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简简单单的9个字,背后有何深意呢?
1979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第一次提出了辞职,在面对大家的挽留时,他却意味深长地说了这句话。
次年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他还是辞去了所有职务,而1981年6月,华国锋也提出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军委主席职务。
这两位可以说是临危受命的领导人为何相继选择辞职呢?当人们得知背后的原因时,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汪东兴:毛主席的“贴身护卫”
1916年,汪东兴出生在江苏戈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就过着贫苦的生活,也正因此少年的他就有着报效国家、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的心愿。
于是在1929年,13岁的他就开始参加革命,三年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一路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他飞速地成长起来,成了共产党队伍中一名优秀的干部。
也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战斗和工作经验,他不仅有着极强的军事素质,还格外的细心谨慎,这也给他带来了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机会。
在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准备撤出延安时,他问道:“毛主席是要坐车走,还是骑马走?”
叶子龙同志听了有点好奇:“是要坐车走,是有什么问题吗?”
汪东兴摇摇头,表示如果要坐车走,那就要先去机场联系,因为那边在挖壕沟,需要留出通道。
这个细节是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这让毛主席和周总理很是欣赏,甚至将销毁文件的检查工作交给他,说明是认可了他的细心。
于是从1947年开始,汪东兴便一直忠心耿耿地跟在毛主席身边,这一跟就是快三十年。
一开始他负责的是中央机关外围警戒的任务,在优秀地完成几次任务后,毛主席更加欣赏这个年轻人了,于是便一直让汪东兴负责着中共中央机关的警卫工作,也就是“贴身护卫”。
这样的信任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依然没有发生改变,这时的汪东兴被任命了其他的职务,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负责中南海中共中央的警卫工作,负责保卫毛主席。
毛主席都忍不住感慨:“他是一直要跟我走的,别人我用起来不放心,东兴在我的身边,我习惯了。”
这样充分的信任和知遇之恩让汪东兴更加小心谨慎,早已被毛主席人格魅力折服的他,将全部心神都放在了主席身上,杜绝着任何意外的发生。
在他保卫毛主席的几十年间,不管是毛主席到哪里外出视察,他都跟在左右,一次安全工作的漏洞都没有出过,这就可以明白他的能力有多强,以及主席为什么如此信任他了。
甚至连毛主席的家人都打趣过:“我们也许不知道主席在哪,但一问东兴同志准清楚。”
而这些信任也让汪东兴在党内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初心,遵从着毛主席的一切指示,细心保卫着主席的安全。
但岁月无情,1976年9月9日,伟大的毛主席去世了,汪东兴心中最尊敬的伟人离开了,一向坚强的他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多年之后,汪东兴的女儿回忆晚年的父亲,依然对毛主席思念不已,主席的生日和忌辰都是家里的大日子,后来身体不好了,到了主席的忌辰,他还是要去纪念堂献花,一次不落。
但此时的他却告诉自己,要更快地振作起来,因为毛主席将国家和人民交给了他们这些留下的人,要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才有脸去见他老人家。
1977年,汪东兴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这一重要职位,他和华国锋同志随即开启了一系列行动,为国家走向繁荣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在他们的努力下,国内气象焕然一新,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但就在这个时候,汪东兴却提出了辞职,这是怎么回事呢?更奇怪的是,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也在之后辞职了......
华国锋:毛主席的“接班人”
其实提起华国锋同志,他当时真是许多人心中横空出世的“黑马”,曾经在基层工作,一直默默无闻的他竟然有着如此出众的能力,实在是出人意料的。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去世了,这样一位优秀的领导人离开,也给中共中央带来了一个头疼的问题,谁能来做代总理呢?
这时也已经病重,只能卧床休养的毛主席忍着悲痛,给出了提议:让国锋同志当代总理。
也正是这个安排,让华国锋走到了更多人的眼中,这让他十分紧张,要知道他来到中央工作的时间还不久,自觉是难以承担这个重任的。
一些干部也有这个怀疑,毕竟平时的华国锋同志做事虽然很稳重,但每次的会议上都寡言少语,很是低调,大家担心他擅长的还是农业和经济建设,不能做好这个工作。
但毛主席却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他给华国锋的评价也很高:“他讲老实话,是老实人,是能关心群众,团结同志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也来源于华国锋做出的成绩,在来到中共中央工作之前,他在湖南工作了20余年,为改变湖南面貌,造福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样的扎实功绩让许多民众都对他很是爱戴,也让毛主席注意到了他,这样一个懂理论,爱人民,做实事的人才,怎么会不让人喜欢呢?
而华国锋也用事实证明了,主席确实没有看错人,他开始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在随后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更是进行了正确的领导,这才让动荡的人心稳定了下来。
因此他也得到了中共中央许多人的认可,毛主席也决定让他来当“接班人”,华国锋对此很是不安,担心自己会让大家失望。
已经病重到不能说话的主席费力地拿起笔,写下了对他的嘱托和信任:慢慢来,不要着急,照过去方针办,你办事,我放心。
看着这上面模糊的字迹,华国锋眼眶湿了,他坚定地点点头,下定决心要站好这一班岗!
