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驻村员工辞职报告“员工辞职报告怎样写…

时间:2023-03-21 12:45:4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1984年6月,人民日报头版上一封反映赤溪村群众贫困状况的来信,拉开了全国性扶贫攻坚工作的序幕;2020年11月,随着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

30多年的扶贫成果,无数中国人拿出了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的韧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将全面脱贫的那个圆,一点一点的拼了出来。

这个圆里有着太多的人与故事,有太多的酸甜苦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本文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来自阿坝藏区达尔甲村的一根“针”。

我就是达尔甲村人,我不是来“镀金”的

说出这句话时的宋福,心里不免酸楚委屈。

2018年他来到了阿坝藏区达尔甲村,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书记。当时36岁的他,已是市级某机关单位的主任科员。初来乍到,藏区群众对这位从未接触过基层的小伙子有着无数的质疑和抵触。“这个黄毛娃儿怎么帮我们脱贫,下来镀金才是真的”、“不用给他准备住所,人家外地城里干部咋可能住村上”。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宋福不信邪,将村会议室的两个会议桌一拼就是床,结果躺上去嘎吱嘎吱响、就快要散架。宋福又搬来一个藏式沙发,提着家里带来的旧电磁炉和电饭煲,便在村委会安了“家”。

冬季停电 驻村干部们烧柴火御寒 受访者提供

前期工作举步维艰。面对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宋福,村干部不信任、村民不接纳,尽管第一个月他就走遍了全村的各个角落,挨家挨户去“推销”自己:每天穿梭在海拔2800米的高山,让自己沾满泥土气,学着做糌粑、喝酥油茶,向村上的离休老干部“取经”,了解村情、民风民俗,到田间地头去与群众“拉家常”摸排每户的困难,先做一些跑腿报医保、孩子读书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一个月过去了,走村串户时群众巴不得快点把他打发走,“就是不想和你说话,明明会说汉语他就只说藏语”,排查情况对每个群众的嘘寒问暖也被讽刺为形式主义。“开村民大会,我说得慷慨激昂。群众们一脸木然,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偶尔用藏语嘲讽我几句”,吃了如此赤裸的闭门羹,加上还未适应高原环境,来到达尔甲村的前三个月,宋福常常失眠。

“奋斗在脱贫一线的干部,像我这种背井离乡的不在少数。藏区地域广阔,人烟稀少,我们村27.2平方公里,全村却只有85户305人,村委会附近没有人家,我吃住在会议室,每天晚上都是一个人度过,孤独寂寞,有时就坐在户外数星星。长期顶着脱贫的压力,不敢向单位诉苦,怕领导说我没能力不努力;不敢向家人诉苦,家中没了我本就更辛苦,怕他们为我担心……有时候想家想得快哭,甚至好几次萌生过放弃仕途回市里再就业的想法。”

我就像是一个来自城市的懵懂“小孩”,到藏区农村拍“变形记”

前期的屡战屡败,让宋福自嘲出现了“三个恐慌”——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能力恐慌”,缺乏农村工作的“本领恐慌”,缺乏与基层群众打交道的“语言恐慌”,逐渐热情减退,压力倍增。但与村民马正富的一次握手,让宋福醍醐灌顶。

那是达尔甲村里最贫困的一家三口,户主马正富65岁患有严重的肺水肿,因病致贫。村干部介绍,宋福之前走家串户时马家一直在外地的医院,现在才回到村里休养。听到这个情况,宋福赶紧去探望马正富。见到他的第一面,着实让宋福吃了一惊——由于长期的肺水肿,马正富的面部已完全变形,脸色黑黄、眼睛里泛着血水。

宋福想与他握手问好,他却用“蹩脚”的汉语连连说道,“我手太脏、我手太脏”,不好意思地躲闪。宋福鼻子一酸,猛地一把握住他的双手,这才发现,这是一双非常粗糙、龟裂浮肿的大手。

“我顿时觉得,底层劳动人民太艰辛了!他们家是真正的‘一贫如洗’,屋里杂乱不堪,屋檐挂着的腊肉一看就是舍不得吃,都生霉了。这次握手,他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心想一定要通过国家政策,彻底改变他的生活。”

就像一场艰苦的跋涉,有时候就靠着那一股劲。有了这股想要破局的劲,宋福再次激励了自己。

驻村不久,宋福很快协调解决了马正富长期服药以及大小疾病的医疗报销问题,对马家进行了装修改造,向县林业局申请了花椒种植补助。马正富顺利在2018年底脱贫摘帽,身体也渐渐好转,家庭生活步入正轨。也因为这次握手,让马正富深深地记住了宋福,每一次见面都希望他再留一留,舍不得他走。

