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微山乡村医生辞职报告表“乡村医生辞职报告电子版…

时间:2023-04-19 18:12:4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在邹城这块红色的沃土上,有一个人的名字响彻邹鲁大地,他的革命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他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奋斗,他就是邹西“三杰”之一的冯起,抗战时期,他是邹县地方党组织的创建者和早期负责人之一,也是湖东(即微山、南阳等四湖)地区的主要领导人和开拓者之一。

冯起,又名冯景福,字羡吾,1908年9月出生在邹城市太平镇冯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先后担任邹县县委书记、中共邹滕峄工委书记、尼山特委组织部长、山东第一区第三地委组织部长、鲁南一地委组织部长兼对敌斗争委员会书记、中共湖东县委书记、中共兖济县委书记、中共鲁南二地委组织部长、第二地委书记、中共兖州市委书记兼兖州卫戍区政委、浙江省金华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1949年初,任浙江省金华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建国后,历任华东局农委处长、中央卫生部高干进修学院副院长、卫生部部长助理、哈尔滨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山东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山东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2001年6月6日病逝于济南,享年93岁。

初心如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昔日天朝上国的光辉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殖民者对这片神圣土地的点点蚕食。“上有风雨之摧淋,下有狂涛之荡激”,旧中国犹如孤海扁舟,迷茫且无方向。“中国向何处去?曙光从何处来?”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前途命运的追问与思考。

出生在这个时期邹县太平镇一个农民家庭的冯起,正是众多爱国青年中的一员。他早年就读于平阳寺邢村私塾,青少年时期的冯起,目睹了农民的悲惨经历,有的给地主当牛做马,有的给资本家当童工,有的女孩竟被迫卖身。他曾把露宿街头的老人和孩子,领到自己家里留宿管饭。但他家也不富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面对这悲惨的社会现实,他越来越感到不满,他曾多次向自己发问:这世道究竟怎么了?

1927年,在北伐战争的影响下,冯起积极领导了邹县西部的农民运动。相继在十里、落陵等10多个村庄建立了农协组织,为农民革命打下了基础。

1929年冬,冯起、彭建华等人从邹县三民主义小学教师训练班结业后,找党闹革命成了他们的中心议题。冯起专门拿出工资交给去北京考北大的二小教师孔香蒲作路费,嘱托他到京后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党组织。与此同时,他们还先后到曲阜、兖州等地寻找党组织。

1932年7月,韩维密介绍冯起、岳春霆加入了共产党,建立了中共邹县支部,冯起任组织委员。为了传播马列主义,宣传进步思想,冯起与部分进步教师在第二小学创办了一处“合作书店”。他们通过关系,与保定二师和保定一家进步的“群玉山房书店”建立了联系,以给学生购书为名,搞到了许多进步书籍。通过这些工作,把一批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为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邹县共产党员很快发展到19人。

1933年2月,国民党山东特务警察机关破坏中共山东省委,邹县失去了与上级党组织的一切联系。冯起以“聘任教师”的身份转移到邹东山区的颜母庄小学任教,继续开展党的工作,在邹东尼山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这个时候,他们一边教书,一边打听省委的下落。1933年11月的一天,彭建华和冯起再也憋不住了,便由邹县去曲阜,试图通过曲阜省立二师找到省委。半路上,天气骤变,纷纷扬扬的大雪铺天盖地而来。他俩冒着严寒奔波,天黑时分,终于到达目的地。夜幕笼罩下的曲阜城,店门全闭,万户萧疏,全城僵死般的阴冷。彭建华和冯起到二师去找一位学生党员投宿。由于形势吃紧,校方禁条甚严,那位学生不敢留宿,就把他仅有的一条印花棉被抱出来,共同到孔府东邻老百姓的一间车屋里过夜。他们三人和衣裹在一条棉被里,抗击着寒冷的侵袭。寻找党组织的火热心情温暖着他们,谁有没有入睡,一直谈到天亮。

1935年春,在没有上级党委领导、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冯起、彭建华把二十余名单线联系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了“中共邹县工作委员会”,冯起任组织部长。他在县城东门里开了一家“教育用品合作社”,筹措活动经费,并以此为联络点秘密组织读书会、救国会,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

