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时代,国家这块极大号蛋糕掌握在皇帝手中。他家胃口再大也是吃不完的,于是就分些碎屑给高级官僚。具体的分法,一是给高官以厚禄,二是给高官之子以高官。这后者叫做“任子”制。彼时“任子”是有条件的:官秩在二千石(汉晋时郡守)以上,且任职满三年者,不问其子弟德才如何,都可任其中一名为官。书法圣手王羲之,即因“任子”而得高官。
王羲之之父王旷做郡守多年,西晋末年奉命抵抗匈奴时在战场上失踪。于是王羲之二十五岁达到入仕年龄时,东晋宰相王导(王羲之的从伯)、太尉郗鉴(王羲之的岳父)等人,一下子就让他“起家秘书郎”,也就是说,甫一入仕王羲之便成为皇帝办公厅四五品的官员。不久,更被任命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这一职位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东晋偏安江左,仅得扬、荆、江、湘、梁、益、交、广八州之地,王羲之年纪轻轻竟然当了州刺史,相当于东汉末年的州牧,比郡守(类似后世省长)还要高一级呢。
不过,王羲之虽说书法水平很高,为官却是稍显平庸,甚至越做官越小。稍后他自己要求去宣城当郡守(是不是因为那里出宣纸不得而知),上级却让他挂“右军将军”衔,出任会稽王国的“内史”。王国内史职同郡守,必须和州刺史搞好关系,他却跟刺史闹了别扭。
当时会稽王国属扬州治下,而骠骑将军、扬州刺史王述不但性情急躁(鸡蛋掉地上筷子夹不起来,气得一脚踩烂的那个“王蓝田”就是他),而且小人得志后更加小肚鸡肠。只因王羲之不巴结自己,这王述就对会稽国的工作横挑鼻子竖挑眼,几次三番让王羲之下不来台。心高气傲的王羲之愤然辞职,专心练毛笔字去了。说起来这王述也是“任子”出身,曾祖王昶为西晋开国元勋,祖、父皆为高官;王述之子王忱、之孙王国宝也曾位至公卿,甚至宰制朝政。王忱面貌较丑,王国宝人品很差,人称“一人狗面人心,一人人面狗心”。可见“任子”制度只能制造门阀世族,难以造就杰出官员。
王羲之做官不顺,退职后专事书法,却成为无与伦比的书法超人。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他若是热衷官场,不登公卿不罢休,岂不是多了一个碌碌庸官,灭了一个一代书法天才?
王羲之辞官专研书法,画家圈为之拍手称快,因为他是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反之,书法不够好的人勉强做“书法官”,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是用人不当。
写字好的人,就应该往书法堆儿里靠,比如王羲之。写字不好的人使劲往书法堆儿里挤,弊端明显,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据说一些贪官也爱往书法堆儿里钻,那是想在这一行里洗钱呢。对这样的人,大家也要多加小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羲之辞职之后搞书法,发人深思。
——画家圈,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huajiaquan2015
或通过“相关链接”关注画家圈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