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写完辞职报告继续工作〕写完辞职报告还能告公司吗?

时间:2023-02-18 08:22:5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2019 年 7 月 1 日,我从京东离职。到今天,正好过去快半年了。

一直有读者和朋友问我现在究竟在干嘛,是不是创业去了,还会不会去其他公司,我都回答说我在做点自己的事。

那这 100 天里我到底干了什么?我对过去的决定和选择究竟是如何思考的?我对接下来的自己是如何定义的?

趁着这个时间点,觉得有些话是时候跟大家分享一下了。算是对自己的一次总结和记录,同时也应了每篇文章最后那句“一起见证彼此成长”的初衷。

内容很多,文章比较长,可能需要花费你一些时间来阅读。

不过我相信你读完后,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

一、裸辞以后

都说裸辞需要勇气,那我算是胆子比较大的。

不过说实话,当初也并不是一心想裸辞。离职前也看过其他的工作机会,有的是朋友介绍,有的是猎头推荐。

有两个都已经谈完最后 VP 的环节了,但最终我还是拒绝了。总觉得还差点什么,或者说,更多的是不甘心。

如果把整个职业生涯拉长了看,要说有一次靠自己全力以赴去尝试的机会,那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合适了。

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包袱,有一定的基础,有市场空间和机会,能预期的损失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在我的认知里,不会有什么完全准备好,也不会有什么完美的天时地利人和,只要开始折腾,就有机会。

过去积累的能力、经验、知识、影响力,这都是基础。那么我需要的是一个杠杆来放大这些基础,让这些都转变成产品。

产品经理是个不大的群体,但却是一个乐于学习的人群,痛点也很明显。面对这个人群交付的服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面对的市场和机会。

对我来说,能预期的损失无非是时间、机会成本、短期收入。目前来看,这些都在可控范围内。

所以,我的决定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于是,我放弃了找工作的念头,转而准备做点属于自己的事,并选择了裸辞。

我对自己还算是比较了解的,我的性格不适合当老板,也成不了商人,所以我不会大包大揽自立门户去创业。

说起做自己的事,其实也不是创业,而是做一个“手艺人”。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价值,从而获得一定的收入。

手艺人可以理解成“一人有限公司”,自己就是产品,自己就是服务,自己就是品牌。

在这个逻辑中,进化迭代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通过实践和理论一起完成自我迭代。

以“价值个体”的方式对外提供价值,就是我对自己的定位。

不过,我不建议大家在没有任何退路和准备的情况下就裸辞去做自己的事。

说白了,风险太大。

如今经济下行,形势依然没有恢复到以前的市场行情,或者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维持如此。

除非你实在忍无可忍,否则不建议裸辞。

离职后,最大的担心其实不是没了固定收入,而是经历事情的环境和内容发生变化导致的成长焦虑。

在公司上班,至少有一个实战的环境,每天有很多事很多人与你发生交集,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信息,同时也会触发相应的思考。

随着事情密度和质量的提升,个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成长。

如果离职,这种环境失去了,那就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环境来保持自己的成长,而不至于进入一种停滞迷茫的状态。

好在,在过去 100 天的时间里,我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而且找到了一种新的环境和方式能保证自己的持续成长。


二、做有意义的事

离职不等于失业,不上班也不等于不工作。

离职后的这段日子,收获还是挺大的,不仅去了很多地方,还做了很多事,也见了许多朋友。

办完离职手续的第二天,我就自驾去了一趟张北草原天路。赶上了草原最美的季节,在号称中国版 66 号公路上享受美好。

那是一次久违的放松,车窗边的风在耳边吹过,远处是很低的天空和白云,深吸一口气就能闻到草原的清香。那一刻,你会感觉生活其实不只有工作。

离职后的几乎每个月我都在往外走。7 月去了欧洲 5 个国家,8 月去了长三角的上海和苏州,9 月去了珠三角的深圳和广州,也顺便去了一趟桂林。

以前觉得工作太忙没时间,觉得出去花钱不值得。其实,当你真正走出去,真正去体验,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很狭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的地方多了,会越来越感觉自己世界的渺小。有时候我们就是把自己封闭得太紧,走不出自己的围城。

