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一位在体制内“摸爬滚打”数年的朋友跟我说,他想辞职了。
这个在武汉上学的北方汉子心中一直萦绕着“汉声汉情”,而这份情怀更加深了他辞职回汉的“冲动”。
他笑称自己幼稚,我却夸他的念念不忘是这世间少有的可爱。
不知道是可爱这个词冲击太大,还是他太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本能地觉得这话是“职业病式的官腔”。
其实我是真心的,这世上有情有义的人本就不多,心中怀有执念的人当然可爱!
随着世界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马不停蹄地长大、读书、毕业、工作,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人情淡薄,早就让我们失去赞美的能力。
有的人吝于表达,有的人羞于赞美,把亲密的感情变得越来越麻木。
一、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见我?
之前在外企工作的一段时间,虽然压力大事情多,但是每天总能有人让你多巴胺呐喊。
Rehan是一位来自印度的财务,二十多的小伙子,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
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他非常热情的用充满口音的英文跟我打招呼,关心我食宿情况等。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作为“老人”对新人的关照,没想到之后的每一天,都能收到他的“每日问候”,有时候是夸口红真好看,有时候是衣服很漂亮……
我也发现,不仅仅是对我,他对大家都是如此,无论男女,每天变着花样地夸你,刚开始你还会不好意思,后来学会接茬了就开始互夸。
不同于商业互吹,他偶尔还会说,“今天这个项链很棒,不过昨天那条更搭!”他也会在周一早上说miss you so much ,只因为有两天没见了。
他的夸赞是礼貌的,不是品头论足式的挑剔、也不会让你觉得不舒服,虽然只是简单的寒暄,却总能让听者甜上心头。
逐渐我也这样对待我身边的人,有时候是跟早餐店的阿姨打招呼,或者是问候一下水果摊的大叔。这样的好处是,不仅每天的心情好,每天的水果也是最新鲜的。
二、你不点赞我怎么知道你在关注我?
层出不穷的网络平台让创作者们浮出水面,在享受创作的快感的同时,也期待着来自同好的回应。那些在三次元里听不到的声音、分享不了的快乐,希望可以在二次元的世界找到同频的人。可你连一个点赞都不愿意给我,我怎么知道你在关注我?
曾经,我给一位喜欢了很多年的作者发了私信,大概内容是,我和别人讨论她的作品的时候,对方根本不懂作品的内涵,更加不能理解作品对我的意义,这让我生气且难过。
其实我本不奢望她能回复我,没想到她不仅回复我了,而且还安慰我说:一个作品本来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能得其一二知己,可谓至幸。你看,这不是也有人能懂吗?
高质量的评论能带给创作者的成就感,甚至比创作本身巨大很多。即使作品的热度比不上一些热门IP,但每个作品都值得让看见的人留下痕迹。
那些认真探讨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的评论,以及因为某段文字产生的触动——都能让作者感动,不仅仅是觉得自己想要传递的东西被接收和认可,而且是与读者之间产生了共鸣。
作品给了创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桥梁,而回应就是将这种思绪的较量展现在了面前。这可能是创作最纯粹的快乐吧!
原来世界上真的有我的另一个,她跟我有一样的情绪,一样的喜好,或许我们能成为三次元朋友,也或许我们只能在二次元里对话,都好!
不仅仅是对创作者,其实评论者本身,也会为自己感到快乐,这样我想到了“云村评论治愈计划”。
三、回馈他人甚至比收获馈赠更让人快乐
当网易云音乐的乐评区成了深夜哲学家们的“伤痛文学素材库”,于是虚假装抑郁的矫情文字越来越多,云村也被全网吐槽——“网抑云阴乐”。
起初,“网抑云”是讽刺的那些明明没有抑郁症偏要装抑郁博热度的人。后来慢慢衍生出各种超出作品本身的亚文化,变成一个流行梗。
评论区看似充斥着大量负面情绪,但仍然不断有人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大家聚集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情绪,爆发一场场解构与重构的碰撞。
而平台本身,也针对“网抑云”现象,推出了“云村评论治愈计划”:抚慰失意;治理编造;乐评征集。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文字不能传达的,就用一个陌生的拥抱让他人感受到温暖吧,这也是网易云官方平台针对“网抑云”现象的一个“特别”回应。
分享评论的人,在传达的过程中自我抚慰,那些没有人可以分享的故事、深夜的小矫情,都随着一条条评论释放出来。
或许有的人是真抑郁,还有人只是“间歇性抑郁”,不可否认的是,评论这件事本身,更让人感到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纠结于如何既清晰表达自我感受,又照顾他人赞美他人;如何把话说的既专业又真诚;既幽默风趣又礼貌得体。
我们享受被他人注视,眷恋他人的赞美,不管是肤浅的容貌还是深邃的头脑,不可否认,我们在意他人的眼光。
这没有任何错,“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我”塑造而成的,所以,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也不要害怕自己的赞美是否足够优美,请你肆无忌惮地赞美我,请你的喜欢,再放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