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兴农家庭农场内,46岁的负责人黎可学拿着鱼罩走进稻田。
浮萍影动,水花四溅,很快,鱼罩里有了一条一斤多重的鲤鱼,捏在手里,活蹦乱撞。两个小时后,一盆清烧鲤鱼被端上了桌,黎可学又催促起大伙下筷:这种生态鱼肉质紧密,清烧回甜……
因为稻花鱼,黎可学成为眉山市农业农村局表扬的“眉州田园明星”。在今年7月四川省农业厅公布的2020年度四川省“优秀职业农民”名单上,黎可学位列其中,是四川眉山仅有的两人之一。
实际上,在回归农民前,黎可学是一名年薪过十万的厨师长,苦于一些食材缺乏本味和对家乡的眷念,他回归田园流转了上百亩土地重当农民。然而,隔行如隔山,一开始只有热情,什么都不懂,他年亏20多万后,一度想放弃。
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稻花鱼游进了他的稻田,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靠着一条条稻花鱼,传统稻田和小山村被注入了活力:稻田里,鱼、蛙、鸭、甲鱼共存,越来越多城里人来体验农事。村里年轻人也开始回归,村民们互帮互助,黎可学的家庭农场也开始红火起来。
村庄里,稻田和心田里,温情又清新。连河山和空气,也生动起来。
↑黎可学
〖因食材转念〗
高薪厨师长辞职回家当农民
——“我想种出小时候食材的味道,让外地人尝尝家乡的味道。”
“可能整个眉山,在种田界,我算最会做菜的;在厨师里,我算最会种田的了。”8月3日下午,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拿着一个鱼罩出现在大家面前,黎可学“嘿嘿嘿”地半开起了玩笑。
聊上几句,黎可学下了稻田。他的稻田里,和别人的有些不一样,稻田里有一道80厘米宽、40厘米深的边沟和穿心沟纵横交叉。“这两种沟,是鱼儿在稻田里活动的‘路径’。”黎可学说,水稻栽植好进入分蘖后期后,就会在稻田里投放鲤鱼苗。
“稻花鱼体形修长,色泽金黄,鱼唇褐青,这是因为它长期吃漂在水面和沉入泥上的稻花所致。”很快,一条稻花鱼被鱼罩罩住,出罩时,鲤鱼鲜活,溅得黎可学一身泥泞。
要在以前当厨师那会,从早到晚,黎可学一身都是干干净净的。
↑拿着鱼罩捕鱼的黎可学
黎可学的家就在雄义村,高中毕业后,他先后到北京、上海、深圳务工,后来拜师进军餐饮行业。在2006年时,炒得一手好菜的他当上了深圳一家酒楼的厨师长,年薪超过十万。
家人都觉得不错,但黎可学不满意。当厨师期间,酒楼采购回来的食材大多系大棚种植,本味并不浓郁。
“我做了条鱼,被客人认为肉质松软,好像还有股煤油味。”回忆当年,黎可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那是饲料养出来的鱼,和我的厨艺关系不大啊。”
不光是客人,黎可学自己也嫌弃这些来自大棚的菜、饲料喂出的鱼,“食材的本味很淡,不像小时候,哪怕是一碗饭,也是米香四溢。”
2012年,黎可学春节回家看到家乡有几十亩粮田荒芜,遂决定回家乡当农民,“我想种出小时候食材的味道,让外地人尝尝家乡的味道。”
〖差点打退堂鼓〗
只有热情不懂技术 亏了20多万
——“要是亏到了50万,就考虑退出,大不了,再回去当厨师。”
↑黎可学抓泡菜准备做饭
当年,加上跟着亲戚做点生意,黎可学存款已过百万,他想转行种植,也想助力家乡。就这样,2013年,他以10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了166亩土地。
“实际上,当时的行价是800元/亩或一千斤黄谷/亩。”黎可学的亏损之路从此开始,当时大家都在发展种果树,黎可学也想过种果树,但看到种果树的人实在太多,他认为水果总有饱和的一天,只有粮食才是顿顿不可缺的实物,决定种水稻。
“第一年种水稻,怎么说呢,除了资金和热情,种植技术什么都没有。连什么时候育秧,什么时候分田都不知道。”黎可学说,除了缺乏种植经验,也没有实行机械化耕种,一到农活时,田里全是人,人工费一天就得几千元。
好不容易熬到收获时,因为不懂市场和营销,种出来的水稻没有定价权,黄谷以1元/斤销售,年终一盘点,人瘦了一圈,黑了一层,亏了大约20多万。
好在,“财政大权”在自己手里,面对妻子的追问,黎可学故作轻松地表示,没有赚钱,也没有亏损。
↑黎可学抓的鱼
农业不好搞,看来是真的。
骗过了妻子,却骗不过自己,如何才能把大米卖出高价?白天到处走访市场,但同行相轻,很少有人愿意把答案告诉黎可学,一连好几个晚上,他开始睡不着了:还干不干?
