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县科级领导辞职报告 辞职报告领导不签字怎么办?

时间:2023-04-04 06:41:3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编者按

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呼声一直很高,许多地方都在探索。

去年,郑州高新区按下“深改键”,启动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为我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打响了“前哨战”。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来自郑州高新区的样本经验获得了很多认可。一年多来,郑州高新区体制机制改得如何?产生了哪些影响?我省开发区未来如何运转?近日,河南商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孙科记者陈朋冲

2018年,在豫南某县基层工作了20年的科级干部刘华(化名),辞去了“铁饭碗”工作,来到了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吸引他的原因很简单,这里改革后,一切都显得很有活力。

去年5月份,郑州高新区按下“深改键”,启动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这次改革也为我省开发区机制体制改革打响了“前哨战”。

样本 1

基层工作20年后他选择在这儿重新开始

中年男人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失业算其中之一。但在刘华看来,有时候,失业也意味着新机会。

“我在基层干了20年,做过乡长、镇长,到了正科级,但压力太大。”刘华说,基层工作事情烦琐,休息时间没有保证,还很容易出现纰漏,要承担责任。

几年前,刘华所在的县里成立了产业园,他被调过去负责一系列事情,“那个产业园主要招电商类的项目,没日没夜干了3年多,招来60多家企业。”

偶然间,他看到郑州高新区“招贤纳才”的公示,眼瞅着自己条件符合,待遇也不错,就报了名。通过考试、面试后,刘华正式进入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工作。

在县里,你是正科级干部,很多时候是“一把手”,来到这里,你是工作人员,是聘用制,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面对河南商报记者的疑问,刘华坦言,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郑州高新区的体制机制很灵活,能让他做更多的事情,“现在,我服务的是8000多家企业,眼界和见识都开阔了。”

据相关人士透露,像刘华这种科级干部辞职来到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工作的人还有许多,市场化机制,让一些人有了更大的舞台,“以我们部门为例,招聘来的人才和原有人员比例,大约为1∶1.5。”

样本剖析:打破编制身份限制,激发活力

郑州高新区的这次改革,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打破身份,激发活力。

他们对现有行政事业人员身份封存,与市场化引进人员一律推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通过定向选聘、研究聘任、竞争聘任、双向选择以及社会招聘、公开选聘等方式聘任上岗,打破编制身份限制,实现岗位能者上、人员优者进,人岗更相适。

样本 2

工作了三年,他见证改革带来的变化

王强(化名)是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的“新生代”工作人员,在管委会工作了三年。

聚集众多企业的郑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

刚来管委会时,王强主要负责督察和行政工作,“那时候,工作内容只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就行,比较单一。”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有了改变,2018年,郑州高新区开始了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改革首先是精简了机构。”王强举例,以往企业去办事,涉及土地了,需要去国土、规划、住建等多个部门,现在这些部门合到了一起,办事时间大大缩短。

此外,在人员任用上,他们采取了内部岗位竞聘等形式。王强说,当时管委会给出了一定条件,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名,通过考试进行聘用,每半年还会有一次考核,考核成绩在最后的,需要去参加培训,降职使用。

“现在,我的工作内容变得更全面了,产业研究、党建、内部培训等都有涉及。”王强说,以往办活动,按流程出个文件,各园区就会配合,现在不同了,办活动,需要想办法增加吸引力,园区、企业凭什么要来?要考虑对方的需求。

样本剖析:精简机构,理顺职能,效率大大提高

王强坦言,如今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而且收入也比以往高了一倍,感觉每天都很充实,都在进步。

实际上,这次的改革中,“精简机构,理顺职能”是重要一环。郑州高新区对原有工作机构优化重构,行政事业类的内设机构由36个合并压减到10个,办事处不再承担经济职能,聚焦于基层党建、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市场化类的专业化机构和园区运营中心则专注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组织架构的优化,强化了经济职能和基层治理,扭转了整体行政化倾向。

样本 3

被降职的“领导”,反而变得更有干劲儿

郑州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后,李明(化名)经历了一段难忘的适应过程。

此前,李明任郑州高新区某机关单位“二把手”,在管委会下属多个部门曾转过一大圈,但像此次打破编制、进行竞聘,还是他工作以来头一遭。

去年4月份,李明开始准备竞聘,经历了笔试和面试两轮考核,6月份左右最终定岗,由于笔试成绩不理想,最终分数排名靠后,李明被安排到另一个机关单位任职,职务也降了,原来管理30多个人,现在只管几个人,他说:“得知结果那一刻,自己有点‘没面子’。”

李明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当时有老领导专门跟他谈话,问他适应不适应,有没有情绪,还给他打气。

不过,还没有等李明完全熟悉新岗位,他就被单位的新气氛给带动起来了。单位不少职能都是服务企业,新招录来的一批人很多都具有成熟、专业的经验,能独当一面,“以前做行政管理时间长了,工作模式相对单一,现在企业的需求已经变了,思维、心态都要转变,一下子有了不同的状态,干劲儿也更浓了。”

同时,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也让他心里很踏实,半年多过去了,李明所在的科室考核成绩排第一,绩效考核和奖励都高了一截,职务最新调整时,他又负责起几个科室,职务也往上提了。

样本剖析:全员绩效考核,变铁工资为活薪酬

很多时候,变动意味着不断前进,而科学的考核、正向的激励,就是这份前进动力的“催化剂”。

在这方面,郑州高新区整合国家和省市对郑州高新区考核的四套指标体系,构建了一套相对全面、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全员绩效考核,推行全员绩效工资制,变铁工资为活薪酬,让实干者得实惠、让懈怠者羞愧。

