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有关年月日的名人名言】毛泽东“转战陕北”留下的名言

时间:2023-06-02 作者:佚名

1947年3月18日傍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直到1948年3月23日,从吴堡县的川口村东渡黄河,历时一年零五天,途经12个县,驻留38个村,行程总计2200余里。转战期间,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不仅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更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转战陕北的光辉历史,就是毛主席领袖智慧、战略思想、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一年多时间,在陕北窑洞,在转战路上,毛主席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也留下了许多金句名言。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1946年6月,蒋介石依仗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挑起全面内战。1947年3月,他调集兵力共34个旅、25万人重点围攻陕甘宁解放区。延安更是首当其冲,正面攻击部队达8万之众,飞机100余架。而此时解放军在西北的部队,能用于正面阻击的只有一个教导旅加两个团共5000多人。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已是势所必然。

但是,延安不是一座普通之城,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引领当时黑暗中国的一面光辉旗帜。延安之得失,事关重大,处理不当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情感上产生连锁反应。为此,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开导军队干部:“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时握着拳头,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展,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并给大家打气说:“不把进攻边区的敌人完全打败,决不离开陕北。”一席话,从战略高度、全局层面进行了动员,变被动为主动——转战陕北,撤而不离。这样,不仅解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疙瘩,更在情感上化解了潜在困扰。事实上,随后的战事发展,正如毛泽东所预言:“蒋介石占领延安,绝不是他的胜利,而是他倒霉的开始!”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习仲勋的指挥下,于撤离延安后的45天内,连续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战场三战三捷,歼敌14000多人,很快稳定了陕北战局。胡宗南部在寻找西野主力决战的过程中,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牵着鼻子走,到处扑空,疲惫不堪,且屡受打击,粮草困难,几十万兵力牢牢困在陕北。这为党中央进行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部署创造了条件。

重走毛主席转战陕北路,在靖边县小河革命纪念馆、清涧县枣林则沟会议旧址、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几乎每一个纪念馆的讲解员,都会提到“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16 个字。这16 个字,将道理讲得明白、说得透彻、记得深刻,让人由衷佩服毛主席的英明神武、高瞻远瞩。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 年3 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抵达瓦窑堡的第二天,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一位小姑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主席听后,对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十分敬佩,深受感动,他挥笔疾书,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刚劲有力的醒目大字。

遗憾的是,在紧张的战斗中,题词不幸丢失。现存的题词,是毛泽东1957年在刘胡兰烈士就义10周年之际重新题写的。这是一幅没有落笔年月日具体时间的题词,为的是体现“重写”的含意。

刘胡兰是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名预备党员,1947 年1 月12 日,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年仅15岁。她的事迹经新华社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刘胡兰顽强斗争、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对于转战之初鼓舞士气、团结一致、不懈斗争有着特别的意义。毛泽东既感动于刘胡兰的崇高气节,也希望通过表彰英雄、崇尚英雄,来激励解放军全体将士,为争取国家独立、自由、和平、民主而浴血奋斗。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10年后,他再次题写了同样内容的题词。毛泽东在不同年代为一个人两次题词,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光明在前

1947 年4 月,毛泽东和中央机关转战到安塞县,住在城西50 公里处王家湾,在此驻留了58天。其间,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志随延安中学转移,也在此小住。临别前,她请求毛主席为她题词,毛泽东摸着她的头,目光慈祥,想了想,挥笔在她的笔记本上写下四个字“光明在前”。

“光明在前”,现实却是转战路上的险象环生。从安塞到靖边,面对敌人四个半旅的追击,在小河几乎和敌人迎面相遇。在天赐湾,毛泽东按兵不动,唱了一出“空城计”,让敌人顺沟过去。在佳县,敌人10万兵马南北扑来,大雨连绵,河水猛涨,面对渐渐逼近的敌兵,毛泽东毅然决定沿着葭芦河向黄河相反的方向翻山而去,脱离险境……尽管辗转劳顿、危险重重,但丝毫都不影响毛主席对前途的信念、对胜利的信心。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种胆识气度,这种乐观自信,谁人能敌?从延安撤离,毛泽东便化名李德胜,取“离得胜”之谐音,也就是“离开以后取得胜利”的意思。周恩来化名“胡必成”,“胡”来自他那长长的黑胡子,战争岁月他实在无暇天天剃须,干脆让它长个够,而“必成”则是“ 必定成功”之意。

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争必胜的信心,时刻都在激荡着毛泽东等一代革命家。

正是有了这个信念,虽处一隅,却始终放眼全国;虽居险难,却永远心向光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就曾对哨口的战士说,站在井冈山,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转战结束,东渡黄河,他看得更远:“黄河真是一大天险啊!……过去,黄河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当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思考着新中国的未来。

光明在前,既是信念、信心,也是祝愿、祝福。现在我们常见的建国后身穿大衣挥手致意的毛泽东塑像,便命名为“光明在前”。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1947年10月,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转战到佳县,与胡宗南部将展开一场恶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佳县一带已被胡宗南部抢掠一空,我方粮草十分吃紧。毛泽东计算了一下,如果仗打三天,部队就需要十二万斤粮食。毛泽东问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让他想想办法。张俊贤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全县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还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战役打响了,佳县老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解放军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而在战场的后方,佳县老百姓吃的是树叶和树皮,这些都吃光了就吃观音土。战后很长时间内,这个县都看不到羊和驴。战斗胜利后,应县委书记张俊贤的请求,毛泽东在一块白布上挥笔写下“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13个大字。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程,就是一幅壮丽的人民战争画卷:前方人民解放军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后方游击队紧密配合、神出鬼没、捣毁敌营,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加,用最高涨的革命热情支前、助战。在沙家店战役打响前,上级命令10天内要征集70万石粮食,而且要将这些粮食在3天之内,全部做成便于保存和携带的饼子或馒头之类的熟食。当地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圆满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据清涧县统计,转战陕北之初,全县支前总人数超过28万人次,出动牲口23万次,运送军粮10万多石,做军鞋2万多双,有2100名青年参加了解放军。据绥德县统计,从1947年6月开始,全县应征公粮5.98万斤,超征6700斤,应征公草1100 万斤,超征200万斤,老百姓宁愿自己吃糠咽菜、忍饥挨饿,也要把省下来的粮食送给解放军。

正如毛主席所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就是人心。国民党占有土地,却失了人心,也就失了天下;共产党拥有人心,哪怕是小米加步枪,也得了天下。和人民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执政之基,是我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因为始终紧紧“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就是真谛。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1947 年10月,在佳县神泉堡,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并于10月10日颁布,响亮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口号。这个口号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了热烈的拥护和响应,对整个解放战争后来的迅速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喊出这句口号5 个多月后,1948年3月23号,毛泽东率领在陕北转战了一年的中央纵队,从吴堡县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的西柏坡,标志着转战陕北胜利结束。

其实,宣言发出之时,我军已着手进行战略反攻,历时52 天的辽沈战役,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再经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句口号也就随着三大战役的推进,从北到南,越喊越响亮,一路喊过长江、喊到南京。口号简洁有力、气势恢宏,配合解放军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一路凯歌。这句口号成了解放军的精神旗帜,成了蒋家王朝的丧钟挽歌,真正声震全国、声震全世界。从此以后,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在了世界东方。

(一代伟人)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1046096.html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