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
一、前言
2022年末,我也遇到了职业危机——裁员,就在我和一个朋友互相问候“贵司今年裁员了么?”的第二天。仅6个小时的时间,让我见识到了互联网行业的高效率,上午约谈,下午走人,离职流程一路绿灯。
所以,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方法论+自身案例的形式,谈一谈“如何走出裁员失业危机”。(并不是说只有就业了才算走出,但是目标是更好地就业。)
咱就是说一个准
①或许能帮到的人
失业中或预估快要失业的兄弟姐妹们,无论是毕业即失业/踢了老板/喜提裁员礼包,还是工作如上坟/不知道工作的意义何在/迷茫不知道干什么,只要你工作有点丧,应该能有所帮助。
②或许能帮到的事
如何在心态上调整自己,如何在行动上改变自己。从心态到行动,总有一件是你能办到的事。(关于找工作的方法论,下篇计划写写简历/面试中占比较大的一块——项目经历拆解。)
本文总计4000+字,预计需要阅读10分钟,正文结构如下:
正文结构
二、如何走出裁员失业危机
①走出第一步:调整心态
如果你心态一流,完全没有什么负面情绪,请直接跳转到下一部分;如果你有“怀疑、震惊、焦虑、惊慌、低沉”以上情绪之一,欢迎阅读。
勇敢乐观&认真谨慎
1.裁员在你45+年的职业生涯,只是一件“小事”
之前考古0713再就业男团,看到张远2020年9月在《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上宣传自己作词的歌《哼》,聊到他在事业低谷期时的心态:“自尊被吞噬,一点点被凌迟的感觉,是很多人的必经之路,但是都不是事。当下是事故,过后是故事。”(b站 BV1524y117w4)
就像小时候,你可能觉得,考砸了是一件大事,失恋了是一件大事,现在回过头来,是不是可以说句“都过去了”。人生还有这——么——长,失业了再找就是。
2.做一切能让自己心情好起来的事
即使是弹性能力再大的绳,一直紧绷也是会断的。当我说“不要想一只黑色的猫”,你脑海里可能就出现了一只黑猫;当我说”不要想失业这件事了“,你可能会一直回顾失业那天。
那么找点事情做吧,只要能让自己心情好起来,如动物治愈、定期运动、自己下厨、兴趣爱好等。或者找找身边朋友,让他们夸夸你的优点,给以肯定,树立自信心。
惬意午后,阳光和猫咪
3.正确归因和相信“我足够好”
当前大环境下,企业效益差,裁员热搜上了一轮又一轮。岗位需求变少,找工作压力确实会有点大,但是不要认为被裁员、找不到工作的失败,是你的能力问题。(当然也要相信放开之后经济会越来越好的!握拳)
错误归因,恶性循环
在被裁的那个下午,我和之前对接的业务方发消息进行了告别,收获了满满的祝福和肯定。于是,我想到了积极心理学的一句话:“我足够好”。
另一句话是:“我还可以更好”,把成就归因为自己的品质,才会继续完善自我,在认可“我足够好”的前提下追求“我可以更好”。
当人做一件事是因为真正的重视或享受时,行为动机属于自主动机;如果是出于外部需求或他人的期望,则属于受控动机。积极心理学主张培育和遵循自主动机。因为研究显示,长久来看,自主动机会带来更好的成效和心理感受。
from 真实故事计划《心理学是普通人的避难所么》
在我看来,别人的肯定可能是一时的,最终能支撑自己坚定地走下去,还是需要自己给的力量(自主动机),相信自己“足够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地认识自己。
②走出第二步:复盘自己
你是否能够脱口而出自己的优点、贡献、“高光时刻”?还是你对缺点、搞砸、“至暗时刻”如数家珍?如果你十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恭喜你,可以前往下一部分了;如果你回答不出来,欢迎阅读。
1.回顾过去每家公司的收获和成长
可以对比进入这家公司和离开的这两个时刻的自己有何不同,主观个人感受、能力提升、人际交往、影响力或者客观的薪酬水平、职业证书,只要你能想的到,都可以罗列;以及获得的Aha时刻,即你在工作中觉得愉快、有成就感、惊叹、满足的成功或者顿悟的时刻,从而得知自己擅长干什么,欣赏什么样的人和事。比如,“这个点子我都能想到,不愧是我”或者“领导好刚,这么维护我,我也要成为这样的领导”。
如果过去的公司行业、规模、团队架构等有差异,你还可以想想,你更喜欢、更适合什么样的公司。
5年的工作时间,我经历了3家公司,从传统的航空企业,到本地生活某一垂直领域的平台型公司,再到电商类的公司,基本都沿着数据分析这条路。
1.在第一家公司,我感受到了超棒的团队氛围,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说实话,毕业的时候并没有清晰的规划,感谢命运的安排,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建立了业务流、数据流、系统流的认知,认识了考核这一指挥棒的意义,入门了信息化建设并对接做出产品,踏入了数据分析的大门。
