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吟咏母爱的诗词比比皆是,感人至深。或许是在古代“父为子纲”的年代,父爱要被深深地藏在内心,很少表露,可是父亲爱子女的拳拳之心并不比母亲少。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诗人既为人子,也为人父。他们把对子女的爱与殷切期待写进了诗词里,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陟岵》,写的是儿子出门在外,遥想家人对自己的思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意思是:我登上那草木繁茂的高山,向老父亲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父亲一声叹息:唉!苦命的儿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没有休息的空当;希望我的儿能保重身体,盼你早回来不要留恋他乡!
1
曹邺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曾以一位空巢老人的口吻写过一首关于父亲的小诗,在这首诗里曹邺描写了一位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
我家山前山后都长满了青草,我整天都待在外面,家里的门是关着的。每当我想念远在天边的亲骨肉时,就去乡间看看别的老人是怎样享受天伦之乐的。
诗人看见房子四周长满了青草,或许想到了唐朝诗人王维的那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或许也想起了当年送别亲人那种“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景象。
老人因为思念亲人,天天出门,说明他天天都在想着远方的孩子。这位老人像不像你身边的某位老人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生活中我们尽自己所能多给老人们一丝关爱。哪怕是跟他们聊聊天。
2
唐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城来到南京,此时,李白离开山东已经三年了,当初他可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雄心壮志离开家的。而如今,时过境迁,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一双儿女也留给了山东的家人。下面这首《寄东鲁二稚子》是李白在南京时写的。整首诗洋溢着父亲对自己一双儿女的爱和思念之情。我们都知道李白生性浪漫豪放,可是作为一位父亲,我们在他写给儿女的诗里,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
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平阳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平阳的眼泪如同泉水般缓缓流淌。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跟姐姐一样高了,他俩并肩走在桃树下,又有谁能抚摸怜爱我这一双儿女呢?
这首诗就像是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让人能够感受到李白那浓烈而真切的思念儿女亲情。
3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在一个冬日的深夜,七十四岁的陆游还在书房读书。儿子陆子聿过来劝他休息,他不听,仍然沉醉在书中,儿子再劝,他就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的,往往是年少时就费尽功夫,到老年才能有所成。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我总觉得是浅薄,想要学到真本事,还是要自己亲身去体验才行。
整首诗浅显易懂,完全是陆游的风格,再加上是写给自家儿子的,就更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需要谆谆教导,亲情永远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4
《诫子书》是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因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顾不上自己教育儿子,于是写下了这封家书。这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和无限期望都在这封书信中。这封书信把普天下为人父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励志的名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强调: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从此成为千古名句,而被后世所称道。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和他的其他高贵品格一样,他勤俭的美名也被载入青史,千古流传。
5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举人,乾隆的进士,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花、竹子和石头,他称自己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郑板桥辞官之后,回到江苏老家。有一年,眼看女儿要出嫁了,为官清廉的郑板桥毫无积蓄,无钱为女儿置办嫁妆,好在女儿懂事,体谅父母的难处,女儿说:“我最喜欢爹爹画的兰花,您给我画上一幅,就算是嫁妆了。”郑板桥立刻给女儿画了一幅茂盛的春兰图,并题上了一首幽默戏谑的诗。
由于郑板桥在灾荒之年,奏请朝廷开仓放粮,得罪了某些官员而被罢官,在扬州靠卖画为生。这样一位清正廉洁的七品小官,没钱为女儿置办嫁妆是很有可能的。不过,女儿应该也不会埋怨父亲,因为在良好的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女儿如这幅兰花一样,蕙兰之心,幽香沁脾。
“他”从不轻易说“我爱你们”,却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他”就是父亲。孝心无价,珍惜当下,天涯虽远,关怀常伴。尽孝需尽早,别忘了时间的残酷。祝愿所有的父亲,“父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