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印刷厂工人的辞职报告“工人辞职报告最简单的写法

时间:2023-03-11 07:38:0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进入七月,因面临改造,沉寂多年的自贡新华印刷厂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员工及家属纷纷前来作别,随着一栋栋红砖房在眼前倒下,记忆顿时变得活跃起来,人们拍照留存,纷纷转发朋友圈或在本地论坛发表各自的感慨。

九月,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竖起的围墙,怀旧声渐弱,人们开始期待它改造完成之后的模样。

拆除厂房引发集体回忆

网络上关于“自贡新华印刷厂”纪念性质文章,早在动工之前就已经出现。

有人感慨:“自年少进厂历时三十多年,曾经抛洒青春和汗水的梦想之地的命运难免让人魂牵梦萦。不曾看见它的诞生,却不幸见证了它的消亡……”

有人留言:“曾经一千多人的大厂,机器每日轰隆隆,大家辛勤劳作加班加点,上上下下一片繁忙景象,现在空无一人……一切在外人看来毫不起眼的东西都让我们感到亲切,让人触景生情、辛酸不已。”

本地论坛引发了集体回忆,有据可查的是一篇《2点过还在,3点过就这样了……》帖文。讨论话题从正在拆除的厂房,到承载无数人记忆的檀木林街道,然后延伸到儿时记忆:“路过无数次,也没仔细看看,现在拆了,还是有点怀恋,没有照片以后也想不起是啥子样子”、“儿时的记忆,最深的的是万岁楼楼顶藏猫儿”、“住了20多年……檀木林体育场那时候还可以抓蝌蚪”……

有人在网上列出檀木林街大事记:1956年,檀木林运动场建成;1965年,东锅厂迁到檀木林上段珍珠寺;1968年,全长1.2公里檀木林街道整治工作完成,自贡市碳研所、檀木林小学、自贡市人民广播电台、自贡市公安局、自贡市邮电局等单位陆续入驻,其中就包括于1950年1月18日正式合并成立的自贡新华印刷厂。

据悉,自贡新华印刷厂为自贡市解放后第一批成立的三家国营企业之一。建厂初期生产规模小,设备陈旧,属纯作坊式的手工生产,经三十多年艰苦创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贡新华印刷厂走向了辉煌:职工上千人,设立了16个科室、7个车间,建立了基础管理制度218个,共4371条,制定了各级组织和个人的岗位责任制293个,共3012条;以书刊印刷为主,积极发展彩印和包装装潢商标,走综合发展,多种经营道路。

老茶馆里说当年岁月

茶馆没有悬挂任何招牌,后门出去就是五星街菜市场,喝完茶买几样小菜、称半斤卤菜溜达溜达就提回了家。茶馆对面,隔了一条体育场路就是自贡新华印刷厂(以下简称印刷厂)。

茶馆的历史几乎和印刷厂的历史一样长,头顶上是晃晃悠悠转动着的吊扇,地面凹凸不平,靠近墙角的地方摆放着如今已十分罕见的搪瓷痰盂。来这里喝茶的人多多少少都上了点年纪的,围成一桌的不仅仅相识,大多还来自同一单位,其中以印刷厂和东锅厂居多,否则一桌人就聊不起来,嘴巴说干了就低头吸一口怀中茶——在老板娘嘴里,茶叶有“好点的”和“撇点的” 之分,价格分别为三元和两元。

进入七月,印刷厂员工来得格外齐,少则七八人多则十几二十人,占据了茶馆靠近马路一方几张方桌,从这里望去对面就是拆除中的印刷厂。当然,谈论话题自然绕不开眼前的景象——他们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不用约,来得到的自然会来。”7月中旬一天,上午9点钟林平走进茶馆、点点头,在对方让出来的长凳上坐下。2011年,印刷厂改制大批工人离职,凭借“自贡最早一批开四色胶印机”的名声和手艺,林平进了另一家印刷厂干老本行,前些年因高薪引诱曾动过去外地工作念头,但终究舍不得手中这杯茶和身边这群人。

林平家住龙井、上班地点在沿滩工业园区,到茶馆并不顺路。但他上完晚班,回家简单洗漱(时间够就小睡一会儿)就直奔茶馆:“在这里任何时候都能碰见熟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拿下“盐都杯”八连冠的足球,当时唯一能与之争锋的只有东锅厂和强力地砖厂——坐在林平右手边、1978年16岁进厂的郭泽光代表印刷厂另一种荣耀,除了钳工、身高体壮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印刷厂足球队队员。

“要是我打进去的那个球算数的话……”让郭泽光至今仍津津乐道的一场球,是印刷厂足球队代表自贡在攀枝花拿到全省职工联赛冠军之后,代表四川到江西南昌打打全国比赛,郭泽光称自己的进球因队友“XXX越位,被裁判吹掉”,之后双方互交白卷,点球大战中印刷厂队遗憾败北:“结果只得了个第五名,如果(进球)算数就打进决赛,至少能拿个全国第二!”

