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高考材料性名言名句作文800】2022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31)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

时间:2023-06-06 作者:佚名

四、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所给的句子中选取其中的两三句提炼立意,写出自己的观想和思考,首先应该名曲每个句子的内涵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首先,要理解名言内涵:

第①句。解读: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知”通“智”。聪明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注意“变”与“制”仍是倾向有为,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对比“与世浮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更积极。

此句强调了“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明智变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做出适当调整,反对因循守旧,讲究因时因世而为。

第②句。解读:出自《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也可以看到孔子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此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勇毅精神。

第一句强调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讲究因时、因事、因势而为;

第二句强调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毅精神;

第三句调强顺应自然与规律,乐天安命;

第四句强调懂得取舍。

然后进行相应的组合,要选择其中的两句,立意要体现所选两句的某种关系。如包含、并列、递进、条件、一分为二等。行文是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中要体现句子之间的联系,最后引用句子。

认真审读材料,分析材料发现,三句名言基本上是围绕“为”“不为”来谈的,首先,要明确每一句名言的内涵。第一句强调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讲究因时、因事、因势而为;第二句强调要有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毅精神;第三句强调懂得取舍。其次,要认真分析三句之间的某种关系,选取其中一个角度进行立意,如与时俱进,努力奋进;或与时俱进,积极有为。因为当时代进步,事情的发展会推着人向前,这时即便有些事你觉得困难,也要迎难而上。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立意,如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为而为之”,在什么情况下“安之若命”,可从“有所为”的标准上分析。

【主要问题】

1.不符合写作要求:没有“选择其中两句立意”,或选择了两句,但没有体现彼此关系,两句名言之间油水分离,或者关系牵强,勉强为之。

2.对材料理解有误:如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解为“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还偏要去做”,把“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理解为“人不追求作为然后才能够有所作为”,把孟子的“不可为”等同于庄子的“无为”,把“因时而变”等同于“清静无为”。

3.举事例陈旧雷同:动辄拿乔布斯、海伦·凯勒、马云等名人说事;或沿用旧题,比如“自燃”“可燃”“不燃”(往届月考题),比如“脚踏实地,仰望星空”(2010年北京卷),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卷),容易彼此撞车,或有套作之嫌。

【拟题示例】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新火试新茶,有为趁年华

人生当如火又如水

虽千万人吾往矣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勇为与智为

奋发有为与因时而变

无问东西,从心而为

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人生的儒与道


【参考范文】一:
理性与感性的对决
①从古至今,世间从没有停止过理性与感性的碰撞。我认为,《论语》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感性的代表,《孟子》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理性的代表。感性与理性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在我看来,理性战胜感性,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屈从命运摆布,是顺从内心真实想法的决然和勇气。晚清康梁为首的六君子,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被迫逃离,只有谭嗣同不肯离去,决心以死殉变法事业,用生命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斗争,谭嗣同慷慨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以死者,无以召后起。”他选择毅然决然留下来殉法,这种感性的牺牲精神固然可嘉,但从理性看是愚蠢的,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图将来。谭嗣同用鲜血唤醒民众的做法,或许能汇聚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但从大局看,活下来才能“将以有为也”。
③“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权衡得失后做出的明智决定,是理性与智慧的行为。刘邦称帝后,对群臣论功行封,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克服谋求功利的想法,理智的辞封归隐。因此,“汉初三杰”中唯独张良全身而退,得以善终。正因张良没有迷失功利,保持理性的思考而及时行动,在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一笔。这样看,这样的理性战胜感性,值得称赞与效仿。
④现实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对决从未停止。不同的人在对决中胜负不同。但极端的理性让人裹足不前,极端的感性让人感情用事,鲁莽草率导致错误不断。那么,如何才能把理性与感性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呢?我认为,遇事首先要做到冷静,正确研判。热血男儿捍卫尊严,若为国为民,在法律框架下可以“冲冠一怒”;若为私欲与面子,则大可不必。保持理性冷静,运用智慧化解危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逆袭是感性充满理性的行为。而审时度势,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是正确的态度。
⑤所以,当可为与不可为矛盾时,当理性与感性碰撞时,理性选择是解决难题最好的态度,也是最佳的办法。有所敬畏是面对冲动的一种理性;自强不息,是好男儿不服输的一种感性,非理勿躁,非感勿强。在辱母案中于欢表现虽可圈可点,但冲动也陷入了牢狱之灾。
⑥康德说:世界有两样东西令我敬畏。一是头顶上的星空;二是心中高尚的道德律。让感性与理性中和为一体,敬畏与喷张,恰当表达,因时而化。


【参考范文】二:

学会审时度势

生活有高山,也有低谷;有辉煌的日出,必然也有惨淡的日落;有成功的喜悦,必然也有失败的落寞…。而这些皆不在于客观的事上,而在于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题记

做一个会“审时度势”的人,会让我们免去无数的烦恼。省却很多无谓的艰难;会让我们的成功之路变得比别人的成功之路更简单一点,更迅速一点。

前些天读了一篇文章,里面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有一天,他想别人谈起他成功的方法时,说:“有一次我受邀请到一座小茅屋里与一位老前辈见面,我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地走进小茅屋。可是,就在进门是,我的额头‘砰’的一下撞到了门框上,额头上立刻起了一个大包。这时,那位老前辈走过来笑着对我说:‘怎么样,很疼吧。这是你今天来最大的收获。你想要成功,就必须记住低头。’就是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红楼梦》中说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生活中,要想成功,就必须把谦虚作为自己的基本准则。如果你不谦虚,又如何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如果你不尊重他人,又如何能学会“审时度势”?就像一首歌又低沉也有高昂,这样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你总是昂头,那么实际上你是在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说以有时低头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说低头是成功第一条基本准则,那么昂首则是第二条准则。有一家公司要招聘员工,门外排了很长的队。应聘人一个接一个地走进招待室。进去后,主考官都首先都先不由分说的凌空劈来一巴掌,然后问:“这是甚么感觉?”应聘的人都捂着脸出来。他们自然都没被录取。直到又一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也是劈来一巴掌,问:“这是甚么感觉?”这个年轻人愣了一下,便又以同样的力量,同样的速度给了主考官一巴掌,然后回答说:“就是这样的感觉。”然而这个年轻人被录取了。

富兰克林因为低头而获得成功,年轻人因为昂首而获得成功,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呢?

事实并非是这样的,这两件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以不同的清醒去处理问题。在向他人请教时,要学会低头;在面对心里的自己时,要抬起头来。也就是说,我们要低头处事,昂首做人。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1059126.html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