不仅身体在路上,脑子也一直没闲着。

过去三个月,是我有史以来写作频率最高的时期。总共写了 62 篇原创文章,差不多 15 万字,总阅读量近 50 万次。

在旅行的路上、在飞机上、在酒店里,都留下了我写作的身影。走到哪、写到哪,既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承诺。

记得在欧洲那些天,我都是晚上回去或者早上起来拿出电脑写文章,因为白天还有行程,好几次都是写完后匆匆收拾行李就出发了。背包里始终背着自己的电脑,有一次,干脆直接在大巴车上写了起来。

这段时间,我也系统性的把自己过去做产品的一些思维框架和方法梳理了出来,并在我的知识星球里毫无保留地做了分享。

并且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城市与超过 100 位产品经理进行了线下分享和沟通,结识了很多未曾谋面的“熟人”。

另外,还完成了对于产品经理学技术新书的内容框架和目录设计,相较于上一本,这次不是升级,而是重构。

虽然没有在公司上班了,但我也没有放下产品工作。参与了一个新的项目在构建和设计一款新产品。

不一样的是,这个项目是以开放型组织的形式开展的,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大家为了共同的愿景参与进来,通过远程协作和线下互补的方式共同去构建一款产品。

同时,在这段时间我也看了很多之前一直没有时间看的书,细数下来,在平时依然很忙的节奏下,精读完了 5 本书。

这种密集的知识输入,真的很爽!

未来,我还会围绕产品经理这个群体,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将我自己的经历、研究、总结,以产品的形式进行交付,然后获得合理的回报。

我之前跟朋友讨论过这些内容,也征求了很多前辈的建议。当得知我准备把这些分享出去的时候,也有朋友说,这些都是你自己的模式,没必要对外说吧。

我说还谈不上“模式”这么高大上的词,只是在做一些自己的事罢了,所以也没啥不能说的。

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和正在做的事,如果能给到一些人启发,那我觉得意义和价值更大。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在做有意义的事。


三、自律带来自由

要说离职后最大的感受,当然就是变得自由了。不过并不是时间多了,而是限制少了。

以前上班的时候,公司付工资购买了我们的时间和能力,所以需要根据公司的计划按部就班去做很多事情。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规则,比如你必须按点上下班,在一周内规定的时间做对应的事情,开会、写邮件、汇报等。

我有一个在支付宝工作多年的朋友,同样也做着自己的事情,包括公众号和知识星球。但公司限制比较多,以至于他做的很多事都得跟公司报备,无形中对他产生了很大的限制。

说句直白点的,上班才是真的耽误他进步和赚钱了。

离职后,虽然自由了,但我没有感觉时间变多了,反而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有满满的待办事项。

以前上班的时候觉得 996 是一种很累的工作形式,但不上班后,发现我变成了 997,严格说,变成了 897。

上班的时候,会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不上班后,这个概念消除了,所以只要有空就是工作。

早上 8 点前我就坐到了书桌前,大概看书一个小时后吃早饭,早饭后休息一会就进入了上午的工作。

碰上天气好,早上六七点或者下午五六点会出去跑个步。我比较喜欢室外跑,不太喜欢跑步机。

上午一般会写写东西或者做一些项目,尽量把需要动脑的工作放在上午完成。

中午吃完饭偶尔会午睡一下,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没有午睡,因为时间真的不够用。

下午同样会看一个小时书,然后接着延续上午的工作,只不过下午会多一些在我看来是事务性的工作。比如画画设计稿、写写文档或者写一篇比较随性的文章。

需要的时候,我也会出去见见朋友,一方面是通过与他们的互动获取新的信息,另一方面也看看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是否有新的机会。

聊人,在我看来是一种快速获取信息和得到启发的最好方式。

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那就多和别人聊,从别人那能得到很多非常有效的信息,基于此再进行筛选,对筛选后的有价值信息再做深入研究。