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闲聊的还有同样16岁进厂的缪勇,1981年进厂2015年离职,干了整整35年,见证了印刷厂从辉煌到没落全过程。“当时印刷厂在川南地区数一数二。”缪勇表示当时有干不完的活,最长纪录是连续工作4个通宵,同时也出了大量精品,其负责印刷(封面)的《国际版权手册》就获得过国优。“前前后后印了七八回,印出来有划痕,就把板子磨平抹上肥皂、调好色重新印。”

缪勇称当时待遇好,“八几年(一个月)就能领三百多块钱,工资一百多,奖金占一半多。”福利好,毛料西服都发了一两套,厂里有幼儿园能洗热水澡,周末还有舞会,加班有宵夜,天热还发冰棍——不但有普通放白糖的冰棍,还有市面上见不到的放红糖的冰棍。

在缪勇的印象里,随着电脑普及表格、票据需求越来越少,2005年自己从原来的车间分流,是印刷厂走向没落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之后他在其它多个岗位上又干了十年,成为最后一批离厂员工。

优秀设计带来大量订单

印刷厂装潢设计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陈德荣,75岁高龄仍保持着充沛精力和极高的创作热情,至今仍在“接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闲不下来“得找点事做”。

在业界,陈德荣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设计作品超过了五千件,涉及医药、五金、糖果、烟、酒、茶、饮料等包装装潢,以及徽记、商标、吉祥物、图书封面、邮票等等,其中超过五十件作品获得了全国以及省、市级奖项。先后两次被中共自贡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德荣成为印刷厂转画室一名工人,经历了印刷厂靠“印毛选起家”,“两条腿走路”印教科书迅速壮大,到后来印地方杂件包括表格、茶叶盒、糖果五金医药包装等,走出去主动上门和客户联系。

“要对方满意,才接得到生意。”8月上旬,陈德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满意”这项工作只有冲在最前面的设计人员才能完成。

回顾设计生涯,陈德荣满意的作品,当首推从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个设计作品中胜出的“娇子”香烟。“专家说我画的大熊猫胜过了照片。当时没用照片的原因是怕被人剽窃,手绘的就只有我这一张!”陈德荣首次对外揭秘创作过程:“灯草点燃在玻璃下面熏,再拿棉花签蘸上面的油烟一点点描,一共需八道工序,不但画出了熊猫毛绒绒的效果,还富有光泽。”此外陈德荣还设计了五牛、古车、恐龙、攀西、九寨沟、彩云归等众多品牌香烟的外观,争取到了大量订单,为印刷厂带来了巨大效益。

其中,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陈德荣的设计让一家企业起死回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内江一家企业生产了一款名叫”高寺酒”的白酒,由于商标没有名气、包装没有特点,导致产品滞销、企业难以为继。陈德荣首先将产品重新定位,主攻市场为于广大农村,据此用红色、金色为主色调设计出充满喜庆色彩的外包装,只此一招,就让重新包装的高寺酒在当年全国订货会上供不应求,并在当地农村形成了一种风俗:走亲戚的礼品清单包括两瓶高寺酒,两斤干面,一斤糖——企业负责人因此感谢不尽,还特意写来了一封感谢信。

怀旧过后更有期待

7月9日印刷厂大门轰然倒下,不少员工和家属到场见证,人群中包括(因车祸腿骨骨折)拄着双拐的缪勇。“确实有一种情结在里面。”事后缪勇告诉记者,印刷厂对他来说不只是一份工作、一个单位那么简单,更像是一个家。

据悉印刷厂最后一批员工相当部分是“印二代”,包括父母在内,缪勇一家先后有五人在印刷厂上班。“心情很复杂,不是一句简简单单‘惋惜’就能概括得了的。”据悉印刷厂员工一直保留了以车间为单位,每年至少聚一次的传统,缪勇说相比前几年参加聚会的人变少了。

刘女士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印二代”,当年母亲在车间干活,就把她丢在装边角余料的废纸筐里,免得到她处乱爬;长大后顶替母亲工作在车间负责“上字”、“捡字”,当时放铅字的架子比她人还要高,要垫着脚尖才能够到最上面一层。只是刘女士离开较早,后来很少参加车间组织活动,大门轰然倒下时也没有到场见证——再次乘车从檀木林经过,看见熟悉的景象彻底从眼前消失,颇有感触。

9月,已拆除的厂房四周已竖起了高高的围墙。同时,许多人心中或许又多了一个新的期待。

(记者 张才 自贡日报记者 李小华 摄影 叶卫东)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