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经典语录 正文
【腓特烈名言】当“文艺青年”遭遇开明专制:看腓特烈大帝的人生挣扎与救赎

时间:2023-05-22 作者:佚名

01 封建家长与文艺青年

伟人并非生来就是伟人,但少年却天生就向往诗和远方。

1730年的一天,18岁的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威廉打点好行装,踏上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同行的死党是贵族青年冯·卡特。据说,他们的目标是先去英国,找腓特烈的初恋情人:英王乔治二世之女阿梅利亚,然后再去音乐之都维也纳,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

青年时代的腓特烈

但姜还是老的辣,和那些热播家庭伦理剧无异,反派父亲老腓特烈,也就是普鲁士著名的“军曹国王”腓特烈一世,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把私奔者逮个正着。老国王将这一行为定性为“叛国罪”,导演了一场“杀鸡儆猴”,由小腓特烈现场观礼,对冯·卡特执行死刑,然后就把儿子关了禁闭。

如果做个简单类比的话,18岁之前的腓特烈,很有宋徽宗、李后主的潜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腓特烈精通多国外语,热爱绘画、文学、哲学,尤其在音乐上天赋爆棚,被认为是“古典长笛第一人”,用今天话来讲,就是高配版“文艺青年”一枚。

腓特烈二世在宫中演奏长笛

当然,这也是老国王最痛恨之处,宋徽宗和李后主什么下场,咱们中国人最清楚,“军曹国王”一生精打细算,挣下这份家业,决不能败在一个文青手里。为了让“浪子回头”,即令无辜者冯·卡特人头落地,又算得了什么呢?

18个月后,小腓特烈禁闭期满,终于回心转意,表示要认真修习军事和国务,接受父亲给包办的政治婚姻,争取做合格的国家领导人。

又岂止是合格呢?

几十年后,欧洲政坛又多了一个“霸道总裁”,腓特烈二世成为了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化身为普鲁士“国父”级的人物,连拿破仑也尊崇备至的一代“战神”。不过,云泥之间,腓特烈的人生难道就毫无挣扎与救赎吗?

02 文青战神打天下

1740年,“军曹国王”老腓特烈去世,腓特烈二世即位,接手了一个“军国主义”的普鲁士。这个国家把岁入的85%以上都用做军费,供养军队数量达到全国人口的4%。打个比方,假设中国今天是10亿人口,4%就相当于保有了4000万人民解放军。有人说,普鲁士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确实不无道理。

不过,这也是时势所致。情怀毕竟不能当饭吃,当年的普鲁士,没有“沃野千里”,也不是“四塞之地”,反而身处中欧四战之地,生存发展才是第一要务。新官上任的腓特烈二世,就以自己的方式踏上了扩张之路。

四战之地的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即位的当年,就借口奥地利王位继承事件,起倾国之力,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此后五年打打和和,终于抢下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地区。这片区域地下有矿、地上有粮,是一块大肥肉,可以贡献出普鲁士1/4的税收。

不得不说,这是文艺青年初出茅庐的一场军事冒险。奥地利的国土和人口都是普鲁士数倍,正常来讲,腓特烈这边是耗不起的。不过幸好,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西里西亚战争是旷日持久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一部分。因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等众多邦国都趁火打劫,一度对奥地利呈围殴之势,这才让普鲁士以小欺大,还占了便宜。

然而风水轮流转,等到1756年,腓特烈为了保住心头肉西里西亚,又主动挑起了“七年战争”时,局势就变成了各国对普鲁士的围殴。俄罗斯、奥地利、法国、瑞典,分别从东、南、西、北方向打来,普鲁士除了从英国获得一些军费支持外,几乎是与全世界为敌。

七年战争形势

战争持续的七年,是腓特烈个人命运的挣扎,也是普鲁士国运的挣扎。在悬殊的力量对比之下,腓特烈用一个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赢得了“战神”的声誉,但普鲁士却始终逃不出必败的死局。

然而1762年,就在绞索勒紧之前,神迹发生了。俄罗斯那边突然死了沙皇,新即位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大帝铁粉,用今天话讲就是精普一枚,在那一刻被冯·卡特灵魂附体,居然主动撤兵,还把瑞典人也给拐带走了,生怕普鲁士撑不住,又支援了2000士兵。

这一来,全包围变成半包围,攻方阵脚大乱,但普鲁士也实在打不动了,短暂的反扑后,七年战争很快结束,腓特烈最终保住了西里西亚。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天降馅饼,普鲁士因战而亡,那“战神”还会是战神吗?

03 文青的逻辑:战争=离家出走?

在当政多年后,腓特烈给法国启蒙运动大师伏尔泰的信中如是言道:

艺术和哲学是只属于少数人的领地,大多数人,包括那些出身高贵的人们,都只不过是天生面貌丑陋的动物而已。

如此看来,一颗文青的心其实死性未改。事实也证明,文艺青年即使再脱胎换骨,也变不成后世梅特涅、俾斯麦那样的职业政客,玩不出八面玲珑的战略手腕。腓特烈大帝确实是一代战术大师,创新的“斜线战术”横扫六合,经典战役的沙盘陈列在西点军校博物馆里,但是,他确实是一个糟糕的战略家。

诚然,腓特烈在西里西亚战争开疆拓土、七年战争大杀四方,无愧为一代“战神”,但彼时的普鲁士左支右绌,资源越打越少,官兵有减无增,就像项羽被围在乌江边,看似杀得酣畅淋漓,却早已身陷绝境。

也许,在腓特烈心中,战争就像当年离宫出走一样,靠着血气之勇、当机立断,就足够了。他的经典名言是:

这是战争中一条万古不易的公理:

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设法迂回到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去。

没错,这里充满了文艺青年的睿智与天马行空,在实践中,也确实被腓特烈运用自如,成为了战争的艺术。然而,如果让后世的普鲁士战略大师,那个狡猾的乡绅俾斯麦来说,打仗的原则一定是——必须联合大多数,一次只能打一个!