连续暴雨,大渡河水位上升,山洪裹着泥石流席卷金川。宋福跟随村干部不分昼夜地抗洪抢险、排查灾害、疏散劝导群众。灾情过后,村干部对他微微改观。

达尔甲村群众都是嘉绒藏族,年轻人在外务工,老弱病残留守深山,且大部分只会藏语,加上成见,交流比较困难。为了破冰,宋福开始学习藏语,交流时手口并用,十分滑稽,常常惹得群众开怀大笑。“尤其要逗老人和女性开心,便于他们回家再给男人们做工作呢。”宋福传授起经验。

跳锅庄 图中系哈达的为宋福 受访者供图

“要抓住一个人的心,首先得抓住他的胃”,宋福戏谑到。为了更快融入群体,宋福从原本家中的“懒汉”变成了村中的大厨。他在业余时间钻研起了菜单,将火锅鱼、烧牦牛肉、回锅肉等川菜逐渐做得色香味美。

“钻研菜单也成为了我一个人时的主要消遣,大大排解了寂寞”,在家家户户吃饭时,宋福就跑去露两手,看着群众对他做的菜啧啧称赞、吃得津津有味,他也特别开心。美味佳肴、欢声笑语间,他和乡亲们的距离越来越近。

过年时,宋福帮助村里的海清老夫妇,通过电商平台以每斤猪肉高于市价4元的价格卖出。从此,老夫妇就把宋福当做自家孙儿一般,常常帮宋福介绍、摸排村里的情况,传授基层工作的方法。每次路过他们家,老奶奶都会给宋福煮“打茶”、热馒头。

“我其实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宋福感叹,“但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受到,只要真心把群众放心上,群众就会把你记心里。久而久之,在藏区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大家就像亲戚一样。”

帮助群众宰年猪并销售 受访者供图

终于在驻村的第10个月,宋福与驻村工作队通过对全村85户每户4次以上的走访,掌握了每一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建起了详细的脱贫攻坚台账,为每户量身制定出了扶贫计划。

村支书申红友赞许地说:“这娃娃能吃苦,不是来镀金的,能带着我们干事!”群众也不再排斥“细皮嫩肉”的宋福,反而每每遇到他都会说:“你是到我们达尔甲的‘送福’书记。”

宋福与藏族老人 受访者供图

除了心理上的蜕变,宋福在机关十二年的工作习惯与办事方法,也在基层“被毒打”。

宋福打开群众“心门”的一瞬间,立马被“门内”奔涌而来的众多期盼席卷。面对群众们的热情和期盼,宋福最初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照单全收,一一承诺。由于长期在市级机关工作,习惯了“纸上谈兵”,加上年轻有冲劲,宋福总觉得可以将市上的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嫁接”到村里,恨不得毕其功于一役。

最初的急躁冒进和手忙脚乱可想而知。在村干部和驻村前辈、群众的帮助下,经此一役,宋福成长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最基层的问题都是一件件、一桩桩面对面、实打实的具体事,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是落实到户、具体到人头的大事小情,细密繁杂。这就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一刀切。

曾有一段时间,决胜脱贫攻坚成了资料大决战, “材料扶贫”、“汇报扶贫”之风抬头,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宋福说,村干部们都不会使用电脑,年岁较大、从头学起较为困难,虽然驻村干部组的90后女青年包揽了大部分的资料,还不断开展业务培训,但村干部们依旧喜欢手写办公。

有一次,繁重的资料甚至险些让村里的便民厕所计划泡汤。“藏族群众们喜欢在老年活动中心跳锅庄,群众们反应那里厕所少、使用不方便。为了修建便民厕所,驻村干部王姐四处联系奔走,好不容易申请到了资金,村干部们却不乐意了。当时申请获批的资金并不多,只能新建一个20平方米的厕所,村干部们觉得与其要完成繁重细碎的申请报批资料,还不如大家继续“挤”一个。

笔者也曾在深山里做过2年征地拆迁工作,很多时候,基层工作不可能如城市一般规范,很少需要长篇累牍的材料与报表。并且,很多基层干部觉得辛苦并没什么,把精力用在办实事上就行。

与我关系亲密的一位扶贫女干部,她能一个人扛着农用机过浅滩爬山坡、能一整天和村民在养殖场一起捉老鼠,并对此毫无怨言。常常听她诉苦的却是准备上级各种部门要的资料与迎检。

一位老村干部愤愤不平:“从前的乡、村干部只有一个挎包,一支笔,一根电筒,村上只有一个支委,党员大会记录各一本,干过的事,说过的话一目了然。现在上报的太多了,有多少时间进村入户干实事呀?或者人家村民脱贫产业干得好好的,村干部三天两头找他签字或上级抽查要打断他工作,村民能不骂娘?”

