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孙皓名言名句】刘禅和孙皓两个亡国之君,见了面会说什么?

时间:2023-05-29 作者:佚名

一开始,觉得这两位都投降了的亡国之君,应该算是难兄难弟,后来一想这不对,差辈了,刘禅不能干呐,从孙尚香那边来论,刘备该是孙皓的老姑父(我们这里称爷爷的姐妹为老姑,东北有另一说)。那孙皓见了刘禅,他要是心情好还讲礼貌的话,得叫一声表叔才是。所以这俩其实是难叔难侄,可以想到如果见了面会非常尴尬。也想像过,要司马昭活着没准会弄这么一场恶作剧,他好看个笑话,可惜他公元265年就死翘翘了。当然这叔侄根本也没能见面,刘禅在271年也“薨”了,孙皓在东吴还祸害了近十年,到280年才举着白旗来到洛阳。彼时阴阳殊途,刘禅墓地上的树都长多高了。

有高人总结得好:刘禅是不作为,孙皓是乱作为;刘禅昏而不暴,孙皓暴而不昏。他们都葬送了先人开拓的大好江山,但同样是亡国之君,同样是投降派,这叔侄俩的待遇和结局还是很不同的。

一个降魏,一个降晋,情势不同‍‍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邓艾偷渡阴平直扑成都。很“识趣”的刘禅不想打仗,力排众议,带着满满的诚意投降了,历时43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玩完。

罗贯中有诗写得很耐琢磨:

“祈哀请命拜征尘,盖为当时宠乱臣。

五十四州王霸业,等闲抛弃属他人。”

当时,魏国的傀儡皇帝是曹奂,虽然司马昭独揽大权,说一不二,但刘禅在名义上,降的还是大魏国,所以曹奂和司马昭以汉室宗亲的身份优待了俘虏。司马昭很清楚,刘禅此人胸无大志,坏都坏不到哪儿去,在蜀中少有作恶,充其量就是一个昏君而非暴君。厚待刘禅,一来可以体现大魏国的宽容仁厚之心;二来也是想做给东吴看。就在灭蜀之后,司马昭已经在筹划将江东的大片江山收入囊中。

到公元280年,孙皓计穷势蹙,不得不投降的时候,司马氏已经走到了前台。265年,司马昭前脚一死,其子司马炎就把木偶皇帝请下了金殿,大晋代替了大魏,享国47年的曹魏政权也宣告灭亡。

以孙皓的性格,起初还是很想跟晋国好好交交手的,奈何手下将士不想给他卖命,纷纷逃散。凑合打了几仗之后,硬撑了52年的孙吴政权也土崩瓦解。

暴虐的孙皓在吴国声名狼藉,人心尽失,晋国大军来到,还要负隅顽抗,司马炎当然对他没什么好印象。最重要的是时过境迁,天下已经统一,没必要再做样子给谁看了,所以孙皓和他表叔刘禅的待遇就明显不一样。

一个封公,一个封侯,规格不同

中国本有善待亡国之君的光荣传统。自夏周以来,亡国之君当了俘虏,一般不杀。前文写到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后,也只是降封为陈留王。前朝有先例可循,像商汤俘获夏桀后,还允许他带着心爱的女人离开;当年魏文帝曹丕逼汉献帝刘协禅让后,也没杀他,封他为山阳公。

据《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刘禅来到洛阳后,也被封为公,名为安乐公。虽然都是公,都是食邑万户,但刘协的山阳公还是比刘禅的安乐公高一级,因为山阳是郡公,而安乐是县公。尽管如此,刘禅也已经非常知足,因为食邑万户待遇太高了!曹魏当年的五子良将都功勋卓著,食邑最多的也才四千户左右。更何况,朝廷当时还赐绢万匹,赐奴婢百人,以刘禅那样的性格,这个安乐公确实是很有安乐的基础。

东吴投降,孙皓被押解到洛阳,也得到了司马炎的接见,当时被赐为归命侯,从字面看,是“顺应天命,归顺投降”之意,但暗含揶揄嘲讽,人再硬也硬不过命不是,你孙皓还不是得归顺我大晋?赏赐也只是“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侯自然比公要低一级,这些赏赐和刘禅相比也差距明显,跟着来降的东吴皇族待遇也差强人意,只有孙皓的原太子孙瑾拜中郎,其他大都只是得了个虚职闲职。

刘禅的这个安乐公是实的,他虽居洛阳,却有自己的封地,即安乐公国,国都叫安乐县,在今北京顺义区西北六里衙门村,旧名就叫安乐村。

但毕竟是投降的皇帝,司马家就那么放心吗?安乐公就真的那么安乐吗?

