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展陈设计辞职报告〕展陈设计

时间:2023-03-21 23:00:5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至今,上海涌现了一大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一批高校的参与,上海的高校与规划部门共同出台了乡村振兴设计导则、风貌导则、生活圈导则等一系列引领性文件,令上海的乡村在改造升级中实现了产业振兴和集体经济长足发展。

在这些乡村振兴实践中,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也得以全面彰显。近日,我们走访了上海几处在乡村振兴上做出了亮点的示范村,试图解析这些乡村升级成功的“密码”,为更广袤的乡村区域提供参照。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在浦东新场镇新南村,全球达沃斯论坛杰出青年顾倩开创了CHEER艺术大使工作室,通过水彩进行艺术疗愈;世博会电子版《清明上河图》的总策划王峰,在这里开了文旅工作室,帮当地农民卖菜、卖桃,办起了“田间野宴”;与浦东土布非遗“结缘”的仲蔚玲,特意从浦西来此创业,带动附近30多名村民参与,成为村里居家就业的创新项目……

都市创客近悦远来,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放弃城市生活,为乡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昔日穷村,正逐渐变身网红村。越来越多的人,在新场古镇溜达一圈后,慕名来新南村打卡。不少初次到访的“阿拉”上海人也会被村里的格局感到惊讶:“没想到还有这个地方,灵格!”

文化人下乡,本想“躺平”却更忙了

在新南村,几乎人人都认识王峰,并亲切地称呼他“三哥”。文化人王峰是当年世博会电子版《清明上河图》的总策划,已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但之前从未到过新南村。

直到2018年夏天,他偶然品尝到了这里出产的新凤蜜露水蜜桃,一吃惊艳,自此与新南村结缘。2019年1月,新南村在新建的乡创中心办起了文创交流活动,那个冬日,参加完活动的王峰第一次吃到了村里的“矮脚青”,再次被这种貌不惊人的绿叶菜惊艳。

没多久,王峰便来到新南村,直接从村民处租下一幢闲置房,经由一番改造后成为自己的工作室,租约长达15年。

落户新南村的本地美食餐馆

前年疫情初起时,因为防控管理等因素,城区的居民们一时吃不上新鲜的绿叶菜;另一边,菜农的“矮脚青”因为物流受影响运不出去,眼睁睁地看着青菜一天天长高、变老。正巧,家住市区的朋友看到王峰朋友圈发的绿油油的“矮脚青”照片,馋涎欲滴,希望能买点尝尝。并且,有这样想法的朋友还不止一两个。

于是,王峰和搭档很快就决定以“群接龙”的方式,通过社区团购帮村民们卖菜。为了让“矮脚青”的形象深入人心,王峰想了很多办法包装设计。村民眼中平平无奇的“矮脚青”,在他笔下变成了“一棵交了桃花运的青菜”;西方情人节前后卖菜,王峰会在包装箱内额外放上一枝玫瑰花……

在兼具颜值和质量的前提下,“矮脚青”的销售出人意料地顺利,接龙购买者的热情超出预期。试水卖菜的第一个月,王峰和同事们就将“矮脚青”的销售额做到了40万元。以每斤10元计算,他们足足卖出了4万斤“矮脚青”!原本,这些“矮脚青”由村民自己零售,不过每斤0.4-0.5元左右。由王峰他们分拣和整体包装后出售,菜价翻了好几十倍,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矮脚青”销售爆棚,让王峰十分欣慰。“卖菜赚的是小钱,刚够养团队。但看到自己的专业能发挥作用,能为乡村做些事情,感觉不错。”王峰说,原本来乡下是为了“躺平”,没想到根本闲不下来。

此后,他就不断尝试着将新南村各种好吃的土产包装一番后,推向更大的市场。新南村几乎家家都种的水蜜桃、隔壁“胖嫂”自家腌制的酱菜、村民老傅制作的走油肉经由王峰的包装推介后,如今都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食客。

有时,王峰也带着朋友们直接来村里喝茶、聊天、吃农家菜。在王峰位于新南村工作室前的稻田里,由木板搭成简易T台的“大地秀场”,是他发挥想象力的“舞台”。在“大地秀场”,他办音乐会、舞台剧、乡村野宴,给村民们放露天电影,令质朴的土地拥有了“艺术范儿”。

把村里的东西带出去,将城里的人们引进来,这是王峰作为新南村“新村民”的心愿之一,也是新南村引进新锐创客的价值。

土布小院,从“一个工位”到“一个空间”

仲蔚玲,是新南村第一批孵化的创客。短短两年,她在新南村实现了从乡创中心“一个工位”到土布小院“一个空间”的转变,项目带动附近30多名村民参与,成为居家就业的创新项目。

走进新南村农家小院——“乡创de小布”,不禁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浦东土布非遗传承展陈室里,一台老式土布纺织机仍可使用,旁边还有漂染后的土布;多功能室集土布文创产品陈列、咖啡吧、会议室为一体,土布旗袍、十二生肖土布包、土布首饰琳琅满目;院里晾晒的徒步在阳光和清风下随风飘荡,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土布文创成品和布料

这个新南村新晋网红打卡空间的主理人,正是紫坤文化的仲蔚玲。“我本来是做旅游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新南村,路过一个村民嬢嬢家,她刚好在晒老布。”仲蔚玲回忆当时场景时面带微笑:“满眼的蓝色啊!我当时就想,这个地方挺好的,决定留下来试试,就在新场成立了公司,成为首批新南乡村创客。”

