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担任品牌大使的比亚迪,最近陷入了一起“广告门”。
先是比亚迪公开手撕“李娟”冒用比亚迪名义与多家单位和机构开展广告合作;紧接着,作为供应商的“竞智广告”,以一篇《人BY脸,天下无D!》的微信文章反驳比亚迪的说法,并称比亚迪令汽车界“蒙羞”。
事件发酵几日后,真相仍未完全浮出水面,事关比亚迪的这起“诈骗案”背后的迷雾却越来越重。16日,比亚迪再度发布公告对就事件进行几点“澄清”。15日,有自媒体报道指出,被比亚迪公开否认及指控的李娟,其背后有一名为“陈振宇”的上线,在整个“诈骗”过程中,此人对李娟自称是比亚迪的“隐形股东”,并向比亚迪副总裁李柯汇报。事发之后,“陈振宇”失联,目前,李娟已被警方控制。
7月15日,比亚迪方面人士告诉公司进化论,公司员工中不存在李娟和陈振宇二人,而副总裁李柯人在海外。公司进化论注意到,比亚迪近年来在广告投放方面颇为大方,近三年“广告展览”费合计近30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李娟“自导自演”骗局?
在比亚迪14日发布的微博中,公司称,一个名为李娟的人,使用假冒及伪造的的公司域名邮箱和公章,以比亚迪派出机构的名义和上海比亚迪市场部总经理的身份,与多家单位与机构展开广告宣传类合作。不仅如此,在此之前,比亚迪已经发现,李娟曾以“上海雨鸿”的名义接触公司,承诺以自由资源为公司免费宣传,并推进比亚迪与阿森纳的合作。
在这一声明中,比亚迪称对李娟等人的行为不知情,通过伪造印章签署的相关合同也与比亚迪无关。
而在后来竞智广告的微信文章中,作为供应商的竞智公司表示,其于2016年开始服务于上海比亚迪电动车有限公司,三年服务涉及费用11个亿。这些钱均是由供应商自己垫付。
基于上述事实,假如李娟是骗子,则意味着:在李娟的“诈骗”下,供应商自掏腰包为比亚迪做宣传;而比亚迪未付分毫,在享受了三年免费宣传后,声明李娟诈骗。
这一逻辑显然与常理差距很大。
李娟背后站着谁?
随着事件发酵、更多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的信息出现。根据自媒体“路由社”的报道,李娟的身后站着名为“陈振宇”的神秘人物,此人自称比亚迪隐形股东,将与集团副总裁李柯一起“对集团进行换血”,陈向李娟承诺安排她为上海比亚迪市场负责人,在陈振宇授意下,李娟代表比亚迪与供应商谈广告合作,期间项目款项由供应商自行垫付;而与此同时,李娟又代表“上海雨鸿”广告公司与比亚迪总部接触,为比亚迪免费做广告。
针对这一信息,15日,比亚迪方面回复新京报记者称,公司并无陈振宇和李娟二人,而自媒体报道中“陈振宇”所说的李柯确为比亚迪副总裁,但李柯目前人在海外。
16日早间,比亚迪再发公告声明,李娟及网传的“陈振宇”非比亚迪在职或离职员工,也不是比亚迪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比亚迪从未授权上述人员以比亚迪名义从事经营活动、代表比亚迪签署合同。此外,不存在印章出借或遗失情况。
不过,该声明中并未澄清副总裁李柯是否与此事有关。
综合此前的媒体报道,在李娟表述过程中,她所有与大区的沟通、跟大区所要的资源,都是陈振宇安排好的。如果陈振宇本人并非比亚迪员工及高管,陈振宇的资源是从何而来?
比亚迪的角色老赖or受害者?
在16日的最新回应中,比亚迪自称“也是受害者”。在供应商上海竞智发布《人BY脸,天下无D!》一文后,外界有声音认为,对于长达三年、费用高达11亿、并打着比亚迪旗号的广告合作,比亚迪不可能不知情,由此质疑比亚迪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了一个“老赖”的角色:即享受了免费的广告宣传后不认账。
公司进化论注意到,尽管近两年来比亚迪扣非后净利润连续走低,由2016年的46.13亿降低至29.87亿,但公司在广告投放方面公司并未缩减,2015年至2017年,比亚迪“广告展览费”分别约为6.1亿元、10.46亿元、11.75亿元。呈逐年增加态势。
由此可见,与公司自身的广告投放数字相比,“三年11亿”的涉案金额谈不上巨额。
如果是蓄意赖账,一家国内汽车新贵、上市公司为了赖这“三年11亿”而闹出舆论利空是否明智?
根据已知信息,这起“诈骗”事件中,受害的供应商不止上海竞智一家。不仅如此,所涉及的合作还包括与世界豪门足球俱乐部阿森纳俱乐部的高调合作,公开报道显示,今年4月,比亚迪成为阿森纳的官方全球独家汽车和巴士合作伙伴。
如果不是赖账,比亚迪是如何做到三年中对这些声势浩大的公开宣传“不知情”的?根据供应商上海竞智公司的声明,相关活动执行期间,竞智公司不断的与当地大区经理,4S店经理沟通对接。这些活动,如果没有比亚迪总部知情并批准,是如何得以顺利进行的?
对于这些疑点,比亚迪在今天的公告中仍然未能解释清楚。
阿森纳又是咋回事?
7月14日,事件涉及的阿森纳俱乐部也通过社交平台发布声明,在该声明中,阿森纳称,“根据比亚迪告知阿森纳的信息,比亚迪相信其本身已成为一桩涉及诸多广告协议的诈骗行为的受害方。今年5月8日,俱乐部与比亚迪曾在阿联酋航空足球场举行仪式,共同宣告双方正式结成合作伙伴关系;而此次事件亦涉及已启动的这项合作。”
阿森纳称,“我们正在调查事件现况,并与此前参与启动这项合作的比亚迪高层代表们共同商讨此事。”
问题来了:如果比亚迪如其所说对相关合作并不知情,那么阿森纳声明中所说的“此前参与这项合作的比亚迪高层代表们”所指何人?
根据上海竞智所出具的照片,比亚迪总部品牌公关部部长李巍当时和阿森纳签署了战略协议。总部的品牌公关部部长出席的活动,是否仍然与比亚迪“无关”?
截止7月16日,围绕比亚迪的这起“诈骗”风波已经发酵4天,更多的谜团有待揭开。
净利润大幅滑坡
3年累计获政府补助近26亿
年度报告显示,比亚迪2015年至201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800.09亿元、1034.7亿元、1059.1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约为28.23亿元、50.52亿元、40.6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约为12.07亿元、46.13亿元、29.87亿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约为5.81亿元、7.11亿元、12.76亿元。
根据比亚迪2018年第一度报告,其2018年Q1的营业收入约为247.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0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3.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3.2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3.58%;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约为6.39亿元。
对于2018年第一季度业绩下滑,比亚迪早有预测,在其回复深交所年报问询函中解释道:“2018 年第 1 季度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 91.75%-75.24%,主要是受汽车业务的销售毛利下降和期间费用上升的影响。受益于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大幅增长,集团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强劲增长,但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影响,新能源汽车业务毛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传统燃油车方面受产品结构变化、销量增加影响,经营毛利较同期呈现上涨趋势。”
文|新京报记者 阎侠
编辑|樊悦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