另一位已经辞职的驻村干部摇摇头说:“上面资料追得慌,群众频繁签字不高兴,夹在中间两头受气。我原本在市上培训机构当老师、收入颇丰。为什么辞职来当村官?我难道不想干好事?哎……不说了,(当村官)没得意思的。”繁重、重复的资料和雷同细碎的考核,看似热火朝天,实则是在拖扶贫的后腿。

对此,增加基层干部的生活、工作待遇,减少不必要的形式上的工作,是值得商榷的大问题。 “乡村万金油”们的最大职责,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解决无数细密的实际困难,要把套在“乡村振兴领头羊”身上的部分枷锁卸下来,国家的政策与考核,在抵达市县乡镇时决不能层层加码、形式主义。

与贫困党员交流 受访者供图

说没点私心,恐怕连自己都不信

“最初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反复问自己,来藏区驻村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争取仕途上的进步?还是真的想为贫困地区尽自己一份力?远离家人、前景迷茫,到底值不值得?”

2019年6月,宋福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扶贫干部别诉苦,脱贫与革命相比就是“大巫见小巫”

觉得自己扛不住,想想革命前辈的艰苦

扶贫路上有多苦,想想长征“二万五”

扶贫路上有多累,想想英雄董存瑞

扶贫路上有多难,想想抗日十四年

当你累时,想想为革命事业牺牲生命的先辈,想想还在温饱线挣扎的贫困群众

你的使命是多么光荣、责任是多么重大,你的付出是多么的珍贵

当一张张脱贫致富的“笑脸”面对你时,你必将“累并快乐着”

当时,因为一个错过,让宋福留下终身遗憾。6月,宋福奶奶因病去世,那天一大早,在村委会接到母亲的来电,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我在四川山村长大,奶奶也是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村干部。她生病住院时,我请假回去想陪着她,由于正值迎接脱贫验收检查,她还批评我,叫我赶快回去不要为她担心,我就回村了。听母亲说,其实当时奶奶已不能进食,在医院输液都无法下针了,只能回到老家“听天由命”,从医院回来不到一周出头就走了。这一次错过,没能见到奶奶最后一面,给我留下了终身的遗憾。2019年我们村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金川县整县摘帽,我相信,奶奶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一定会原谅我,也一定会为我自豪的。”

6月,宋福在村里向着家的方向,给奶奶磕了三个头。也是在6月,他写下了上面那段文字。

如今的达尔甲村基础设施明显提升,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狗屎椒”种植、牛羊猪养殖产业发展形成规模,群众幸福指数逐渐提升,在省市县各级脱贫检查中,群众满意度均为100%。

达尔甲村路对比图 受访者、《眉山日报》供图

谈及驻村的辛苦与付出,宋福直言不讳:“为勤勉干事的村干部‘鼓与呼’,让镀金混日的腾位置,胡乱作为的吃苦头。基层干部们才有奔头!”

“组织上要多关注那些任劳任怨、真正奋斗在艰苦脱贫攻坚一线的优秀驻村干部,无论是在评先选优还是在组织提拔的时候,都要多想想他们。”

诚然,驻村干部长期吃住在村,将精力时间放在基层,难免会担心无法更新原单位业务知识,跟不上能力要求;或弱化了与单位的联系,疏远了与单位领导同事的关系,从而影响调整提拔、评先树优。

因此,形成基层工作与原单位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才能让原单位成为驻村干部的后盾力量。将驻村工作实绩作为调整干部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干没干过有区别,干得好与干得差有区别,有实际的奖惩与奔头,而不单靠崇高的精神动力,才能激发人的动力,使“第一书记”们能够安心扎根基层、艰苦奋斗。

对那些镀金混日的驻村干部,宋福曾提议,组织上应该杜绝“材料考核”、定期不定期开展暗访督查,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声音,让那些镀金混日、无为无能但材料做得漂亮的驻村干部原形毕露,为愿意下沉基层的干部腾位置。

不想干事是态度问题,干不好事是能力问题,乱干事就是作风问题。少数驻村干部打着脱贫一线项目、资金的“主意”,大发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欺上瞒下,祸害无穷,对于这样的“害群之马”必须严惩重罚。

后记

宋福在驻村2年期满后,为了响应“不撤退、不轮换”的号召,两度延期,目前仍是四川眉山市驻达尔甲村的“第一书记”。

在脱贫攻坚战中,没有枪林弹雨,但同样有冲锋陷阵、奉献牺牲。全面脱贫的历史成就,离不开广大扶贫干部的艰苦付出。而我们也该珍视他们的努力,既然他们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就不能让他们“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