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不过,由于临时政府内部的各种问题、纷争,孙中山很快被迫辞任总统,并推举袁世凯继任大总统。
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并不信任袁世凯,他们留下了很多后招,防止袁世凯专权、叛变革命。
他们主要留下了三招。第一是要求临时政府设立于南京。第二要求袁世凯到南京就任后,孙中山才正式辞职。第三,要求新总统袁世凯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三个条件,完全都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当时的情况下,革命派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南方,比如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而北洋的势力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设立在南京,无疑是有利于革命派的。
袁世凯发家于山东、直隶等地,让他离开北京,去南京当大总统,无疑就成了光杆司令,自然对袁世凯非常不利。
另外,孙中山等人设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民国施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的权力很大,大总统更像个虚职。这自然也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孙中山的这三招,可以说是很厉害的。当然,老奸巨猾的袁世凯也不会轻易上当。他将会怎么化解这三招呢?
孙中山派出了蔡元培、宋教仁等人,迎接袁世凯南下就任总统。袁世凯表面表示愿意南下,暗中却在布置阴谋活动。
1912年2月29日晚,北京城中突然枪声大响,北洋军第三镇部队进入朝阳门内大肆抢劫。北洋军其它部队也开始响应,在北京东城、前门烧杀抢掠。这些士兵还冲进了蔡元培、宋教仁等人的住所,将他们的行李、重要文件抢走。
第二天,北洋乱兵又在西城地区烧杀抢掠,毁坏程度比前一天更厉害。保定的北洋第二镇、天津驻军也发生了兵变。几天下来,民众死亡很多,大量的银行、商铺被抢夺,民房被烧毁无数。
有很多证据可证明,这次兵变就是袁世凯以及亲信策划的。
外国势力为了策应袁世凯,也增调了3000多士兵进入北京城。一时之间,形势很紧张。
北方的军政商界都表态反对袁世凯南下就任总统,要求临时政府设立于北京。南方的一些亲袁世凯的人物,如黎元洪等,也表示支持。
孙中山、蔡元培、宋教仁等革命派势单力薄,更担心帝国主义的干涉,被迫让步了,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现在,所能依靠的就只有《临时约法》了。
《临时约法》由孙中山、宋教仁等精心设计,其中很重要一条内容就是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有很多的权力,而总统的权力却被限制。他们试图这样将袁世凯架空。
双方首先对内阁总理一职展开了争夺。革命党人要求总理由同盟会人员担任,但袁世凯坚持让自己的亲信唐绍仪担任。最后双方妥协,由唐绍仪担任总理,然后加入同盟会。
唐绍仪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袁世凯在朝鲜的时候,唐绍仪就是他的外文翻译。在袁世凯的举荐下,唐绍仪在清朝一步步当上了侍郎、尚书等要职。袁世凯对唐绍仪极其信任。但没想到的是,唐绍仪是真心支持共和的,与同盟会的关系更亲近。
在争夺内阁各部总长的竞争中,袁世凯又战胜了革命党。袁的亲信担任了外交、内务、陆军、海军四个重要部门的总长,亲袁世凯的立宪派掌握了财政总长这个要职,而革命党人只争取到了教育、司法、农林、工商四个“冷衙门”。
为了保证责任内阁和议员能够合法使用权力,孙中山又提出派出1万革命军护送南方的各部长、议员北上,长期留驻北京。当然,这也遭到了袁世凯等人的极力反对。最后,这个计划也夭折了。
以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办法,也失败了。虽然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倾向同盟会,出乎袁的意料。但袁的支持者控制着陆军、内务、财政、海军、外交等要害部门,唐绍仪很难开展工作。
袁世凯又在参议院通过了“修正案”,缩小了国务总理的权力,让大总统获得了简任各部高级官员的权力,并取消了内阁制定大政方针的权力。
尽管内阁的权力经过“修正案”,缩小了很多,但仍然保留了巨大的权力。尤其是国务总理有“附署权”。袁世凯发布的命令、文书,没有国务总理的签名,法律上是无效的。国务总理领衔的国务会议,更是有权力处理各种国家大政。农林总长宋教仁、教育总长蔡元培等人,也竭力支持总理唐绍仪行事内阁的合法权力。
但唐绍仪并不足以限制袁世凯。在直隶都督这一要职上,袁世凯不经过唐绍仪的副署,直接任命了自己的一名亲信。这让唐绍仪无法忍受,于是出走天津。
同盟会占据了南方数个省,有地盘有军队,其支持的总理唐绍仪尚且无法限制袁世凯。其它势力更弱的总理,更不可能威胁袁世凯了。
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努力,最终都失败了。
作者:贺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