有一种说法,在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与安阳市交界处,有一个“阿斗寨”,当地相传这是刘禅被司马昭父子秘密羁押之地。无风不起浪,这个地名和说法足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一个装傻,一个充愣,性格不同

待遇不同,结局不同,除了大环境有了差别,还有一点是性格决定命运。

仅此来看,刘禅挺好,傻人自有傻福。

话说有一天,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席间下令演奏蜀中乐曲,以歌舞助兴,一帮蜀汉旧臣触景生情,有人掩面,有人流泪。只有刘禅看得很投入,很安乐。司马昭就问他:“安乐公是否有点想念蜀国啊?”刘禅想不都想就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就是成语典故“乐不思蜀”的来处,但当时故事并没结束。

蜀国有位旧臣郤正很天真,听了感觉这是个机会,就趁着上厕所的时间教刘禅——他要再问,陛下就装着很沉痛的样子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有可能让您回蜀了,刘禅牢记在心。

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赶紧把刚学来的那一套说了一遍。司马昭听完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你怎么知道的?”左右大臣皆哈哈大笑。

司马昭当时确实有窥探刘禅的意思,但他全无机心,一盆水清而又浅,一眼看到底,从此也就再也不怀疑他。《三国志集解》对此事的评价是:“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认为不可靠,或者是刘禅在装傻。

而孙皓就有点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先是狂怼了一次权臣贾充,又怼过侍中王济,就是在司马炎的面前,他要觉得不痛快也照怼不误!

有一回,司马炎设宴,孙皓在座。席间,司马炎半开玩笑地对孙皓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孙皓当即就怼过去:“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这哪里是一个亡国之君该有的态度?

还有一回,司马炎问孙皓:“听说你们南方人喜欢做《尔汝歌》,能作一首吗?”孙皓书法不错,也有诗才,张嘴就来: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

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

堂堂的一国之君,被属臣称为“汝”,这可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司马炎自讨没趣,好在他是个大脾气,并没有发作。

在人屋檐下,还要逞一时之能,怼天怼地怼空气,在这一点上,孙皓真不如刘禅聪明,他可能觉得很憋气,想自寻死路吧。

一个善终,一个“病”死,结局不同

“公泰始七年薨(hōng)于洛阳”,271年,明哲保身的刘禅寿终正寝,享年六十五岁,这岁数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他还被追谥为“思公”,仍然是公爵待遇,去世的礼仪规格,自然也是按照公爵的档次来进行的,可谓备极哀荣。而且,刘禅的那个安乐公国也一直世袭下去,直到“永嘉之乱”后才灭亡。

而来到洛阳依然桀骜不驯的孙皓就死得比较诡异,刚刚过了四年,年龄也才刚四十二岁,他就“突然离世”了。

史书没有记载他死亡的原因,但个人推测,孙皓之死的幕后凶手很可能就是司马炎或者贾充。

总体来看还算宽仁的司马炎本来对暴虐的孙皓就极不感冒,此人专于杀戮,无所不用其极,他的故事曾经传到洛阳,让当年的司马炎感到头皮发麻。投降之后,孙皓徒逞一时口舌之快,不断给晋国的君臣们添堵。司马炎可能会顾及大局和东吴的安定,不好直接对孙皓下毒手,但心黑手辣的贾充才不用考虑那么多,选择暗下杀手把这个刺儿头前皇帝送上黄泉路,多半是他的手笔。

《三国志》中仅一句:“(太康)五年,皓死于洛阳。”《吴录》里的记载也惜墨如金:“皓以四年十二月死,时年四十二,葬河南县界。”不咸不淡,一笔带过,孙皓不仅没有得到西晋王朝的哀祭,连个谥号都没有。

孙皓应该是非正常死亡,“归于非命”,也正好应了他的那个“归命侯”。

他曾经想废掉的滕皇后亲自为他写了哀悼文,文章甚是悲痛凄楚。没过几年,滕皇后也撒手人寰。

参考文献:《晋书》《魏氏春秋》《三国志》《两晋南北朝史》《吴录》《资治通鉴》《三国志集解》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1032924.html

  •  相关专题: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