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募格学术
编辑 | 学术君
延迟毕业一直是一个令人恐惧的事情。一般而言,不能按时毕业首先就可能要面临宿舍不能住,补贴不再有,工作不能签这类打乱生活节奏的问题。更深层的,还会面临精神上的折磨,比如对未来的恐惧,前途的迷茫,更有甚者会对自己全盘否定做出极端行为。
那么延毕这种情况大概都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能如何去避免这类事故的产生呢。
今天刚收到导师告知我可以毕业的邮件心中万分感慨,决定把自己博士这几年走的弯路写下来供学弟学妹引以为戒。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高考时候对专业并没有什么了解,每个专业都对应什么研究,什么类型的工作自然也没有概念。当时也没有知乎、微信公号这样的平台提供信息。我报考了和父母工作相关的一个专业,本科在一所普通内陆985,毕业后,在父母的建议和帮助下进了一家国企,工资还可以,当时房价远没有现在这么高,一年之后在老家的省会买了房子。
可能是生活安顿好了之后,人就想更高的追求吧,由于当初这个专业是自己跟着父母的轨迹选的,并没什么太大的兴趣可言,于是我很自然地厌倦了当时的工作。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讲就是我那时候可以看到我60岁时候的样子,于是辞职考研,以为提升一下学历可以做一些让自己更有兴趣的事情。
现在回头看来这个决定很糟糕,大部分情况下工作是否有趣和学历没什么关系,这是由选择的专业决定的。我们当时一起入职的朋友有一两个已经升职到了更高的级别,其他人大部分也都成为独当一面的部门leader,而我现在?恐怕连这家公司的面试机会都拿不到了。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了。
我当时考上了另一所东部地区985,还是原来的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下来之后就决定要出国读博,所以在入学之前就开始准备语言考试。我运气不错,研究生导师对我很好,在他的指导下发了三篇在领域内还不错的SCI,之后拿到了csc资格也就顺利出国了。其实到那时为止一切都还是很顺利的,倒霉的事情在我出国之后就开始接连上演。
出国的第一年主要就是上课,坦白地说,那一年我可以说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初到国外,满是新奇,课余时间就会出去玩,四处走走,有时候还会去别的国家看看。现在想想,我那时有点没心没肺,第一年从来没有思考过以后的规划框架,也没有认真学习过什么新知识。现在回想,主要还是因为观念没有转变,当时觉得博士就是再读一个硕士的感觉。如果早知道日后会有这么多麻烦,也就不会如此放纵了。
再一个也是由于我从小家庭条件还可以,谈不上富裕,但是至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经济上的压力。因此也就没想过要抓紧毕业出去工作,虽然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是一个不错的心态,但是这东西和浑浑噩噩可能就一步之遥。很遗憾,当时我由于见识的问题,没有预料到暴雨将至,自然也就没有未雨绸缪。
第二年开始了研究生涯,这时候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我过去所做的研究和导师的方向不是很匹配。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发生,国外的学院规模一般都比国内小很多。一个专业可能一共也就几十个教授,那么显然有时候不能包含我们国内的每一个二级学科的全部子方向。
我当时在国内主要是做试验,整理数据,分析结果那种模式。但是到这边偏向了数学模型,然而过去并没有在这个方向上有什么积累,自己探索的过程也走了许多弯路。
更糟糕的是,这边的导师似乎没有什么学术追求,对教研室比较放羊不做太多指导,之前说过,我当时自控能力不太强,每每都是轮到组会发表之前才匆忙赶一些汇报内容,所以就蹉跎了好多时光。
现在看来,对于绝大部分理工科专业来说,数理基础都是万物之源。越基础的东西越有迁移力,可惜当时我并没有这份觉悟,甚至觉得那些基础知识不够前沿。见识短浅,只知道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上的东西。如果当时把基本功做扎实一点,就算之后进不了高校,找个金融岗“发财”也还有那么点希望的。
所以,在这里给学弟学妹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做好基本功,无论将来读不读博士。我们很难预测未来哪些东西会大火,专业这件事情很不好说,大家如果读到博士那就是十年左右,这么长的时间线还是很难预测的。