邹县的革命烽火从济南传播,邹县的革命烽火先从教师这部分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当年这个群体在时代大潮中,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坚守初心,这个初心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冯起晚年曾经送给战友刘明一幅对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无畏是唯物”,这个对联的内容不正是他老人家一生的写照吗?初心如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信仰如山:千锤百炼淬火成钢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回望冯起的一生,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生。

冯起的小女儿冯云女士说:“我爸爸他们能走下来这么长的时间,从战争年代一直到和平年代,他就是靠一个信仰,我爸爸信仰特别坚定,谁都不能说一点党(的不是),平常父亲身教多于言教,但是我牢牢记住他要求我们都要老老实实做人,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情。”

1935年12月初,国民党山东捕共队数人秘密窜来邹县,妄图将邹县共产党人一网打尽,彻底摧垮共产党在邹县的组织。情报被获悉后,县工委立即做出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分散隐蔽活动,冯起遂转移到曹州。1937年1月,冯起在曹州被特务逮捕,关押在济南第三路军军法处,在狱中,冯起、彭建华、周次温等紧紧地团结在狱中党组织的周围,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参加了请愿、绝食、反“反省”、捐款抗日等斗争,敌人虽然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软硬兼施,他们始终没有屈服,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气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冯起经组织营救出狱,遵照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建立了中共鲁南特别支部,担任特支书记,返回邹县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冯起还到国民党嘉祥县监狱救出了中共党员韩维密等人。

1937年11月,冯起到白马河以西、泗河两岸各村庄,进行抗日宣传和发动工作。12月,组织游击队员200余人在南亢乡农校宣布举行武装起义,同时成立“鲁南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冯起任总队长。拉开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8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向驻南亢村的鲁南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邹县县委机关发动了突然袭击,史称“南亢事变”,县委书记彭建华牺牲,革命力量遭受巨大损失。

4月,冯起继任邹县县委书记。不久即着手组建抗日东进总队,又一次在邹西、湖东地区竖起了抗日的旗帜。在邹西北亢村,歼灭国民党二十七梯队李崇州部。东进总队的活动范围扩展到泗河以西、白马河以东的12个乡镇,抗日武装进一步扩大,人员发展到五六百人。

1938年秋冬之际,国民党侦探队、东进总队一大队陆续投敌,并向抗日东进总队发起进攻,由于众寡悬殊,总队遭受重大损失。

1943年6月,冯起到南阳湖东,经过近三个月的活动,成立了中共湖东县委,冯起任书记。为打通鲁南至湖西的交通线,减轻邹东抗日根据地的压力,鲁南一地委派冯起率领由8名精干队员组成的武工队,穿过敌伪重重封锁线,插入南阳湖东,与在当地坚持斗争的湖东工委书记崔北海取得联系,成立中共湖东县委和湖东办事处,冯起任县委书记,生碧泉任办事处主任。同时,建立了湖东县大队,冯起兼任政委。选调的队员都是本地人,熟悉地形,以小股武装开展活动,便于与敌周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防不胜防。

1944年3月,冯起带领湖东县的县大队在鲁桥打垮了伪军中队,4月,在圈里村缴获了国民党顽固派申宪武部新五团的枪支200多支,俘虏380多人,后又带领湖东县大队在师庄附近伏击了日军的汽船,俘虏了日军4人、伪军30多人,击毁了敌人汽船一艘。

1947年夏初,国民党军队纠集了近二十个师的兵力,从徐州北进,要在鲁南地区与华野主力部队决战。时任鲁南二地委书记兼二军分区政委冯起接上级命令,率领鲁南军区的一个基干团(二十一团)和几个县的武工队,往津浦路西突围,吸引走敌人5个师的兵力,减轻了敌人对鲁南地区的压力。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叶飞、陶勇的左路兵团一纵、四纵行进到泗河附近(今郭里、马坡、两城),被国民党的几个师,上有飞机扫射,下有部队追击,情况十分危急。当时泗河水势很大,河面很宽,时任中共鲁南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的冯起召开会议,指示凫山县的地方党政军民紧急抢搭浮桥,支援掩护解放军顺利渡过了泗河,摆脱了国民党王牌新五军七个整编师的追击,实现了战略转移。