2.在第二家公司,我领悟到了业务和技术同样重要,完成从传统企业到互联网的转变。当时的我,可能并不知道这个转行意味着什么,回过头看,只能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策略团队的时候,为技术苦恼,还不知道数仓模型,写SQL写好几百行,没有运用自动化调度,月初还要来加班,但是十分贴近业务,也是很欢乐的一段时光;在数据团队的时候,为业务苦恼,不再是转头就能聊需求的距离,但夯实了很多技术能力,也有一群共同分享各个业务线数据分析的伙伴。
3.在第三家公司,我体会到了成熟平台的利与弊,完成从单一产品到体系化产品的转变。最大的感悟是,要学会借力和展示吧。在分析过程中,要想到把开发、数据产品借力用起来,让项目有持续、健康的生命力;要想到把领导借力用起来,得到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更大的支持。展示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在下文的“展开行动之个人IP打造”细讲吧。
2.思考是否继续当前的岗位
再者,可以思考下自己是否还适合继续在这个岗位发展,解决办法是梳理一遍这个岗位需要的技能、发展方向、天花板等,再对比自己,量化打分,看看自己处于哪一个位置。以岗位技能为例:
- 该岗位需要哪几方面的技能,可以从招聘网站或者搜索引擎获得
- 对每个技能进行打分,如满分5分,你目前是几分,预估能提升至几分
- 如果不同技能有侧重,可以加权平均;
- 简单点就直接平均,获得自己目前的分数和预估的分数
- 如有需要,可以邀请其他人来为你打分,重复上述2至3的步骤
上述这个方法,也适合当你想转岗时,对新岗位的分析。
按满分5分、各项直接平均计算,我的综合分数为3.6分,可以努力提升至4分。得出结论:可以继续走数分这条路,但得找适合我的项目和团队。
技能点维度参考古牧聊数据的《人人都是数据分析师??愿韭菜的世界没有镰刀》
3.探寻未来的可选择有哪些
最后,可以不被岗位所局限,跳出岗位观察上下游或者根据能力找岗位,探究更多未来的可能性。例如,数分可以拓展到更大的数据空间里,其他可选择的数据岗位有数据产品、数据开发等等,关键是能力的迁移和复用。
from 古牧聊数据的《年薪50w的数据能力什么样?》
此外,还可以多多关注职业发展趋势,比如清华大学联合领英合作发布的《顶级数据团队建设全景报告》、国务院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
什么,你说你不知道从哪里获取这些报告?欢迎阅读下一部分。
③走出第三步:展开行动
注:这里的行动,并不是失业后领失业金、自己交医社保和公积金,当然这些也很重要。但此处的行动,主要指“自己走出危机”的方法论。
之前杨笠的一句“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引发了巨大的网络舆论。我觉得可以对应下图达克效应的“愚昧山峰”。裁员失业后,刷招聘软件时,很容易陷入“绝望之谷”。那么,如何进入“开悟之坡”呢?。有个经典的三板斧是输入知识+总结消化+输出观点。
达克效应:能力和自信程度曲线
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
前两个阶段讲的是:了解得越全面,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如果你认为事情是简单的,那有可能是因为只看到了表面,但没有深入研究罢了。
后面其实有点像《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问张无忌太极剑法还记得多少,张无忌的回答分别是:全都记得,已经忘却了一小半,已经忘了一大半,已经全都忘了。最后一次可能就是大师级别的“不知道自己知道”吧,短短时间内就消化完毕达到大师级别,不愧是你啊张无忌。
1.输入知识:阅读+交流
输入越多,越有可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思考问题。
阅读不仅仅是指书本,甚至不单单指阅读文字。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看头条号、刷视频、听博客也算阅读吧。
刚刚提到的《报告》《意见》,你可以搜索“行业报告(研究/解读)”、"行业意见”等关键字(或者再加上具体的行业名称),可以发现很多平台/网站,会通过主动搜集报告、用户上传报告等形式展示各行业的报告,缺点是没有解读。如果能找到解读报告的博主当然很好,如果找不到,可以加入行业/求职/阅读的交流群进行观点讨论。
b站up主 旦旦与大叔:BV1Vg411z7YN
所以第二个输入的方法就是交流,多出去聊,和不同部门、行业、层次的人聊。《多维度思考》这本书也有提到避免回音室效应,要从封闭的圈子当中走出来,要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怎么找人呢?可以找做知识分享的那些人,在你能想到的内容型网站、APP里找一遍,每一个把自己职场思考分享出来的人,大概率不会拒绝和你的交流。
输入既简单又简便,从此时此刻此篇文章开始。当然,仅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消化转为自己的思考。
2.总结消化:从定一个小目标开始
俗话说的好,吃饭不消化,see you tomorrow(哪里有这句俗话啊(#`O′))。
