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叶障壁的故事确实发生过。据说在楚国,简陋的书生们被告知,用蝉遮住身体的叶子遮住眼睛可以隐身。
书生顶着高温寻觅,突然看到有蝉离开时,叶子随风飘落。捡到叶子的书生如获至宝,整日用其挡住眼睛闻妻子能否看到他,被逼到不耐烦时妻子顺口说看不到。听到反馈,落魄书生跑到地主家偷窃,结局自然是被送到官府。官员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知道书生本性善良,不是大奸大恶的人,就放走书生逃命。自此,民间就有一叶障目的故事,比喻被眼前的事情蒙蔽双眼,不能看到整个事物发展的全局。虽然一叶障目故事是夸大的说法,但现实生活中有类似遭遇的人数量极高。
本文将结合俗语:“端午晴遇丰年,端午雨泪涟涟”展开论述,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俗语,避免被错误的理论误导,出现一叶障目的问题。俗语意思简单:端午遇到晴天就是大丰年,五谷丰登,不愁吃穿,能过幸福年;端午遇到阴雨天是欠收年,粮食减产,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要忍受饥饿的折磨,泪涟涟是饥饿状态的描述。
端午晴遇丰年
我国民间历来有说法觉得端午晴天,就是大丰年,但事实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此类说法出现有两点原因:一晴天有利于进入成熟期的庄稼果实丰满,不出现瘪粒问题,加快成熟速度;二晴天有利于庄稼收获,收获完成庄稼能快速晾干,出现发霉变质问题概率减小;三晴天有利于庄稼收获完成的播种,能不误农时。人们根据以上三点,就得出端午晴天遇丰年的结论。结合实际看,端午出现晴天,还能避免蛇虫鼠蚁出现,避免蝗灾,要知道古时候蝗灾发生概率极高。
虽然有理论支撑,但俗语还是忽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农业生产有地域性,不同地区农作物对阳光的需求不同;另一方面晴天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能带来干旱等问题。假设在庄稼播种过程中,出现持续性干旱天气,庄稼发芽吐绿都难,何况丰收,庄稼生长不能忽略农作物生长的地域性特点。
端午雨泪涟涟
端午晴天不是丰年,同样的端午出现阴雨天不是欠收年。端午雨泪涟涟的原因有三点:一端午期间是粮食丰收时节,出现持续性降雨不利于粮食收获,粮食将出现变质发霉问题;二粮食收获完成就播种,持续性降雨将导致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三端午期间出现持续性降雨,有利蛇虫鼠蚁生长,将引发集体性蝗灾。正是由于以上三点原因,才有粮食减产的说法出现,饥饿笼罩在头顶,出现泪涟涟的场景不稀奇。
明显,端午下雨泪涟涟的说法有很大的理论问题。一夏季降雨是对流雨,降雨时间有限,出现持续性降雨的概率不高;二不同地区农作物生长状态不同,对雨水的需求量不同。按照我国老话来说就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不同地区对降雨的需求不同。
现代社会中,俗语的说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一方面俗语是特殊时代产物,没有普适性。古时候交通不便,思想落后,人们通过大量经验得到结论,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假设利用古时候的思想理论体系来指导现代农业生产,就是一叶障目。另一方面现代农业,拥有先进科学技术,能科学的掌控农业发展的过程。即使出现干旱和洪涝问题,人们也能做到水旱从人。
除以上两点外,我国拥有强大的粮食保障体系,国储和地方储存粮食能应对任何问题和灾难。结合去年疫情来看,全球粮食出现紧张局面,各地收紧粮食出口,但我国依靠强大的粮食储备和调控机制,实现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庞大的粮食储备体系就是我国应对粮食危机的底气,再大的困难都不会泪涟涟。
最后想说:未来很美好,世界很大,要能跳出圈子看世界。永远都只知道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顾世界的发展,不顾事物整体属性,就是一叶障目。一叶障目表面上看起来是平和顺利,但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潜藏巨大的危机。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欺骗自己,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