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建走偏锋 ,作者涯
建走偏锋.
说说你离开建筑圈的故事
小编导读
三十而立,你期望过自己三十岁,甚至四十岁后的人生吗。褪去学生身份的印记后,我们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如何权衡,如何选择,是每一位初入社会学子的迷茫。
听一听这些30岁+的前辈们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暂时放下焦虑,对前方的道路有更清晰的认知。
涯
#BG
2008-2012:国内东北某老牌建筑大学生非建筑专业
2015-2017:国外某大学建筑学硕士
#工作经历
2012-2015:国内某不知名小设计院
2017-2021:国内某世界五百强地产公司设计院
2021-2022:某文创公司现已失业
我好像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高中二年级,我看到学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拿着画板在画室里没日没夜地练习冲刺艺考,手里的理科综合卷瞬间就不香了。那天放学,我跟我爸说我想去学画画,被我爸打了一顿。我爸就打过我那一次。
我出生在一个十八线小县城,从小就是传说中的小镇做题家,成绩挺好,小升初,初升高,都是县里面前几名那种。我们那种小县城,重理轻文现象就十分严重,更别提老一辈都觉得,不会读书的才回去做艺术生,所以高二的我说出那样的话,几乎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不同于许多同龄人在选专业时候的迷茫,我那时候就笃定了要报设计相关的专业。最后录取到了东北某老牌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的非建筑设计专业。这个专业吧,说它不属于设计,我又着实为了不被入学绘画考试刷掉调剂去其他学院,跟着艺考生学画了一个暑假的素描水彩,说它属于设计吧,它又是个要做环境实验要学生物化学的理学专业,总之十分奇妙,奇妙到两年之后这个专业就被取消了。
但不管怎么说,本科四年跟着建筑系规划系的同学一起上课,在专业教师熬夜画图,做模型的经历,依旧十分快乐。我几乎可以断定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喜欢做设计,我喜欢我所思所想的东西,通过笔尖图纸和实体空间,呈现出来的成就感。所以整个大学期间,我的成绩都还不错,我也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知道自己要什么。
图 / 大学期间我的工位
还没毕业,我就跑到一座南方海边城市的一家不到二十个人的小设计院实习,做的项目大部分都在老家县城那一片,也算是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了不是。那时候是真的很拼啊,我记得我连着两年的跨年夜那天晚上,都是和画图软件过的,那公司办公室在海边,朝东,一抬头能看见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样子。再后来在那个设计院呆了两年多快三年,果不其然就进入了许多人会进入的工作三年瓶颈期。
那会儿做的项目都是规划类或者城市设计类的项目,好多项目做着做着就黄了,我那会儿不懂是为啥,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当地领导那几年更新换代特别繁复,政策也都是变来变去的。某一天我突然醒悟过来,我到底是在做设计,还是在给人家做业绩呢?我到底是真的给家乡做了贡献,还是画了一堆一堆的废纸,而自己始终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一切一切的自我怀疑和矛盾,随着某一次职场性骚扰事件成为导火索,彻底爆发,然后我裸辞了。
图 / 辞职之后某一天在高速路上看到之前做的项目的巨幅广告牌
我从未想过会出国读书
裸辞之后我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做设计适合设计院,还是只是喜欢画画,那段时间我海投过广告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最后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我不得不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
在老家那段时间,我认识了一位自己开装修公司的朋友,跟着他做了半年的装修。从最基础的量房报价做合同,到出图施工跑现场,半年的时间从家装到服装店美容院,一个个看到他们从毛坯成型在自己面前的样子。说来奇怪,反而不是在设计院,我找回了我对设计的初衷。
图 / 工地日常
那一年年末,我报名去做了一个国际设计比赛展会的志愿者,想说可以蹭点大师课听一听,本来以为自己是去挂展板铺地毯摆凳子的,却因为英语口语不错被拉去做了翻译,然后就认识了我后来的导师,再然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DIY申请了那所学校,再然后在几乎我已经忘记我申请过这件事的时候,我收到了那所学校建筑学专业的offer.