在毛主席去世后,华国锋同志担任了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等职务。
在接过了如此重任之后,华国锋一开始确实很有压力,但汪东兴却全力地支持了他,因为这是毛主席的指示。
于是两人很快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配合着进行各项工作,全国的局势被稳定了下来,国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他们的推动下,不仅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很快,教育科学文化等工作也恢复了正常,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地越来越好。
但就在国家越来越繁荣的时候,两人相继决定“功成身退”了。
汪东兴
接连辞职的原因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汪东兴第一次表露出了辞职的意思,这让曾经共事的干部都十分惊讶,但次年他依然主动辞去了职务,过上了退休生活。
其实这也是汪东兴觉得,自己一些想法已经比不上年轻人了,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未来还是在新一代人的手中。
他想起了毛主席当年评价自己的话:“长处是心细,缺点是理论水平差,不喜欢动脑子,但也不能小看了厚重少文,汉朝的周勃也是立了大功的。”
于是他想来想去也乐了,既然自己已经“立了大功”,那也是时候把这个重任交到更有能力的人手中,这样中国才能走得更快更好。
而华国锋同志也与他有着相似的想法,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毫不犹豫冲在前面,但如果不需要了,那就要学会退居二线。
1981年2月4日,华国锋最后一次出席了国宴,他刚坐上桌,就看见面前放着自己最喜欢的菜:一盘煎鸡蛋,里面只有蛋白,没有蛋黄,焦脆脆的。
他一下子乐了,知道这是国宴的厨师特意给自己做的“告别宴”,他仔细地把鸡蛋吃完,在宴会结束后和厨师、招待员都一一握手告别感谢:“谢谢同志们的这份情,我领了!”
这也正是大家给华国锋曾经贡献的回应,即使他辞职了,但那些功绩也并不会被人忘记。
不得不说,这样急流勇退的魄力非一般人能有的,汪东兴、华国锋两位同志都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在危难之际扛起重任,也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转身离开,实在是让人赞叹!
革命前辈的大局观
但离开了曾经的职位,不代表他们就忘记了共产党员的职责,辞职的两人不仅依然保持着友谊,时常互相探望,还都找到了奉献自己的新方式。
退出岗位的汪东兴开始了平淡的小日子,读书练字,最上心的大事就是编史修志,每当有工作人员上门了解历史相关知识,咨询问题的时候,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就打起了精神。
历史是不能出错的,作为见证人之一,他慎重地看着每一页书稿,让这些记录更加真实准确。
这个任务也会给生活带来一些趣味,当看到一些离谱的添油加醋的时候,他哭笑不得:“汪东兴是不抽烟,也不喝酒的,这个我最清楚。”
但好笑之余,他也会严肃地指出这些问题,但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敬畏,否则后人将产生对许多人的误解。
但也有一些编撰的要求他会严厉拒绝,因为曾经位居高位,一些西方的出版机构便想出高价让他写自己的回忆录,将那些秘事公开。
但汪东兴立马就拒绝了,自己就算真的要写回忆录,也是要交给中国的出版社去出版,否则就是丢了共产党员的原则。
他依然第一时间想到了毛主席,气呼呼地说:“我这么做了,没有脸去见毛主席了。”
这样的大局观和对细节的注意,实在是让人热泪盈眶,也给当代年轻人树立了一个高大的榜样。
而华国锋同志则捡起了“老本行”,他当年就十分擅长的农业又捡了起来,在北京郊区四处找葡萄园,学起了种植葡萄,和人切磋果树种植的经验。
每当有人来到他家中的时候,都会先注意到院子里两个巨大的葡萄架,但有糖尿病的华国锋却很少能尝一尝,这些种出来的葡萄大部分都被送给了部队里的战士们。
享受着田园之乐的华国锋基本淡出了公众的视野,虽然也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也作为特邀代表参加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但他日常更多的还是“刮风天出去捆葡萄”。
这也正中了毛主席当年对他的评价,这个“老实人”在辞职之后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没有什么其他的私心。
为了防止自己的子女走“特权”,他一直鞭策着他们,不仅要求儿女生活节俭,也不许高人一等,因此家里的孩子没有出国的,也没有靠关系发迹的,一家的“老实人”。
而晚年深居简出的他和汪东兴也有着一个相似的习惯,每年必有两个日子要去毛主席纪念堂,那就是主席的诞辰和忌日,这个传统几十年不变,一直到他去世。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同志因病去世,享年87岁,2015年8月21日,汪东兴同志因病去世,享年100岁。
他们的去世,象征着一代人的谢幕,曾经三中全会时期政治局委员的领导人,已经全部离开了。
但他们留下的功绩和故事却刻在了历史上,后人也会不断地去回顾他们的一生,从中学习。
结语
2022年的8月,中国迎来了许多新的历史时刻,在面对眼下的新变动时,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依然用心保卫着国家和人民。
这也证明了,人的生命确实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的意志和信念代代相传,那中国全体人民就能上下一心,我们的祖国也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后人也会看到更美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