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一个最大的热点话题,是有位制造企业老板发出了天问:为什么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去工厂?
进过厂的人会认为,因为工厂工作枯燥、工资低。用人单位会说,这届年轻人太浮躁,没人学工科。专家则指出,是企业的附加价值低,产业升级不到位。
这个问题的背后,包含了产业发展升级、技术迭代、社会环境变迁、新世代价值取向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每一个因素叠加起来,共同将制造业推到了“招工荒”的境地。
这个大背景下,那些逆势进入工厂的大学毕业生,显得有些“特立独行”。我们找了其中两个人,跟他们聊了聊。
一位年轻人进入工厂后,经历了心态的三次变化,从骄傲到疲惫、掏空,再到迷茫。每一块钱加班费,每一次举手报告要喝水,每一次法定节假日里的忐忑请假,每个午夜接到机器需要维修的夺命电话……他说,在工厂的四年里,逐渐感到憧憬的火苗熄灭,然后陷入迷茫无助。
另一位年轻人则仍然信心满满,去年他实现了自己当初定的“三年目标”,如今正在向第二个三年挺进。他曾在去年春节被公司派往越南的分厂,帮助解决问题。虽然合家团聚时刻,只身海外,但他却感到价值感和踏实。在山东一个三线小城,这家公司市值破千亿,他加薪了两次,一个月7千,这都给了他信心。他说,相信实业。
还有一位制造业的“老兵”,他在这个行业里待了20年。
他说,不是制造业不想给年轻人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而是制造业本身也很艰难。他所在的一家日资工厂坐落于深圳,目前企业净利润率也就2%~3%,还没有银行利息高。“让企业给年轻人涨工资,从哪里给?”
共同点是,他们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招人难”。
他们的感受得到了统计数据的证实。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在2013年达到了1.48亿的峰值。之后,制造业就业拐点出现,就业规模年均下降逾200万。
到了2020年,据统计国内制造业人才缺口达2200万左右。人社部的数据则显示,预计到2025年,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专家普遍认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制造业拐点,来得有些早。无论是为了经济安全和解决就业,还是出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我们仍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工厂。
那么,那些正身处工厂的人怎么看?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小刘 27岁
在厂时间近四年管理自动化设备
“我发现自己好像被困在这了”
我大学学的是工科,毕业的时候校招进了一家国内知名的制造企业。
说实话,当时自己还挺骄傲的,一毕业进了大企业,工资六千,跟厂里的自动化设备打交道。我家一个表姐,她是985的,在北京做新媒体,当年刚毕业的月薪是4500。对比之下,我在一个中部省会城市,能有份这样的工作还挺知足的。
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第一天进厂里的情景。
一进去就发现厂房烟雾缭绕,全是油烟。因为这个厂生产小家电,比如空调、电暖气,这些都是反季生产。我们去那会儿是夏天,正是电暖气的生产旺季,生产好的电暖气需要通电40分钟进行测试,所以厂房内才是那样一副景象。
外边是30度,厂房里是38度,也没有空调,每个工人面前有一个小风扇,风扇吹出来的都是热风。
“打死我也不来,要是分到这,我当场辞职。”
当时好多跟我一起的同学被这个条件吓到了,我听到有几个人这么说。我们是校招生参观工厂,每个厂都转一转,再双向选择。
最后我是分到了这个厂。
待了差不多一年的时候吧,好奇心渐渐磨平了,发现自己好像被困在这里了。
大学生进来的几个方向,无非就是管理岗、行政岗和技术岗,我是属于管理岗。听起来挺体面,但实际工作并不是这样的。
现在工厂招人很难,HR经常要去各个村子里招工,但一是没什么人来,二是来了之后流失特别快。我感觉每天产线上的工人都在换,一大半人都坚持不了一个月。
因为不好招人,就需要我们到线上去支援,班组会跟你说:“手里的活先停一停,过来帮忙。”实际上,你懂的,自己的活不可能不干,然后还要上产线,第一年就有很多校招生接受不了,走了。
