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一定的速度,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致。但是对学生来说,读书要强调速度。否则考试时可能会吃亏。
也就是说,读书速度的快与慢有着极强的功利目的,让人们不得不重视起来。读书快的人思维也快,但也不尽然。有的人读书快,并不能理解书中的知识,只是胡乱翻翻,或者做一个大概的浏览,掌握大意就行了,而不去深究其中的意思。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意”,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都在说读书的态度问题,只是掌握其中大意或不求甚解,当然就会读快了,但产生的副作用也是很大的,就是不能精确掌握书中的意思,难免只是注重整体,而忽略了局部。当然,读书方法是自己的选择,别人无法强求一致。读书快的人喜欢快速读书,或者思维比较敏捷,对书中的知识掌握比较快,而读书慢的人正好相反,或者出现了别的情况,就是读书慢的人有意读书比较慢,只是为了精读、细读、品读。
读书有目的性,当然从原初的意义来看,读书不带有什么功利目的,读书多的人不一定就博学,也不一定能够致富。相反,有的人读书太多反而被书中的知识所限制,只会重复书本的话,而不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把书读死了,也就失去了自我。也有的人迷信书本,认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通过书本学会,却不知道很多技能需要自己去实践,只是读书并不能学会什么知识和技能。譬如,有人读了游泳的书,大受启发,也知道怎么游泳了,到了游泳池,照样不会游;还有人想发财致富,就看发财致富的书,读了几十本,仍然不能够发财致富,当然也就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了。书本不是万能的,读书不是功利性的,但从长远来看,读书又带有功利性。很多读过的知识会对人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也就让人们受益无穷了。只不过,前提是读了好书,而不是读了坏书。
读书要有一定的速度。学生读书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需要一定的阅读速度,尤其是读名著,读试卷上的阅读题的时候,更要求速度,不然考试的时候就会耽误时间,得不了多少分了。一般人读书有的是为了消遣,有的是为了学习,有的是为了考试,有的是为了谋生,有的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等等,还有的只是遇到一本书,就随手翻翻。一般来说,读书的速度和人的思维速度有关系,而这种思维速度和人对文字的感触能力有关系,感触能力比较好的,读书就快,感触能力比较差的,读书就慢。要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整天和文字打交道,每天阅读,就会提高阅读速度,比一般人读得都快,理解的也更深入,显出很高的效率来。要是一个普通人,不经常和文字打交道,让他们阅读同一部作品,就会出现阅读缓慢,理解能力跟不上的情况。要是让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去阅读,他们就会出现很大的阅读障碍,至于理解力就更提不上了。
阅读速度和每天的训练有关系,只要每天阅读一定量的文字,阅读速度就会慢慢提升上去。当然,还有阅读技巧。读书多的人会知道,一篇文章只要看看标题,看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看看中间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和结尾一句话,就能大致理解一篇文章的意义。要是一字一字阅读,就要时间了。也就是说,阅读速度和阅读时间有关系,要是阅读时间充分,人们就会慢慢品读,不肯轻易放过每一个字。要是阅读时间紧张,人们就会大致浏览一下,而不会深究隐含的意思。除此之外,阅读速度还和人们的兴趣点有关系。有人喜欢一本书,就要从头到尾看完,不落下每一个字,还要隔一段时间拿出来温习一下。而同样一本书,不感兴趣的人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根本就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即便非要让不感兴趣的人看,他们也只会随手翻翻,算是给了面子,其实一点都没看进去。喜欢的就拿来细读,慢慢品读,不喜欢的就要轻易放弃,或者快速浏览,当然这种态度会影响读书的速度了。还有读书的内容会影响读书的快慢。浅显易懂的作品会让人们阅读速度加快,而深奥的作品会让人们阅读速度放慢,甚至会让一部分浅薄的人放弃阅读。当然,这种浅显易懂和深奥只是相对存在的,小说比起诗歌和散文要浅显得多,而同样一篇小说,这个人看了觉得浅显易懂,那个人看了就觉得深奥晦涩,当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速度了。
除此之外,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会加快阅读速度,而不懂方法的,会放慢阅读速度。说白了,阅读速度的快慢和人的文字感悟能力以及理解力有关系。毕竟文章都是通过文字表情达意的,并非只是经验以及真理的集合。对文字感悟力强,理解能力强,当然就会读快了,而且会迅速找到文章的关键话,迅速读懂大义。读文章就是要解密写文章人的思路和想法,能读快当然好,要是不能读快就要慢慢练习了,当然读慢也不是毛病,效率也不一定就低很多。读书为了应用,要看应用的效果好还是不好,而不能仅仅强调阅读的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