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终于”可以歇息了,他走了。不想为后人留下只言片语,只是当学生周积问他可曾有什么遗言?他只是指着自己的胸膛笑了笑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载着他的船只依然飘荡在水里,他只把最后一句话洒向了长空。他的皇帝不曾为他心疼;他的对手不会从此止步,只会让那些有着良知的人们,徒增伤感。
他微微一笑的举动,是对当时明朝的失望,心灰意冷?还是他做的都是吾事对吾心,此生无憾、没有什么可交待的了?难道对家人对妻子也没有什么说了吗?
学过王阳明课件之后知道,答案显然是第二种。
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人,致良知,知行合一。在他心里,家国天下、黎民百姓的重量,远远超过自身的幸福,这就是他的志业,他生而为人的使命。
要不然何以在新婚之夜,能忘了新郎官身份,把新娘晾了一夜。从所学的内容里,很少有写他与夫人及孩子的互动场景,这搁在今日可是属于“冷暴力”的。
他的妻子儿女能没怨言吗?有又怎样,无法改变。为了他的理想顾不上那么多了。然而这就是王阳明。
从最初的剿灭南赣匪患、到平息宁王叛乱及最后的去广西剿匪,都藏着王阳明的智谋与手段。
在他的心里,无论阴谋还是坦荡,无论诚实还是虚伪,都只是手段,他心里的目的只有一个:天下。这是他的心学理论和儒学不一样的地方,不择手段。用尽手段,耗尽一生精力,用一生所学让天下人能过得稍微好一点。
他如此的为老百姓奔走,那他过的怎么样?得到的又是什么?
由于多年的军旅生涯,过度疲劳和艰辛,加之他赴任的所有地方生存环境极度恶劣,这也让他原本就羸弱的身体不堪重负,身体是每况愈下。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有了回乡的打算,他想魂归故里。于是再次向朝廷打了辞职报告,这次辞职的决心不同以往,实在是"廉颇”老矣,不能继续效力。
公元1528年,王阳明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肺痨日益加剧。
自知时日不多,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也已经耗尽了王阳明生命之灯的最后一滴油。朝廷一如既往对这种辞职报告置若罔闻。
他为这个国家,为天下人做的已经够多了,在即将油尽灯枯的最后关头,他决定为自己活一回——不顾一切地,飞蛾扑火地为自己活一回。
没等辞职报告通过,新官接任,他就自行决然离去。而这份辞职报告也是在当年九月份,朝廷才姗姗来迟地送了一份嘉奖令。
诏书上说,王阳明因平叛有功,特赐白银五十两。嘉靖皇帝当年21岁了,已是轻易就可以驾驭群臣的高手,这样的做法对于王阳明来说着实冷酷无情。
王阳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心中的“天道”。为了这个心中的“对”,——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任务多艰巨巨;无论敌人多么强大,自己多么孤独,这都是他要走的路。
这条路就叫——“致良知”、“知行合一”。所谓天道,良知而已,所谓知行合一,凭着良知一直走下去而已,无谓孤独寒冷。
他做到了此心光明,所以亦复何言。所以当学生问他的时候,也只有这句话留给后人,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正如鲁迅所说的“我是一头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全是牛奶!”王阳明也一样。
史料记载,阳明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士民远近遮道,哭声震地。”
由古推今,在儒学基础还没有普遍掌握的时候;在每个人的使命都是赚更多的钱的时候,心学这么“危险”的学说,如果稍微忘了点“良知”,稍微少了点“使命”,就会变成一把把好人变坏的理所当然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