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美的外交机构就在微博上进行公共外交,不断批评俄罗斯。只是看得出来,有些国家的大使馆官微运营人员,不太熟悉现代中国互联网文化,经常发一些翻车内容。有时还喜欢引经据典,结果翻车更加严重。
3月15日,法国驻华大使馆官微引用了鲁迅的名言,“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可能运营人员对鲁迅只是一知半解,只是单纯觉得在中文互联网社区上,借鲁迅的话搞公共外交很接地气,觉得这句“名人名言”合理就拿来用了,但也没查先生这句话具体在批判什么。
其实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篇》中的《无花的蔷薇之二》倒数第二节,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无花的蔷薇之二》与《无花的蔷薇》讲的已经不是同一个主题了。先生写道,“已不是写什么‘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段祺瑞政府使卫兵用步枪大刀,在国务院门前包围虐杀徒手请愿,意在援助外交之青年男女,至数百人之多。还要下令,诬之曰“暴徒”!而结尾的落款是“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
结合一下时代背景,中华民国十五年就是1926年,3月18日这一天,北洋段祺瑞政府向集合于天安门前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爱国学生和市民47死,199伤。死者中还有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后来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留下了广为传颂的那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那么三一八惨案究竟是如何爆发的呢?政、工、学界团体反对的是什么呢?这要追溯到大沽口事件。彼时的中国政局不稳,军阀混战,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冯玉祥部国民军与之作战。为阻止奉军登陆,国民军布设水雷,封锁了大沽口。而日本军队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遭国民军反击后日舰驶出大沽口。
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的相关规定,于是联合英、法、美等八国公使,于3月16日向北洋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解除大沽口的防御等无理条件,并要求在48小时内答复。这就是所谓的“八国通牒”,而3月18日请愿的爱国市民就是因反对“八国通牒”而遭到段祺瑞政府枪杀的。
作为“八国通牒”参与国之一的法国,显然是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属于支持日本帝国主义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显然,法国驻华大使馆是想用鲁迅的话,来评判乌克兰的局势,而且考虑到现在临近3月18日,法国的外交机构又提这么一句话,虽然可能没到故意找茬的份上,但显然是有些对中国历史伤痛不尊重。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无意之举没必要上升,但问题就是你都来中文互联网上进行公共外交了,至少也得有点职业精神吧,多了解了解中国文化和舆情方向,不然只会把自己越描越黑。
而且在引用名人名言导致评论区翻车这事还有先例,法驻华使馆官微3月9日引用了维克多·雨果的名言来影射乌克兰问题。问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对雨果最深的印象,还是“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句话。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