你也听说过,产线是很苦的。收入其实并不是主要的问题。虽然跟热门的金融、程序员比不了,但也真不算少。工作四年工资能到8500,而且吃住几乎没有成本,在一个三线城市里,足够了。
问题是啥大家都听过,首先,它很单调、重复、无聊。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固定的,比如喷涂这个环节的“上料”,就是把焊接好的电暖气挂到钩子上,一直往上挂;“下料”,就是一直往下搬。
这种工作完全是机械、重复的,这也是为什么工厂要做自动化。我们公司每年也往自动化上投很多钱,我负责的也是这一块,最开始来这也是觉得这代表未来方向,有前景。
真在工厂待着了,知道自动化的替代有多慢这件事之后,你就很绝望。
自动化的效率比不上人力,它只能用在非常有限的环节,而且失误率很高,设备的故障率也很高。一旦出现失误或者故障,设备需要检修,这条产线就会被迫停下来。
而厂里每一天都会统计人均效率、什么原因导致停线,这些会直接影响班组的评价、效益,以及员工的收入。因为钱就那么多,你的效益低钱就少。
所以很多看似重复的环节为什么至今还在用人力,驱动力就是这个。
除了单调重复外,产线特别讲究纪律性。休假、工资、工时都是严格计算的,一丁一卯都算得很清。
公司说是大小周(一周单休一周双休),实际上都是单休,甚至常常一个月都休息不了一天。我在那的前三年几乎没有过一次双休。直到2020年的时候,我在的班组强制要求每个月要保证休息一天。
产线的运行就是早晚班,早晚9点是换班时间。通常产线都是24小时不停作业,吃饭也是倒班吃。像是你要上厕所、喝水,都需要跟班长打报告,然后班长会让一个机动人员顶上你,你再去方便。
这么做也是跟生产有关系。一些设备比如喷涂、冲压、焊接这些机器停下来就冷却了,再重新启动就达不到要求,会有报废的情况。为了效益,一般都不会让它们停。
但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不受约束的,待在这样的环境就会很难受。如果你总是打报告上厕所,班长会觉得你这个人不行,免不了会被“温馨提示”。
至于请假,普通员工更是不敢,因为都是钱啊。制造业因为生产安排的原因,很多假期都是被阉割了的,比如五一放一天,十一放三天。
我是比较任性的,我有次十一请了三天假,后来就发现那三天工资、甚至当年年终奖都被扣了,差不多两千多块钱,特别肉疼。
我在这干到快三年的时候,真的非常想走,因为我觉得在厂里好像没啥希望,我也没有学习进步的感觉了,自己好像被掏空了。
除了产线有时候要帮忙,我的日常就是写自动化设备的文案、提交文案,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是个文案策划。另外,设备很容易坏,一坏就会找我,不管是周末、节假日还是大半夜,让我派人去修,我每天都在协调找谁维修机器。
我看网上经常会有文科生会说,应该当年选理工科,有个硬技能,就不愁找工作了。我的感受就是,学了理工科,来了工厂,待了几年,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技能,我啥都不会,就很慌。
有一阵我特别想回东北老家,但我不知道回去能干啥,东北经济也不好。我对象是老师,我想过要不跟她一起开个辅导班。我还没想好呢,双减政策下来了,也彻底断了这个念头。
跟工人流失率一样,我们这些大学生走得也很多。跟我一起来的那批走了很多人,有一个岗位从去年到现在,一年时间里,已经换了第三个人。
张磊 26岁
知名电子厂
这份工作让我踏实,我已经适应了加班的生活
我大学学的电气自动化,班里很多人都去了制造业,有跟我一样在电子厂的,有汽车厂的、电器厂、还有人在做电梯的那种企业。
我公司在山东潍坊,苹果代工厂,苹果的耳机AirPods系列产品就是我们生产的。很多电子厂都是建在这种人工费用相对比较低的城市,这些年,很多大公司也正在把建厂选址往越南、东南亚那边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迁移。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去年春节,我跟一些同事一起远赴越南,抛开家人,去那边工厂做支援。
因为考虑到人员流失、用工荒的问题,公司也在管控加班的问题,我经常收到公司邮件会强调生活工作要平衡。
但这其实是没办法的。
互联网是996,我们电子厂是一个月不休、或者休一两天都是正常的。流水线工人靠加班费赚工资,他们底薪2100,加班费一般都能超过这个数,不让他们加班是断了人生计。
加班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如果客户的某个项目要加量,电子厂只有上,没有选择。而且我们跟富士康不一样,富士康是做整机的,我们是做零组件的,我们的利润没有做整机的高。
在公司要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再去降低员工的工作时间,可能需要更多的设备、更多的人,这些都是成本。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问题,对整个电子产业来说,想做到让员工收入高、加班少都很难。