比如我高考那会儿,清华建筑的分数最高,而电子,计算机的分数就比较中游。然而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的同志们早已站在风口,而建院毕业的朋友就相对辛苦了。所以风口在哪里我们不好预测,但是打好基础肯定是有助于抓住之后发生的机会的。
当时受困于这些问题,我每天上下求索却也找不到方法,而这种状态几乎一直持续到毕业。这边和国内大课题组的模式很不相同,每个导师都相对比较独立,学生也其实得不到太多的指导。
和硕导的春风化雨很不一样,这里说句题外话,我现在觉得在某些情况下,国内的导师抢一作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道理的?因为国内的确有些情况下论文的idea是老师给的,学生只是去把他实现了。
然而到这边,我这个心态用了好久才转变过来。很遗憾,当心态转变过来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后来就自然而然地延期了。很感谢父母的支持,让我不用为了生活来源而操心,这就比很多延毕的同学强很多了,也正是这份支持让我最终得以顺利毕业。
俗话说穷则思变,看到别人都开始收尾毕业论文准备答辩而我一篇文章都没有的时候,我也就放弃了原先非顶刊不发的激进想法(别笑)。
非常感谢当时一个中国人博后师兄,他带着我发出了第一篇论文,虽然期刊的level不高,但是这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在跟着师兄做事情的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一些研究的技巧。
现在想来,其实大家的智商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很难比别人聪明多少,但是也请不要太自卑,我们也不比别人笨多少。如果别人一年能发五篇你只能发三篇,可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或者没他聪明,但是如果别人一年发五篇你一篇都发不出来,问题就一定出现在方法论上,多看看别人的研究,多沟通,多反思,不要闭门造车,这很关键。
很多时候真的可能发生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事情。所以给大家的第二个建议就是要保持好奇心,不要太执迷于自己的研究,更不要屏蔽别人的建议。我当时盲目地觉得自己的研究很厉害,方法完美无瑕,但其实是走进了死胡同,花费了多少个日夜多少次连着36甚至48个小时的实验却没能换来令人喜悦的结果。但是其实如果早点和师兄沟通,多出去参加会议交流交流,心态放平尊重别人的成果,想来路也不会走的这么坎坷。
除了自身的问题,选导师也是一个重中之重。这一点其实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很多朋友都被导师“坑过”。先谈谈我的导师,导师年近退休,人就比较佛系。在学术方面已经没有什么渴望,甚至志不在学经常去工业界social。
有时候一两个月也没法和老师谈一次,组会更是有一个学期才开一次的情况。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论文写完了导师能压一年才给反馈,我在这个教研室的七年多见过只见过两个按期毕业的同门,其他人都是延毕,只是时间长短不一。
大家出来读博士,肯定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如果遇见了一个不靠谱的导师就是划不来了,如果遇见了就应该拿出止损的果断而要每天以泪洗面怨天尤人。我当时一个师弟,清华的本科,就直接拿了硕士走人,现在在国内大厂享受福报,当时进去得早,到现在级别挺高了,年收入保守估计可能过百万了。
另一个师弟家庭条件还不错,来了一年发现这边不对劲果断转去别的学院自费硕士,现在工作生活也是非常开心。而我应该是太理想主义,以为自己可以逆天改命,回国之后带动国家学界发展,请不要笑,我当时毕竟只是一个没怎么接触过社会的学生,之前的工作也只是每天两点一线接触什么社会。
现在想想也就明白了其实如果跟错了导师或者选错的方向,大概率就是用青春去做一些试错性研究,这个过程中积累的东西对个人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如今我已经年过35,超出了很多学校的招聘年龄,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成果。现在自然开始尝试拥抱现实转而以赚钱养家为人生首要任务。
兜兜转转之后在一个没什么名气的高校找了一个带编制的工位,回国之后要收拾好自己开始新的旅程。读博有时候就是一场用青春做赌注的博弈,最后胜出的人其实并不多,只是很多人不愿意自揭过往来劝退后来者。当然,我觉得人不应该放弃理想,只是建议大家在有理想的同时也先看清社会,搞清楚什么样的事情自己能做好,社会也需要,然后再去做。有时候做事情的快慢也不太重要,但是方向一定要选好。
祝大家都有一个好结局。
本文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土豆西红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