这一试,就是三年。

仲蔚玲从土布小院的装饰架上拿下一款藤编包,摆到了身前,“我们一直在摸索,直到这款包的出现,就是它,卖得特别好!”这款藤编包是土布与藤编纹样的结合,紫坤文化设计师团队一次偶然的尝试,碰撞出了二者强烈的化学反应。这款更年轻化的土布文创手包,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孵化土布小院的上海新场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些父辈们的织布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通过乡创产品、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

在土布小院,新南村80后返乡青年谢叶不仅找到了目标,也收获了快乐。谢叶之前就职于浦西一家知名大公司,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她选择了辞职回乡。母亲身体好转后,谢叶的工作却没了方向。现在,心灵手巧的谢叶是土布小院的“管家”,也时常和村里的嬢嬢一同给更多人传授土布纺织技术。

外面的能人进来了,返乡青年找到了新天地,浦东非遗土布也有了新的传承空间。参与了新南村乡村振兴规划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栾峰说,附近30多位村民都是土布小院的支持者,她们有的在这里展示土布染色工艺,有的展示编织工艺,有的给团建活动当土布工艺老师。土布小院在展示、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创收,形成了良性循环。

“乡创+”,打造未来乡村雏形

“三哥”和仲蔚玲的乡创之路,给了新场镇更多启发。如何让乡村“提起精神”?新场镇党委、政府的落脚点是让年轻人回乡,认准的路径是“乡创”。“定位‘古镇水乡、桃源新南’,以乡创+为路径,以乡、创、文、旅为主线,通过聚焦人才振兴,全力打造兼具江南水乡风貌、古镇文旅特点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新场镇党委书记邵世志说。

“新南村原来是经济薄弱村,减量化力度大,没有像样的大建筑空间。但这里紧靠大治河和新场古镇,还有千亩桃林和五里片林,环境好。”栾峰说,乡村设计必须以尊重和保护乡村风貌和特色为基本出发点。“并不是都用一个模式,一味追求现代化,片面去追求好看,而是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2015年底与新南村初次合作至今,来自同济大学的规划专家团队在不同阶段的规划理念和策略,既有灵活性、针对性,也有自己的坚持。

譬如,专家团队做其他村庄的规划时,会尽量避免把文旅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因为这个方向对后期的运营管理要求很高。但在新南村,专家们就始终坚持文旅方向,主要是因为这里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有利于连片依托发展。不同的是,美丽乡村示范村阶段,重点在于稳定格局、挖掘可供利用的资源进行保护,并着力于其他基础性建设和环境美化;乡村振兴示范村阶段,则需要更积极地谋划资源开发和引进新发展动力。因此,在新南村提出乡创和文创,乃至共推科创的发展路径,积极联合和动员村里的能人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成为综合考量后的结果。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新南村路边原有的不锈钢栏杆变成了仿木栏杆,土布小院前的河边围栏也变成了柔性拦索,整个道路风格也从“硬挺”变“柔和”了;乡村墙绘,从策划到创意,直接交给“三哥”,每一幅画都有了乡村特定的场景和故事,兼具美感和在地文化特色。如今,行走在新南村,黑色路面平平坦坦,屋前宅后干干净净,有精致的小花园、有粉白的民宿。五六月绣球盛放的季节,沈家墙东路河岸两侧多彩绣球花开满河岸,煞是好看。

河边栏杆由不锈钢材质改成了更贴合乡村风貌的仿木栏杆

村民们经常来幸福广场锻炼

2018年,新南村成为上海市唯一的美丽庭院标准化试点项目。伴随着秀丽的田园风光,新南村围绕“乡创”的一系列功能性项目也同步实施:

全市首个乡村创客中心——新南乡创中心,设有创客工位、乡村咖啡、村民议事厅等功能,成为返乡青年和年轻创客集中办公、活动交流的场所。已吸引5家创客团队入驻,吸引返乡青年约50人。

新南乡创孵化中心集“办公+人才共享空间”为一体,为返乡青年和创客团队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帮助创业团队实现了由“一个工位”到“一幢楼”的创业梦想。为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创客和村民,在其周边建设了“幸福广场”、3D打印的公共厕所等作为服务配套。

同时,新南村还在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成立新场乡创公司。公司由镇集体企业和新南、众安、王桥三个村,以及社会资本组建而成。公司成立半年多来,通过租赁18处村民闲置用房,引进16家企业、团队入驻参与乡村建设,带动村民房租年收益约72万元,解决了一批村民就业。

古镇和乡创联动,文创和乡创融合,一批活跃在新场古镇的文化人、创业者,也纷纷来到新南村,开发本地美食老八样新八样,建起乡村版民宿和人才公寓。老村落的整体环境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民宿陆续登场,企业的实训基地纷纷落户。“乡创学苑和老村落间围河而成的农田,夏秋季应当成为真正的田园秀场,老村民和新村民在这里相互交流,还有各种演出在这片田园展开。这才是真正的未来乡村……”栾峰描绘着这样的场景。

栏目主编:李宝花 文字编辑:李宝花

题图为“乡创de小布”前台装饰,由土布拼接而成。摄影:李宝花 李蕾

来源:作者:李蕾 李宝花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