最开始来到这里上班的时候,总是加班我是很不适应,从周一开始就盼着周末。现在干了三年,我对工厂这种忙碌的生活节奏已经适应了。
我个人是挺理解的,我也不排斥加班。我有时候想想如果我双休,每天五点下班,我内心甚至会觉得恐慌、空虚。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这样,上班让我觉得踏实。休息、个人生活也许是很美好的事,但是我现在想象不出来它的美好。
像山东这边有很多赶集日,疫情不太严重的时候,我有时候也跟着同事去赶集。但那天过去了,我不会怀念赶集休息的那天。休息对我来说是工作的一部分。
也许是因为我现在还没有成家,成了家可能感受就不一样了。
内心深处,我觉得我们公司还是很有前景的,公司规模现在有超过10万个员工,市值之前也达到了很高。我刚来这的时候,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待三年,去年7月份我完成了。公司对我也很重视,确实在培养我,我升职加薪了两次,在潍坊,一个月7千,我挺满意的。
当然我也动摇过。生产压力很大的时候,一个月都休息不了一天的时候,又一个前同事去了南方月薪过万的时候。
我就会想,我是不是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我要不要去更远的地方再看一看,换个地方生活试一试?但可能我不是那种冒险的性格,我还想留在这,这还有我想继续探索的东西。
公司也做了很多改善员工的事情,尽可能完善员工的生活设施,比如在工厂周边开发了楼盘、建幼儿园、小学、甚至商场。还有定制公交,尽可能让大家上下班方便一些。
我是觉得国家还是重视实业的,你在淘宝上能买到手机,但你买不来芯片。最终支撑国家的中流砥柱还是制造业。
老韩 40多岁
从事制造业超过20年
当制造业赚不到钱的时候,怎么给年轻人涨工资
我们工厂是90年以前的人多,主要是30岁以上的人。
年轻人不愿意干工厂,干不了几天就跑了,他们就算来也都是劳务工。就是劳务派遣公司派遣过来的,可以理解为临时工。劳务工公司不用交社保,赚的都是快钱,有活就来,没活就走,钱花光了再来挣。
年轻人不愿意来,跟厂里的环境没关系。
你想能在深圳活下来的企业,哪里会有很差的制造环境,不行的都搬到中山、江门、惠州或者广东其他地方了。厂里跟办公室是一样的,基本都是无尘车间,温度适宜。
但确实工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在下降的。
我发现做技术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厂里做模具的这些技术工等他们年纪大了,你会发现下面没人能干。现在还有模具制造这个专业吗?没有了。这其实也是制造业中的重中之重。还有人愿意学化学材料吗?没有,都去搞金融、计算机了。
现在大家都愿意去“分蛋糕”,不愿意去“做蛋糕”了。
有时候我在想,当40岁做技术的人消失后,我们的制造业也就岌岌可危了。
流水线上的工人能不能干技术?当然。梦想总是要有的吧,如果所有人都觉得我天生就是个做流水线的,制造业就别玩了。技术是能挣到钱的,如果自己没有改变命运的想法,穷就是活该的。
现在年轻人都很浮躁,他们接受不了工厂的工作,他们觉得枯燥无聊。
招工现在是越来越难,现在每一个省的人,能不出远门就不出,就算去工厂他们首先是会流入到省内的工厂就业,那来广东、江浙一带的就很少。
反正就是招不到人,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宁可投入去做自动化开发。
我在制造行业干了20年,我看到一些东西是目前咱们不当一回事,实际上又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去年以来芯片短缺,价格攀升,小厂买不起,他们拿不到芯片,就开不了单。我看到广东这边太多小型制造企业关门了,有跑路的,有拿出房产做抵押再接着干还是挂了的,真相就是这样。
回过头来基础材料也没人关注。比如手机上用的塑胶材料,里面的原材料主要是日本的几家塑胶厂在做,国内拿过来之后搅拌混合。如果有天这些原材料因为各种原因断供,我们就没有塑胶,又会有一大批工厂就关门了。
这些工厂的生产力提不上去,还怎么谈就业?
工厂现在招人上会不会改善待遇?悲观地说,不会改。
我们所有做制造业的人现在都是在求稳,不是求大,全球的营商环境就是如此。
我们厂赚的就比较少,2%~3%,都没有银行的利息高。当制造业赚不到钱的时候,你想让企业给年轻人涨工资,它去哪里给?
(小刘、张磊、老韩均为化名)
作者丨郑亚红
责任编辑丨周周&二水
排版编辑丨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