聚集众多企业的郑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


声音

开发区工作人员:心理上很受震动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下简称《意见》),试行开发区纯公司化、积极稳妥推进“政区合一+公司”、全面推行“管委会(工委)+公司”等一系列开发区体制改革。这被很多人看作是郑州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的“PLUS版”。

随着《意见》发布,影响正不断显现。

日前,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尽管我省多个地市的开发区仍未就《意见》如何实施、何时实施形成详细的方案,但很多人都已经关注到。

12月23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某职能部门人员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此前,郑州高新区改革时,身边很多同事都知道,私下也常常交流,当时还有一些部门提出要去学习。此次省里专门下文,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郑州高新区改革获得了更多肯定,对郑州航空港区来说,方向明确了,接下来就是何时做的问题。”

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某部门工作人员也介绍,目前管委会还没有就如何落实《意见》专门下达文件,不过对很多人来说,心理上已经很受震动,“比如全员聘任,打乱原有岗位身份,这能让很多人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市场化的、有竞争力的薪酬也让人振奋。但同时,也有一些工作人员有疑惑,比如以后如何竞聘、都有哪些条件、岗位如何设置、原工作模式是否适应新要求等,但整体看,改革创新是有助于激发活力的,让人期待。”

专家:《意见》发布得“恰逢其时”

《意见》发布后获得广泛认可。长期关注产业经济发展的省社科院研究员唐晓旺认为它来得“恰逢其时”。

唐晓旺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开发区成立的初衷,是通过一整套精简高效的运营平台,围绕招商、孵化培育集聚企业,助推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开发区成立后,一些问题不断显现。与国内部分开发区一样,我省的开发区也积存了诸如功能定位不准、动力活力不足、质量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和矛盾。

此外,还有专家提到,一些开发区趋于区县政府部门化,缺乏投资管理权限,行政效率低下,缺乏激励机制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不相适应。

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从全国层面看,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动作不断,比如,江苏多个地市去年就开始探索,今年山东多个地市、重庆等地区也纷纷下发相关文件。

在唐晓旺看来,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前些年一些南方城市走得比较靠前,也有不少好的经验做法,“很多内陆地区的开发区目前还没有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我省此次发布《意见》,整体看走在了第二梯队,比较靠前。”

变化

公司化模式,让开发区有更多可能性

在这场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公司化模式”。

《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区别开发区不同情况,分别实行纯公司化、“政区合一+公司”、“管委会(工委)+公司”为基本模式的体制改革路径。

纯公司化运作模式中,上海漕河泾开发区较为典型,他们在开始之初就没有管委会,成立总公司作为经营实体,承担着“政府眼中的企业,企业眼中的政府”角色,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土地开发等方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管委会(工委)+公司”的模式,以山东青岛高新区为例,将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剥离给属地政府,将开发运营职能剥离给市场主体,管委会专注搞统筹协调、发展规划、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很受认可。

唐晓旺表示,纯公司化模式,适合一些小型的、功能较单一的开发区或园区,“政区合一+公司”,适合企业规模大数量多,需要省、省辖市级政府多方协调的一些大型开发区;而“管委会(工委)+公司”最为多见,“开发区管委会本身是管理机构,公司化运营后,体制机制方面更加灵活,能够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像企业一样去竞争,也具有了更多可能性。”

下放审批权限,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

尽管开发区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培育、服务企业,但新形势新阶段下,它的管理服务模式和企业需求已经不尽匹配。

省社科院关注开放经济领域的副研究员陈萍对此有个形象的对比,“以往,很多企业是先选址,前期办理大量手续,现在常常是一个办公场所,一个好的想法,一个工作场景就可以了,当服务的企业有了很大的转变,管理、服务部门也要倒逼着去改革创新。”

对于《意见》中提到的管理效能方面的改革,如设立派驻机构、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向开发区下放相应的审批权限,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区”等,陈萍非常认可,“对标苏州、杭州等一些沿海地区的开发区,在管理权限方面应该充分下放,管理权限越多,审批事项越少,才能越自主,否则很可能出现一边是层层审批、打报告,一边是错过发展关键期,丢失市场。”

陈萍还提到,开辟“绿色通道”,打破以往政府部门在管理中的条条框框,能更大限度地释放活力,调动积极性,“就服务企业来说,开发区管委会处在最前沿,相比高一级的政府更敏感、更便捷。对服务企业的开发区来说,政策措施都要围绕着服务企业、激发活力,怎么方便怎么来。”

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任

在这场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中,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将直接影响到每个工作人员。

郑州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中,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被不少人称为“很有勇气,冲破了阻力,影响自上而下”。同样,《意见》中也提到,“要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打破人员身份界限,实行双向选择、全员聘任,确保人和岗位相适宜。”

“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的成效起着关键作用。”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富禄向河南商报记者分析说,“此次发布的《意见》,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改革政策有相似性。体制机制改革,必然涉及人事薪酬改革,从纯行政化往公司化方向发展,也都需要采取新的考核体系来匹配。”

不仅我省,青岛高新区用人机制上,针对领导班子面向全市选拔,全员岗位聘用,管委会领导班子也要签订岗位聘用合同,自行组织中层及以下岗位选聘工作,被广泛关注。

公务员有其固定的人事工资体系,采取公司化模式后,需要更灵活的人事薪酬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不能还是“大锅饭”“铁饭碗”,张富禄说:“机制体制改革后,原有结构打破,原有在编人员重新竞聘上岗,按需调岗,能激发活力,促进人才往更合适的地方流动,同时,大规模引进专业人才,充分激励,让人才待得住,这样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动力和热情。”(编辑 华丽娟 熊子文 张惟一)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