在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残酷斗争中,冯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革命斗争中完成了淬炼,从胸怀爱国之心的文弱书生成长为我党优秀的地方军事领导者。

忠孝两全:最是家风能致远

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冯起做到了,他对国家、对党无限忠诚,对母亲很孝顺,陪伴是最好的孝顺。解放后,他走到哪里,就把老母亲带到哪里。忠孝传家,言传身教,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党员干部的忠孝观,冯家的家世家风因冯起而得到发扬光大。

耕读继世,老大守家,始终务农。冯起的大哥在家务农,养家守家,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干革命,儿子也壮烈牺牲。

冯起经常教育家庭成员要注重学习,他把自己的弟弟送到济南上学,弟弟考上黄埔军校十八期,他通过各种渠道写信给弟弟:家里送你上学是报效国家,不是报效某个政党,弟弟最终没有去台湾,参加了革命。冯起的侄女冯亚玲说:“我伯父很早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参加革命必须要有文化,家里即使再不富裕,也要送他的第二个弟弟,也就是我的爸爸去济南读书,当时爸爸在济南毕业的时候,正赶上黄埔军校招生,我爸爸考上了黄埔军校,冯起他带领全家三兄弟都献身于我们国家的解放事业。”

冯起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把毛泽东思想贯穿到自己的一生实践和生活中。他一生都是考虑如何为老百姓谋福利,性格耿直,从不徇私情,没有给任何一个亲属安排工作。冯起的父亲去世早,他经常对子女和亲属说,我们一家为革命献出了三个亲人,你们自己努力成长,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他把孩子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让孩子受到艰苦的锻炼。西藏刚刚解放,他就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西藏。大女儿留在邹县本地,也没有安排工作。自己最小的女儿冯云,恢复高考时,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上海交大,毕业后分配到瑞金医院,后来成为国家医疗专家。次女儿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亲如兄弟:对待战友的革命情怀

冯起不止一次说过,我活这么大,战友们的寿命都给我了!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那些牺牲的战友的后代、革命烈属们,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据他的战友刘明回忆,冯起同志一生追求真理,他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为人民利益赴汤蹈火,勇往直前。他前半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冯起,逢起!他总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湖东地区“三落”、“三起”的局面,每次都有冯起的组织和领导。他后半生在几处大学工作育人。他坐过监狱、受过“极左”思潮不公正待遇,却没有任何怨言。离休后过平民生活,吃不挑食,穿不挑衣。

为了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战友,他以写回忆录、参加党史座谈会等形式,对邹城及周边县的党史工作,都做出了贡献。1985年参加兖州党史座谈会时,他已年近八旬,不顾患有心脏病,是自己扛着氧气袋去的。

冯起晚年,以书画修养身心。他练成了一笔大篆好字,曾在北京等地展览过。他给战友刘明写的两个大篆条幅:“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无畏是唯物”,刘明挂在室内作为对他的深切怀念。

冯起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道德情操和优良品格,“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冯起一样的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淬炼信仰,坚守初心,拼尽全力共同托举起一个崭新的中国!愿每一位身处时代大潮的前行者都拥有如磐初心,不负使命,奋进新征程!

(本文入选邹城市政协编纂的《守望初心——邹城百年群英荟》)

作者李兴甲简介:笔名:尼山布衣、昨日残荷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齐鲁晚报青未了签约作家。出版散文集《村里春外》《走过人间》、新闻集《夯歌》。著有散文集《千年古村之谜》《穿越风景》;长篇报告文学《邹鲁大地》;长篇纪实文学《悠悠岁月》《邹城烽火:邹城抗战纪实》。散文《麦收如歌》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表并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共同编著的《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一书;散文《乡村的雪》《父亲的树》《听蝉》被中国作家网重点推荐;散文《父亲的树》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试卷;散文《父亲的树》《听蝉》入选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校本教材;散文《听蝉》获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优秀奖;散文《当泗水流入古诗词》获第九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海内外游记征文佳作奖;散文《一片叶子的厚度》获山东省作协主办的喜迎二十大“新时代•新辉煌•新征程”主题征文优秀奖。

壹点号 尼山布衣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