如果说我在国外那两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是看了更多的世界吧。我去的那个国家是个以古建古迹众多而文明的国家,只要是在高校学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去参观所有这些古迹建筑,都是免票的。我所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设计周、设计展更是数不胜数。那两年,我不是在做studio,就是在穷游。
说来也巧,回过头去看,我硕士期间的几个studio项目,几乎都是与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博物馆、展览相关的空间改造设计。这大概也与我最后会想要转行做策展,脱不了关系吧。
图 / 海外求学做模型的日常
再回设计院,我没有做过设计
那时候确实也有很多朋友选择留在国外试着发展的,但因为家庭原因和经济原因吧,我是在第一时间就回国了。回来之后就进了国内一家名声并不怎么好的地产公司的设计院,只因为他们给的多。要说我后悔吗?我其实是说不清楚的。人生许多抉择都是有得有失的吧。
那几年地产公司无一例外的高周转的运行方式和高标准化的设计方式,让设计师几乎失去“设计”的作用,我们所能做的,是不断地钻规范的空子,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成本最低溢价最高的产品,如果说那三年带给了我什么,大概是深谙国内地产行业的所谓设计风向,差点被那一套标准化的设计理念洗脑,以及一个30岁就颈椎和腰椎就双双出毛病的身体。
一年多前我意识到,再不跳出来,我就要废了,身体也废了,脑子也废了。
图 / 某天下班走天桥,觉得自己被困在了这里
转行策展的半年,是我最纠结的半年
大概也是仗着自以为的有些积累和积蓄了,去年的某一天我终于有了底气离开了地产公司的设计院,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那时的我倒也不是没有去别的设计院面试,只是心有余悸,十分抵触。去外面走了一圈,见了许多朋友,聊了许多天,试过合伙创业,试过就此做独立设计师投过一些平台上的比赛,又跑去朋友的装修公司跟了半个月的项目,最后还是十分焦虑,觉得自己还是想要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后来收到了一家文创策展公司的面试邀请,聊过之后对他们的工作内容感到新鲜和感兴趣,尽管对公司的一些制度有质疑和不理解,想着大概是跟之前的行业不一样,所以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马上就入了职。
一方面,我十分热爱我的工作内容。诚然,每一份工作都有它枯燥无味格式化的部分,但这份工作与之前的工作相比,许多时候它确实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吸收”和“创作”的空间。我几乎可以尽量地发挥我的想象力,去完成我的策划案,每一份策划案的背后,可能都是对某一个地方文化、行业文化,甚至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探索。我承认我十分享受这个过程,也十分享受把我所吸收的这些东西形成故事脉络,融入到我对空间的规划中,再拿它去说服业主和甲方的过程。
另一方面,这个行业的工作方式又令我感到十分力不从心。展览行业往往后面都带着“公关”两字,很多时候一个项目拿不拿的下来,你的设计能不能打动人可能只占了很小的部分。虽然公司有自己的公关团队,但设计师被直接拉出去公关应酬的时候也是家常便饭。汇报方案我可以大方流利不怯场,但到了酒桌上真的十分局促。再加上有事说事的的工作方式,在同行普遍七窍玲珑心的环境下,经常得罪人也不自知。反正我是没想到,我认为的设计中和团队的正常争执、酒桌上不给上司挡酒,也可以成为我“情商低”、“不适合这个行业”的劝退理由。
图 / 半年时间做了38份策划,落地的却寥寥无几
回过头来一想,忽然间就明白了之前在设计院的时候带我的头儿在我离职时跟我说的那句话:“其实设计院,还是相对单纯一些的。你的性格,呆在设计院未必不是好事。”
有困难,就克服,既然喜欢,我还是想把策展行业做下去:人情世故我可以学,私人时间经常被打乱的工作方式我可以想办法克服,工资不按时发我可以理解是行业回款确实困难。但我还是在兴高采烈迎接年假的年前最后一天上班被老板叫去办公室,被莫名其妙地训了一顿,然后,被辞退了。
所以我后来跟别人说起来,都觉得我的新事业“还没真正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新行业从来都是挑战与冒险并存的。况且大环境之下,大部分人的投资都是谨慎再谨慎,我理解为什么明明得到了投资方认可的项目在实际推进中还是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戛然而止,也理解为什么老板有一百个辞退我的理由即使他自己也知道这些理由不成立,只不过是因为赔偿我这个才入职半年的员工,对他来说损失是最小的。
后来我才知道,被“年终清理”的不止我一个。这个社会,不是谁都愿意给你成长和试错的机会,年纪越大,越是这样。
三十一岁单身女青年不能谈理想吗
今年工作真的太难找了。
我承认半年前刚离职的时候,我还对策展行业报以幻想,我不甘心还没开始就结束。但现在很现实的问题是,翻烂了招聘软件,投了几百份简历都是已读不回之后,我发现,我好像成了被淘汰的那一个。
回过头来看,我承认自己一直是一个缺乏职业规划的人,只懂做手中事,不懂考虑未来路。同龄人按部就班地考公考编考职,结婚成家养小孩,而我却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想什么是什么,最后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做过,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转换思维想一想,像我这样的状况或许在招聘方眼中确实是十分尴尬的,从业经历上你不稳定,变数太多。年龄上你老大不小,体力比不上小年轻又看起来比小年轻贵。去不了新行业又回不去旧行业,卡在中间自生自灭。
图 / 失业后搬到城郊住看日落
可能我这样的人也没有资格给别人意见吧。但写这一篇一方面是总结梳理自我,试图回归初心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含泪想以自己为反面案例,给大家提个醒。工作的时候,真的不要只把“工作”当“工作”。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多观察一下行业现状,学会积累人脉和发展自身更多可能性吧,否则到头来,“热爱”真的不能当饭吃。
至于我自己,还是想怀揣着一点设计的理想,踽踽前行。
- END -
撰文:涯
编辑:小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