19世纪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

由此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

七年战争后,所有战前的普鲁士老元帅都阵亡了,5500名各级军官,打到只剩1500名,普通士兵的情况可想而知。普鲁士的总人口减少了1/10,全国已成一片焦土。

腓特烈大帝,你该如何救赎?

04 人不可以只为自己而活吗?

1763年的一天,七年战争刚刚结束,腓特烈下乡去巡视,见到了几个放羊少年。国王问少年们,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去上学,少年回答道,他们村里根本就没有学校。腓特烈马上严厉地说:“那么,你们就必须去邻村学习!在这个年龄,必须要学点知识才行。”少年们却表示,他们不想上学,只想成为国王的士兵。腓特烈说:“那你们首先就要上学。做国王的士兵,必须要会写字和算数。”

老年腓特烈在乡间巡视图

当年,腓特烈就下令制订《乡村学校规程》,严令5—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普鲁士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当然,这也许并非是为了“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只是腓特烈富国强兵政策的一项配套措施。腓特烈与少年对话,强迫他们去读书的情景,也许,就是当年老腓特烈教训文青王储的翻版。

在腓特烈大帝的观念中,无论放羊少年还是当年那个翩翩王储,他们的人生,都不可以率性而为,无论喜不喜欢,该读书就要去读书,该去做国王就要去做国王。

正如腓特烈在1769年的私人遗嘱中所言:“要为国家幸福和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说白了,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这也许就是当年那18个月的禁闭中,一位文艺青年心路转变的历程吧?此后贯穿一生的救赎与挣扎,也自此而始。

在后世,这位文艺青年的国王生涯,获得了“开明专制”的评价,这是一种矛盾还是必然呢?

05 “开明专制”的赫赫文治

在君主集权的政体下,“开明专制”似乎算是个褒义词,然而真正想要玩得转,却并非易事,正如哲学家康德所概括的那样:

只有自己已经启蒙,不惧幽灵,并且手里有一支庞大而训练有素的军队以确保公共安全,这样的统治者,才敢说一个共和国不敢说的话:可以争辩,随便说多少,但是必须服从!

这简直就是为腓特烈量身定制。

腓特烈从小就接触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和启蒙思想,他与孟德斯鸠神交已久,与伏尔泰更是保持了14年的书信往来和3年耳濡目染的亲身求教,思想开明;他子承父业,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并且可以绝对掌控;普鲁士君主权力高度集中,1748年腓特烈颁布《政府条例》,对部门事务做出精细分工和责任安排,出台了官员业绩考评和监察制度,1770年又引入考试制度,旨在打造一支忠诚而高效的职业公务员队伍。

万事俱备,正是开明专制之下的赫赫文治,才使得腓特烈成为了普鲁士国父级的人物。他兴修水利、改革农业,组织开垦的荒地使得普鲁士“通过和平手段得到整整一个省份”;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土豆种植,解决了吃饭问题。以致于,现在国民为他扫墓不是献花祭奠,而是恭敬地放上一个土豆。

后人在腓特烈墓碑上放置的土豆

腓特烈推行重商主义,以国家力量加强关税壁垒,保护民族工商业,成立海外贸易公司。他即位当年就成立商业手工业部,1766年成立财务关税部,1768年设立矿业冶金部,1777年建立林业部,统管国家经济发展,普鲁士也因此被认为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发源地”。

腓特烈还自称“国王应是国家的第一仆人”,大力推行亲民政策,甚至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有一桩“磨坊主阿诺尔德案”,可以为例:

水磨坊主阿诺尔德拖欠领主施美陶伯爵的租佃费,伯爵于是在上游施工,把水引走了,还要将磨坊收回。阿诺尔德告到法院,但在事实面前,法官判他败诉。磨坊主就直接找腓特烈告了御状。国王不问青红皂白,就判定这是贵族老爷在欺负自己的臣民,不但取消了法院判决,还将相关法官罢免,责令伯爵将磨坊退回。

从法理上看,这件事完全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磨坊主也可谓是“刁民”一枚,该事件后来也被称为是“司法灾难”。它也冷冷地告诉世人:所谓的开明专制,说到底,也还是“专制”。

06 伟人的尾声

1786年8月,腓特烈大帝病逝于波茨坦的无忧宫。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个与法、俄、奥地利并列欧陆四强的强大普鲁士,比起刚即位时,国土面积增长了60%,国家年财政收入翻了三倍多,国库存银翻了五倍多,而人口则翻了一倍多。

另一方面,昔日的文艺青年似乎并未失去锋芒,腓特烈一生创作了4首长笛协奏曲、121首长笛奏鸣曲和一部歌剧;几十卷的文学作品,包括《反马基雅维利》、《反思罗马帝国的衰落》等名篇;编著了《战争原理》、《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等军事著作;其亲自设计并督造的无忧宫,被认为是“北方的凡尔赛”。

老年腓特烈画像

据说,腓特烈大帝的临终遗言是:“我将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毫无遗憾,这是否等同于幸福如意?这也许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位文艺青年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他的职业生涯充满挣扎与救赎。但是,他选择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因此而“毫无遗憾”,这无论如何,都应当得到后人深深的敬意。

本文由齐文刀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meiwen/jingdian/1003725.html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