当初回来说要承包土地搞农业,家里人就不同意,说搞农业挣不到钱,如今才一年就退出,岂不让亲朋好友笑话?
不服输的黎可学重新定了个目标:要是亏到了50万,就考虑退出,大不了,再回去当厨师。
〖转机来自稻花鱼〗
聚会闲聊给了灵感 成立家庭农场
——“稻田养鱼既可以培肥稻田,解决稻田内病虫害防治的问题,提升稻米质量,还可获得绿色环保、营养丰富的鱼产品。”
改变,来自于2014年。
有次在成都,和同为厨师的师兄弟们聚会时,大家探讨起了食材的问题,并一致对生态农产品给予肯定。一位师兄说起在贵州尝过的稻花鱼,绘声绘色,让众人垂涎三尺。
儿时记忆的阀门打开,故乡的味道顺着稻花鱼浮出脑海。
回到家,第一件事,黎可学就找到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请教,从谷种到种植技术,只要不懂,他马上就问。
在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2014年,黎可学成立了丹棱县兴农家庭农场,利用承担仁美镇畜禽粪污处理的优势,将畜禽粪便储存发酵、充分腐熟后灌溉到农田里,又在田埂上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开始种植生态大米。
为了增加附加值,黎可学探索稻田养鱼、养蛙技术。
↑稻花鱼
“稻田养鱼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也是一种经济综合体,既可以培肥稻田,解决稻田内病虫害防治的问题,提升稻米质量,保证稻田的生态平衡,还可获得绿色环保、营养丰富的鱼产品。”黎可学介绍。
2016年,农场收获水稻13万斤,通过找代加工厂加工成大米7.5万斤,因为没有施过化肥、没有打过农药,大米口感好、有光泽,每斤平均售价4元左右,加上每亩200余斤的稻花鱼,产值也能有4000元左右。
一算账,虽然没有赚,但是也没有亏,黎可学重新有了希望。
〖优秀职业农民〗
稻田“经济综合体” 让故乡温情又回来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既然没有亏损,那盈利就不远了。
为了提高农场大米的知名度,2017年4月,黎可学举办了丹棱县兴农家庭农场首届农耕栽秧文化节,把城里人邀请下来参加农事体验,下田栽秧、摸鱼,玩得不亦乐乎。
通过现场参观了解,将农场绿色、生态种植理念进行展示宣传,客户纷纷现场下订单,农场开始走订单生产之路。
↑黎可学(左一)在田间抓鱼
尝到甜头后,农场采用鱼、蛙、鸭、甲鱼、稻的水稻种植模式,注册了小桥牌大雅香米,并于2018年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产品认证证书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并连续举办农耕栽秧文化节也提高了农场大米在国内的知名度。
2019年,黎可学又投资60万元建立一套大米深加工设备,生产高端生态大米,胚芽米。目前正在积极申报食品生产许可证,下一步准备进驻商超。
因为稻花鱼,黎可学成为眉山市农业农村局表扬的“眉州田园明星”,在2020年7月四川省农业厅公布的2020年度四川省“优秀职业农民”名单上,黎可学位列其中,是四川眉山仅有的两人之一。
↑稻田
稻花鱼带来的改变,不止是黎可学一家。
丹棱县仁美镇副镇长李江说,雄义村以前年轻人员大多外出务工,土地大片荒芜,如今,重新恢复了活力,人居环境不亚于城里,周边326户农户跟着黎可学发展生态种植,通过发展文旅,外地游客越来越多,“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实实在在,还有一些不容易看见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故乡,种植水果,投放稻花鱼,镇上幼儿园放学时,接送的人不再全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大多都是年轻父母。
镇上也因势导利,村上搞个活动,修个基础设施,年轻人们二话不说,甩开膀子就开干。
在李江看来,乡村振兴,除了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振奋人心。
李江说,乡村最美好的,不只是河山和空气,还有那种邻里互助、追求道德的精神。现在,这种精神还在,但面临着危机。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会拥有怎样的城市,而是我们最终拥有怎样的乡村:“守护乡愁”,更多的是坚守这种传统的道德精神。
李江的一席话,说得黎可学连连点头。他觉得,现在,儿时那充满温情的故乡又回来了,自己和大家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
刘敬宗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蒋麟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