研究一个行业或者一款产品,需要收集很多的资料。行业报告、公司财报、媒体信息以及实际的体验等,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

晚上吃完饭休息一段时间后会习惯性的看看当天的新闻,或者研究一下最新的行业报告。最近也在准备开始学一些新的开发技术。总觉得,有一门技术在手,心里总踏实一些。

有时候,一不小心就弄到晚上十点或十一点。还有一次,为了准备去上海线下分享的 PPT,弄到凌晨一点,而第二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赶飞机。

通过这些方式,我保证了自己的输入、思考、输出、沟通的工作闭环,理论和实践都并行。

看似自由了,实际上是更忙了。有一次跟一个研究和践行自由职业的朋友见面交流,他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说像我们这种人,通常都是只工作、不上班。

他研究了日本对于自由职业者的发展趋势和目前的现状,因为懂一些日语,也经常到那边实际体验。

在未来,以价值个体的方式提供价值的人会越来越多,公司这种形式将不再是唯一的价值转换器。

变成一个自由职业者的好处就是自由,但也多了一份自律和驱动力。

当然,也有好处。比如我可以在其他人都在上班的时候趁着人少去看一场电影,不用早晚挤地铁上下班等。

是先有自由还是先有自律?我觉得恰恰是自律带来了自由。实现自由很容易,获得自律很难。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自由一段时间后还是受不了然后继续回去上班的原因。

不要脸的说,我算是一个相当自律的人。坚持写作和跑步 7 年,在这一点上,我有底气来说这个话。

如果哪天我又回去上班了,那一定不是管不住自己和不自律导致的。

四、关于收入

做了这么多事情,我想很多人也一定会好奇我是如何获得收入的。

毕竟没在公司上班了,也没有人给我发工资,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又必须想办法养活自己,而且我还有自己的家庭。

谈钱不伤感情,成年人的世界里,利益才是最恒久的友谊。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公众号是我的一个收入来源,而主要方式就是广告,通过广告变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这个话题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其实也说过很多次,其实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能理解并支持。我也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

我是接了一些广告,但拒绝的是已接受的好几倍。我完全可以通过那些广告主赚更多的钱,但我没有这么做。

我还是希望以价值输出为主,最开始写作,也不是奔着赚钱去的。所以我的公众号原创文章的比例是很高的。

只不过到现在,这能作为一种生计方式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写作,何乐而不为呢。

况且,筛选后的广告其实都是对大家有一些价值的。作为一种信息来源,如果有用则自行选择,如果没用,略过就好。

商业社会,自然世界,总有它的运行规律,对于个人也是如此。没有人有义务一直做公益,就算那样,也不是一件长久的事。

价值提供者若是以公益的形式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价值消费者直接消费产品和服务,这个模式就会有问题。

价值提供者可能从公司或者其他渠道以工资的形式获得报酬,以此支撑自己继续提供价值。人都是要吃饭的,如果没有这种“维持”,一件事情就很难持续。

换一种方式,如果以商业的形式来运作这件事情,那逻辑就比较合理且可持续了。

在价值提供者、价值消费者、第三方商业主这个三角生态里,每个角色都可以得到稳定的输入,但彼此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重点在于,价值消费者具备自由选择的权力,价值提供者只代表商业主提供信息渠道。

只有这样,才是一件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事,才是健康的模式。只索取不付出在商业社会里是不成立的。

那些在后台抱怨和吐槽我的人,其实大可不必,实在受不了的话,取关就好,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当然,光靠广告收入是不够的。

我的另外一部分收入来源就是线上的课程,相信有很多读者都上过我讲的《产品经理的技术必修课》。

到目前已经服务了 3000 多位产品经理,口碑还是不错的。

配套的还有我的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正如前面所说,我正在计划重构这本书。

此外就是我的知识星球了,这是我近一年来重点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打造的一个学习和成长社区,目前已经有近 900 位同学在里面。

