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炳秀:21岁担任村支书,35岁升任湖南省委书记,1977年主动辞职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中国还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农村建设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能者居上”的原则,就给有能力的人创造了发挥才能的机会。
比如,1959年,年仅21岁的小姑娘黄炳秀就当上了她们村里的村支书。黄炳秀的政治生涯,在21世纪的今天绝对无法被复刻。毕竟,从村支书到湖南省委书记,她只用了14年左右的时间。这样的晋升速度,犹如坐上了火箭。
只是,1977年,黄炳秀却主动辞去了这个职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担任村支书
黄炳秀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她出生不久后,中国就爆发了全面抗战。
动荡的岁月里,年幼的黄炳秀早早地就有了逃难、求生的经历,这段经历在她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她格外渴望和平,格外渴望安定。
因此,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新中国,努力为人民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内外环境的时候,黄炳秀对党、对国就有了深深的敬爱之情。
14岁那年,黄炳秀的父母终于积攒了黄炳秀的学费,将她送进了学堂。黄炳秀也因此得以读书识字,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黄炳秀清楚,家里的收入无法支撑她继续求学,她也无意给这个贫困的家庭造成太大的负担。
她和父母有了三年的约定,在这之后的三年里,她全心投入到学业里,努力汲取更多的知识,三年后,她离开学校,回到村里当起了出纳。
虽然只读了三年的书,但在不重视教育的农村,黄炳秀还是少有的知识分子。她在岗位上尽责尽职,很快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黄炳秀顺利得到了入党的机会,并在1959年,也就是21岁那年,被推举成为村里的支书。
升任湖南省委书记
-
成为村里的支书后,黄炳秀给自己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带领村民脱贫。而她也的确成功了。
黄炳秀踏实可靠,又敢于开拓创新。见当地为山所困,土地贫瘠,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她就带领村民开山凿坡,蓄水翻地、修造梯田,又请来农业专家研究土壤,成立科研队精心实验,终于摸索出了最适合的作物,并确定了作物的熟制。
就这样,在当地粮食亩产量增长到以前的五倍的时候,黄炳秀也在省内引起了轰动。
由于这种经验推广到全省都能取得明显成果,黄炳秀也收获了超出预料的更多的荣誉。当特殊时代来临后,贫农的身份加上劳动模范的荣誉,就让她“镀上了一层金身”,她几经升迁,终于在1973年,以35岁的年纪升任湖南省委书记。
主动辞职
不可否认,在贫穷落后的基层农村,黄炳秀能够打开局面,作出实绩,为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基层工作出色,却不代表她能胜任省委书记这个职务。黄炳秀只读过3年的书,论起知识储备,她不能满足省委书记这个职务的需要。而在眼光、谋略和能力方面,此前一直没有离开农村、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又被“揠苗助长”的她也得不到慢慢成长和积累的机会,自然也没法匹配省委书记这个职务的要求。
黄炳秀对此有深刻的认知,被“赶鸭子上架”的她一直在寻找退回基层的机会,终于,1977年,她等来了这个机会。
当时,知识分子逐渐得到起复,即便她卸任省委书记的职务,国家也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择定真正合适的继任者,于是,这一年,黄炳秀主动辞职,如愿退回了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