本篇的总结消化,指的是不要把文章放到收藏夹里吃灰(啊扎心了),而是要自己动脑筋,把输入的转为自己的知识库。而且消化之后,你就会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输入是哪些,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搜索。
首先就从定一个小目标开始吧。此处省略%&…*字的“目标的重要性”。
一个小目标
你可能听说过“北极星指标”,大概的寓意是要像北极星一样指引公司前进的方向;你也可能听过“以终为始”,就是行动之前先展望结果,先明确目标是什么。
我在接数据需求的时候,最先问也是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需求的目的是什么”,有目的的需求和没有目的的需求差别真的太大了。结果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对工作目的和目标,我却没有想得很清楚。
我翻找了下之前做《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以终为始”的作业,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找到个人愿景之工作宣言。
找工作宣言的四步骤
然后围绕上述的工作宣言,具象为一句话目标:我希望可以在____年内,在____方面,达到____的效果。
from 鸡翅姐的《想换工作?请三思。》
3年前,我写的个人使用宣言是“认真做事,真诚待人。积极主动,不荒废时间,不逃避困难。抱着欣赏的态度,发现事物好的一面。”
现在回看,发现我当时写的都是情绪、态度类的,而不是数分哪个方面要做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写的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包括生活,而怎么面对生活对我来说更重要;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时间节点是我第二家公司刚工作6个月吧,毕业2年半的自己还是没有想清楚职业规划。
这次写,工作宣言就能更具体些了:“以业务视角搭建和迭代产品工具,推动分析到落地的闭环流程。”关键点:深入业务、产品思维、分析思路、落地策略和项目管理。于是我的“输入”重点有了。
短期内,对“产品思维”更感兴趣些,于是一句话目标也有了:我希望可以在3年内,在产品思维方面,达到核心方法灵活运用的效果。
如何检验你真的消化完毕了呢?看你能不能够轻松自如地进行输出。
3.输出观点:个人IP打造,你自己就是一个产品
如果你真的掌握某一知识点,应该是可以脱口而出的;如果不能,那说明掌握得还不够深入。就像面试的时候,如果你对面试官(行业、公司、岗位、面试风格)、你自己(匹配度、胜任力)和面试套路(基本流程、问题)都了如指掌,那大概率能对答如流。
这个过程也好比推销商品(你自己),你花X分钟的时间推销自己,经过N轮闯关遇见KP(关键决策人),对方需要、你合适且愿意,这个买卖就成了。不过,你也可能听过,“听说你这产品不错,我是慕名而来的”,然后双方喝杯小茶,就达成了交易。
假如你日常就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是不是就能有更大几率提前打动潜在的招聘者呢?
一方面,你可以在工作中展示自己。每次提供自身价值帮助别人达成某一事情,你就有了可展示的素材;将这个素材在私人场合(日报、文档等)或者公开场合(项目复盘、培训课程等)以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你就进行了输出,同时影响力也不断+1。(下图刚好聊到了这个话题,希望Roy总能早日开设这个课程)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有提到“情感账户/信任账户”,是对关系中信任程度的一种比喻,存款能建立和修复信任,取款则毁坏和削弱信任。存款行为如先尝试理解别人、信守诺言、提出明确的期望等;取款行为如自以为是、言而无信、期望不明确等。
而“展示自己”,不仅是要多做存款行为,还要和更多的人建立信任账户。转化率和曝光量两手抓,两手硬。
另一方面,你可以通过各种自媒体渠道进行个人IP打造,包括但不限于写文章、拍视频等。这是一个能让更多人认识你的窗口,也是能进一步进行思想碰撞的渠道。
首先,从记录灵感开始,描述事件+思考。其次,基于IP人设和目的,想一个自己想表达的话题点,围绕话题搭建框架。最后,把灵感一个个填充进去。这是一个短期收益可能不明显,但是长期收益看好的事情。
3.结语
总会有某些契机,让你下定决心做一些事情。可能是每天摸鱼混日子,你开始担忧下份工作怎么办;可能是疲惫奔波两点一线,你开始怀疑何时是尽头;可能是羡慕着别人的梦想,你开始思考自己的梦想…
对于我而言,就是失业了,而我想:复盘下自己,做个输出吧。于是重新写起了文章。
2023年的期望,做好复盘+坚持输出。希望来年杭州数据分析多几个HC,祝福大家新的一年不会失业。
#职场##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