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评
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前阵子刷新闻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条题目含有“芳芳辞职”的新闻。
这立马让由于日常“怼”方粉到深夜,以至于每天昏昏欲睡的我,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结果点进去一看,才发现是辞职的不是那个闲着没事喜欢瞎编日记的“作家”,而是中学语文界的名师熊芳芳。
一封辞职信引发的风波
之前,我对熊芳芳虽然不太了解,但多少还是有耳闻的。
“生命语文”的首倡者,高级教师,还著有《生命语文》《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等8部专著。
不过,让她的辞职“火”起来的,倒不是因为她在教育界做出杰出贡献而获得的盛名,而是她那封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辞职报告。
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教师来说,熊芳芳辞职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过多解读的地方。
但是偏偏就有人抓住她辞职信中“不愿一生被安排”这句话,大做文章。
一时间,抨击教师考评制度的、哭诉教师的无奈和心酸的比比皆是。就好像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成了摧残教师这个行业的罪魁祸首了似的。
相应的,是对熊芳芳老师“勇敢”辞职的赞美,有人甚至将她奉为了中国教师向体制说“再见”的先驱,预言在她的“带领”下,会有更多的老师步她后尘。
想跟风,你得先是“熊芳芳”
过度解读熊芳芳老师也就算了,毕竟她虽无此意,但至少还算是“当事人”。
但是雅思贝尔斯也被他们“牵”出来带了一波节奏。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看这意思,如果中国教育不全盘推倒重来的话,今后中国就没老师了。
讲道理,熊芳芳辞职去追求生命的意义,无论对与错,至少她已经取得了一名优秀教师可以取得的大部分成就。
而著书立作,也为她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
名利双收之下,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本就是人之常情。
当然,这一系列光环的背后,是她常年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和对自我学识的不断历练。
想和她一样“不被安排”的话,名和利二者之间,是不是你得先达到其中之一呢?
站在“半山腰”,风也大,雨也急
教师虽然是个神圣的职业,但本质上还是一种职业。
各行各业的杰出者都是凤毛菱角、屈指可数。
虽然这并不能说明其他教师没有兢兢业业地努力奉献,但是身为社会的一份子,谁不努力呢。
熊芳芳辞职后,可以接到其他公立和私立学校或教育机构的高薪邀请。
比如她在某网络授课平台的网课,价格高达近2000元,但是短短的时间内,也有240多人报名。
这就是将近50万。
而那些叫嚷着“像熊芳芳一样追求自由”的老师们,你们辞职后,又有谁会给你提供什么呢?
听起来扎心,但实无讽刺之意。
任何行业里的人,都是学识有高低,能力有高下。
努力攀登站在顶峰的人,云淡风轻诗酒田园;站在山脚裹足不前的人,浑浑噩噩虚度一生。
最纠结的,就是那些站在半山腰的人。往下看,看不入眼,往上看,看不顺眼。
在经过了或长或短的那种“只能感动自己的努力”后,不满和牢骚终于在与理智的对抗中占据了上风。转而变为对榜样的不满,对体制的攻击。
讽刺的是,平时最爱拿别人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开涮的,基本也是这一批人。
写在最后
这些年,总有人爱拿体制说事。
所谓体制,是对某一领域长年管理经验的积淀。
任何一条规定和规范,都有可能是惨痛的教训换来的。它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分量如山。
老一辈教育者,看到的多,做过的多。在他们之中,鲜有牢骚满腹的人。
反而是相对年轻的教师们,经常会有个别容易偏激的人出现。
有点风吹草动就呼吁反思,有点奇谈怪论就耸人听闻。过分的“谦虚”中,带着极度的张扬。
中国教育走到现在,国家的繁荣昌盛已经给出了答案。
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所以教育改革几乎每年都在进行。
但是,要说新的矛盾会尖锐到不可解决的地步,也不现实。
我想,相比之下,更需要反思和自我精进的,也许不是中国教育,不是名师辞职,而是那些俞敏洪说的“自己一年都不读几本书”的老师吧。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晨读六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