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面是滚滚的江水,身后是灯火辉煌,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2020年新年伊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在京录制,中国科学院院士、泥沙科学与江河治理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王光谦带领水利系学生们在节目中倾情讲述了治理黄河的历史,并共同唱响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水利系系歌。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河流治理的历史”从迈入清华园的那一天起,他便开始了与黄河的不解之缘,几十年以来,他见证了黄河流域治理的发展,也带领团队成员在一个又一个问题面前“攻坚克难”,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黄河院士”。在此次节目中,他将与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共同担任国宝守护人,联袂讲述他们与黄河之间的故事。让我们跟随王光谦院士的文章,一起聆听来自幸福河流的“美妙乐章”。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泥沙科学和江河治理专家
王光谦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1月3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后的又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黄河在这里面就显得特别重要。这里面不仅仅涉及到水的问题、沙的问题、河道的冲淤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最重要的还有一个文化问题。1月5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栏目组联合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共同推出的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恰逢其时,用创新演绎的形式,面向大众,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让文物成为鲜活的文化。对于多层次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从如下几点展开实践:
创新黄河文化传播。原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曾提出“三条黄河”概念: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原型黄河”,就是自然界中的黄河,“数字黄河”,就是把黄河“装进”计算机。它是“原型黄河”的虚拟对照体。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等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采集信息,通过功能强大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数学模拟,并以可视化的表现结果,提供决策支持。“模型黄河”,就是把黄河做进实验室。它是利用物理模拟技术,将“原型黄河”成比例缩小后的实际对照体。 而“数字黄河”,不仅仅可以重现过去、描述现在,更重要的是可以预测未来。如果在数字黄河技术这个层面的框架下,把五千年前的人文纳入其中,对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具有启示性意义的。
升级黄河流域治理。黄河流域覆盖青、川、甘、宁、蒙、陕、晋、豫、鲁9省区,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
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和12.5%的耕地(1.79亿亩),生产了全国13.4%的粮食产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更是无可替代的煤炭、油气、新能源基地。历史上,黄河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文明中心。原来我们说“黄河”是百害而无一利,又把黄河叫做“坏河”,现在就是我们要把河给治好,变成幸福河。现在的水利建设不止于“修坝筑站”,而是要实现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黄河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升级,竭力打造“智慧水利”。培养新时代水利人才。水利是一个艰苦的行业,但水利造就人才。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阶段,大部分同学报考清华的第一志愿都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或者是建筑系。在国家进行大建设的时候,国家需要的,就是我们奋斗的方向。从课堂到工地,只有一步之遥。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都要辗转于一个又一个水电站之间。水利是一种终身责任制,不允许出错。这就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强压力”与“硬责任”。所以我们培养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使命与人类情怀。伴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需要,水利人才也正在趋向于管理与综合性培养。水利人不仅仅承担着现代化水利建设的使命,还承担着社会传播的时代重任。
如果把长江比作中华民族的父亲河,黄河则名副其实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一名研究黄河流域治理二十余年的普通学者,我将继续回归到黄河研究,争取再干十年。
建设“数字黄河”打造“智慧水利”
—— 王光谦
更 . 多 . 精 . 彩
慎海雄:加强传统文艺节目创新
许嘉璐:和诗以歌,精神和鸣
金瑞国:讲好黄河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山东:做黄河文化遗产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河南:凝心聚力 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山西:共奏保护黄河文化的新时代强音
陕西:古都明珠的“黄河启示录”
内蒙古:讲好祖国北疆的黄河故事
宁夏:弘扬黄河文化 礼赞塞上江南
甘肃:传承敦煌“莫高精神”,讲好文物故事
四川:加强文物保护展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青海:寻黄河跫音,遇河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