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换个角度看别人的古人名言】道德经:一个人的智慧,就是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时间:2023-06-07 作者:佚名

道德经:一个人的智慧,就是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还总喜欢揣摩别人。

就好像世俗之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标榜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判断和评价别人的对与错。

当他把自己放在一个圣人的角度,别人的好对于他来说没有足够好,别人的坏对于他来说却足够坏。

《菜根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攻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

批评别人过错的时候不要太严厉,要顾及别人是否能够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也不要要求过高,要考虑对方是否能够做到,要让他感到力所能及。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品格的区别,其中一些原因是在于“智慧”。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处理和对待什么事情,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思考,而愚昧的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比如说,愚昧的人看到别人犯错的时候,就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过度揣测对方的坏,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做的还不错的时候,他却认为做的还不够好。

在他揣测对方和评价对方的同时,却从来没有想过,如果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做的或许还不如对方。

现实生活中,在很多事情上都显现出来人的这种劣根性。

比如说,有一个运动员成绩非常好,在他的运动生涯中夺得很多金牌,很多次都为国争光,创造了非常好的成就。

但是却因为身体受伤等各方面原因,在一次比赛中失利,后来不得选择退出比赛。

这本身是应该谅解和安慰的事情,但是到了大多数人的口中,却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别人总觉得他做的不够好,别人总觉得他没有足够努力等等,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换作自己,或许连他的十分之一都不能及。

所以这个世界总有大多数的乌合之众,藏在“键盘”的后面,以迷一样的优越感去指责和评价别人。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只是一种肤浅的聪明,能清醒的看清自己,才是最大的智慧,凡事换一个角度去看,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

在春秋时期,楚庄王打了胜仗,晚上设宴款待群臣,众人喝的酩酊大醉。

突然一阵风刮过,所有蜡烛都被吹灭了,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的妃子,被黑暗中的一只手拉住衣袖。妃子不敢乱喊,但是情急之下顺手扯掉了那个人帽子上的帽缨,并且还跑到楚庄王面前,告诉楚庄王这个事情。

妃子对楚庄王说:“只要点亮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来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之后沉思片刻,就在黑暗中说:“今天宴会,各位不必拘礼,开怀畅饮,为了尽兴,大家都把帽子上的帽缨扯断。”

大臣知道之后,为了讨得楚庄王欢心,纷纷把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之后,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妃子的人。

就这样这个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楚庄王对妃子解释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当着众人的面追查处理,反而伤了将士的心思,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与邻国交战时,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杀敌众多,楚国取得胜利论功行赏之时,这个军官才说出当时那件事情。

一个人最大的格局,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谅对方的错误,用自己的大度化育对方的无意之失,我们以为对方的错未必真正的是对方的错,所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替对方考虑,才能客观的看待问题。

用这样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和处理问题,才能避免更多的问题。

有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纠葛,都是因为了解事情却不了解事情的起因而起。

别人或许只是无意之失,而你却扩大了这个矛盾根源,别人已经努力在做好了,但是你却认为对方不够好,所以有的时候,解决自己的情绪,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1059852.html

  •  相关专题: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