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善待土地的时候,土地也会这样回馈你。”
——李一方
曾经,李一方有个“田园梦”。梦里,她拥有一座大大的农场,那里没有污染,动植物与人和谐共处,每天能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
35岁那年,李一方辞去国际环保机构的工作,从三里屯写字楼跑到88公里外的密云山村,办起了农场。
用了1年半的时间,梦想真的照进了现实。
在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一座新兴的生态有机体验式农场吸引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这里不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农作物自然生长;这里洗浴用水流进生态水池可用以灌溉庄稼,水池里的水生生物可净化水质;这里洗手间的废弃物,经过堆肥能变成田间肥料。树木花草高低错落,鸡鸭鹅兔等小动物自在漫步,每到黄昏,人们抬头还可见“夕阳山外山”“飞鸟相与还”的美景。
2018年,李一方和三位志趣相投的海归女硕士创办了这座农场,取名“飞鸟与鸣虫”。李一方解释:“好的农场是能和虫鸟等动物和谐共处的。”五年里,她一直探索用对自然伤害最小的方式经营农业。
李一方对“环境保护”情有独钟。国际环保机构任职期间,她曾深入印尼雨林揭露国际大公司的乱砍滥伐,还曾在凌晨3点蹲守某企业的排污口,被违法企业的保安追着跑。回忆起这些经历,李一方说,“比起揭露问题,阐释美好也可以是一种力量。”正基于此,结合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田园梦”,她有了兴办“体验式有机农场”的想法。
李一方和小伙伴们一拍即合。为了农场选址,大家跑遍了北京郊区。李一方记得,刚来金叵罗村时,这片土地还到处是瓦砾和荒草,但她却一眼相中,因为这片土地坚持不用化肥农药已有八九年的时间。菜园、池塘、果园、动物圈舍......眼前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李一方心中勾勒出一片“理想农场”的样子。
梦想照进现实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19年夏天,休闲农场修建过程中,一切似乎都不愿走上正轨。洗手间的地面又被刨开了,历经各种花式疏通,下水道依然堵着;泥土区一段时间里毫无进展,木工师傅在跟建筑师生气罢工;那年,密云下了一场大暴雨,房子漏得像水帘洞;给工头打电话打到对方一看号码立马就挂,李一方和小伙伴们只能自己上手钉绳网......
最忙的时候,李一方一天设十个闹钟,提醒自己完成一项一项的任务。最终,还是大自然治愈了她的焦虑,上班路上的远山、绚烂的紫色扁豆花,以及田园间不经意的美好,让一切的发生都有了理由。“我不能放弃,我对这个村子还有承诺。”李一方对自己说。
凭着一股韧劲儿,农场一点点“落地生根”。2019年小暑节气,农场共建人和志愿者第一次把秧苗插进水田。之后,农场用了半年就达到收支平衡,还成为北京首家以“食农教育”为核心的有机农场。
如今,人们经常可以看见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在农场里插篱笆、建羊圈、播种采收......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城里来的孩子可以在田间地头体验慢生活。每个月份,李一方和她的团队会根据节气变化更换体验主题和内容。李一方介绍,农场里90%的作物种植、采收、设施设计、修建都由来到农场的大小客人完成。“孩子们的童年应该和大自然在一起,而不是只和电子产品相伴。”李一方说。
自然生态农业也总给李一方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一次,农场青绿的麦子地遇了蚜虫。专家告诉她,七星瓢虫的幼虫能吃蚜虫。正当她正准备购买时,走在田间却惊喜地发现,瓢虫们已经自己入驻到农场里,且数量与日俱增,逐步形成一支灭蚜大军。“当你善待土地的时候,土地也会这样回馈你。”李一方说。一两周后,蚜虫消失殆尽,瓢虫们也羽化成熟,飞去了别处。
金叵罗村已成为李一方的第二故乡。刚来那几年,村支书拿出自家房子给团队住,北京市农业部门及区、镇政府也多次向他们介绍利好政策、鼓励他们参与农业比赛。反过来,农场也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李一方团队与农民合作社共同投入、利益共享,村民也多增加了一份收入。从去年开始,农场还将每年的面包礼盒销售收入抽取10%用于帮助村中大病、失孤而致贫的妇女。
至此,李一方的“田园梦”已不只是她一个人的“田园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胡子傲
流程编辑: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