在那里,不仅有专门的提问功能,而且有很好的内容沉淀和检索方式。因为微信好友太多,已经不接受微信咨询和提问,所以没回的请见谅。

关于产品设计、职业发展、个人成长、读书的很多内容都分类沉淀在那里,而且每周还有一篇我写的仅在星球里发布的独家文章。

我们有专门读书会,互动式的学习体验已经帮助很多同学养成读书的习惯,获得了新的知识。

我们还有专门针对星球内同学的线下聚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在 4 个城市举办过。

聚会的内容包括主题分享和话题互动,当然,你也能在聚会上认识很多优秀的产品经理。

除了产品经理,还有业内大咖,有 HR,也有投资人,更有不同领域的各路人才。

这些对于星球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我在过去这段时间里花了很多精力去打造的,相信它会越来越好,能真正帮助到一些人。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在一起共创价值。

承蒙大家支持,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目前我还是能比较不错的养活自己和家庭。


五、另外的声音

有支持就有反对,这是任何事情运行的规律。

同样,我做出离职的决定以及成为一名独立的价值个体的选择,也会有怀疑的声音。

包括我的一些很好的朋友以及家人,他们也会担心这件事情是否长久,是否会影响我的职业发展。

这些考虑其实都是有必要的。关键点在于,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机会成本也很高,所以选择在哪条路上发力就成了问题。

如果我继续去一家大公司工作,确实是一条比较稳妥的路,而且工作几年后再出来做现在的事也未尝不可。并且在这几年里还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升机会。

而且从稳定性上来说,有一家单位,心里还是会有底气一些。尤其是在我们父母那一辈人眼里,没有单位在他们看来是不太稳定的。

这些问题我也都有考虑过,而且考虑了很久。最终做出自己的决定,也是基于一些基本的原则。

首先,稳定不是我追求的目标。

如果追求稳定,很多年以前我就不会选择来北京,也不会放弃大公司机会选择去创业公司。

对于稳定的理解,无非是收入稳定、工作稳定、未来空间有确定性。

而对我来说,获得不同的生活经历、感受不同的工作体验、得到充实的知识输入和能力提升,才是我想要的。

除此之外,获得一定的财务回报,也是必须的。

其次,大公司的经历和光环不是唯一硬通货。

很多人觉得在大公司干几年就会获得更多的经验、能力得到更多的提升。这样想也没错,大公司在资源和平台机会上,确实有它自身的优势。

但大公司能给的只是机会,成长与否还是得看自己。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很多人在大公司干了很多年,最后还是平平淡淡。

对于光环这种东西,也确实有用,但往往就是名片效应。

进了门,脱了衣,大家都在一起游泳时就知道几斤几两了。所以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如果要靠别人的光环让自己发光,还不如把自己变成发光体。

最后,正如我前面所说,没有太大的包袱,有一定的基础,有市场空间和机会,能预期的损失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如果我能把握住这个机会,让自己尽情去发挥和试一次,我相信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因此而后悔。

如果真的因为自己的决定和选择而失误了,那我也毫无怨言,至少我曾经非常用心和努力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

没有最好的选择,也没有最合适的决定,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应该被模式化,只要自己想明白了,知道怎么干,那就去干好了。

写在最后

离职的 100 天,我没有比以前更轻松,反而更忙了,但忙得有成就感,累得有动力。

如果以后真的做得不行,大不了再回去上班,到时候也不至于没有公司要我吧。

说实话,到现在我才能真正理解创业者的心态。那种为自己工作、为自己负责的驱动力和使命感。

每天起来就有很多事等着你做,每天的收入都得靠自己去争取,不行动就没有进展,不思考就没有进步。

同时也要不断学习,让自己有能力提供更大的价值,以此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并愿意为此投入时间和精力,然后乐此不疲去坚持。

上班不是目的,工作不是结果。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成长,为自己、为社会创造价值,才是正经事。

在适当的时机和机会下,勇敢地做决定,走出艰难的第一步,然后坚持努力,时间会带来最好的回报。

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我能把自己做成一款产品,服务我的用户,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价值。

只要还在路上,路就不远。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踏实的美好。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