代初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扭转困难局面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赞扬了中华儿女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全文如下:
《杂言诗·八连颂》
——毛泽东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南京路上好八连指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第8连。该连于1949年6月,进驻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
八连是1947年8月6日在山东省莱阳县小园村组建起来的,前身是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缁重连,成员主要为山东东部农民。建连第一课上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当时,八连警卫华东机关任务繁重,他们一面行军一面同敌人作战。当时的物质生活非常困难,敌人把老乡的耕牛杀了,八连官兵就当人民的老黄牛,帮助老乡拉犁春耕。当时吃粮很紧张,但是战士们还节省粮食支援人民渡春荒。
1949年,上海一解放,八连就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大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
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情况仍然十分复杂。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分子曾经预言,中国共产党会在上海发霉、发黑、烂掉。在旧上海,金钱是最迷人的东西。
而八连的同志们却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人们,金钱是微不足道的,既不是幸福的象征,更不是人生的目的。不爱钱财是人民军队的传统风尚。
八连同志随便拣到什么——不论是一分钱还是130多元,不论是一张戏票、一方手帕,还是一件毛衣、一支金笔,都尽量想法找到失主或交公处理。仅从1956年以来,八连拾金不昧、拾物交公的记录就有1390多次。
八连有句口头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别看战士们都是粗手大脚的小伙子,他们每人都有一个针线包,坐下来,飞针走线,缝缝补补,谁也不含糊。
战士罗大大脚上的那双袜子,光袜底就换了六次,还照样穿着。杨妙生的袜子破到不能再换袜底了,仍然舍不得丢掉,剪去一截子,把袜筒缝了缝又穿。许长松的一件衬衣补了二三十个补钉,每次洗它都得十分小心。指导员王经文来到上海13年了,他至今还盖着10年前公家发的那床黄被子,装衣服的是一个旧肥皂箱子。八连同志这样节俭,并不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回答说:“我们少用一尺布,人民就多穿一尺布,今天我们穿孬的,是为了明天穿得更好。”
在个人生活上他们克勤克俭,而在帮助同志、支援人民群众的时候,却又那样慷慨无私。八连的同志们就是这样保持着无产阶级的高尚品质。
从农村到城市,从战场到“十里洋场”,面对巨大的考验,凭着“以大多数人的生活标准作为自己生活标准”的世界观,八连官兵时刻牢记“两个务必”,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成为一个时代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旗帜。
经过14个春秋,这个连队的一批批干部战士,身居闹市,一尘不染,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克己奉公,助人为乐,团结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全连干部战士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顶住了“糖衣炮弹”的袭击,出色地完成了警卫任务。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好评。
196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对好八连官兵的真实写照。接着,各大报纸发表了介绍“好八连”的事迹和经验的文章。
毛泽东看到“好八连”的事迹,受到极大鼓舞,在当年“八一”建军节之际,挥笔写下了《杂言诗·八连颂》,表彰这个英雄连队,号召全国军民向好八连学习。
岁月的流淌,抹不去精神的传承;时代的光芒,为英雄传人增添新的风采。
新的历史时期,八连官兵用艰苦奋斗精神推进连队全面建设,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好八连”艰苦奋斗、拒腐蚀、永不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已成为“南京路上好八连”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
时代在变,但精神永远不会变,“南京路上好八连” 是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在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好八连精神,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的神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