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冲在德育第一线》
“辅导员要树立无处不教育、处处可教育的观念,每一次与学生的接触都是一次教育的机会,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见缝插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辅导员是不能被忽略的一个群体。他们与学生离得最近、接触机会最多,自然而然与学生的关系也最为亲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
此次麦可思研究的访谈对象、江西理工大学辅导员饶先发老师,自2005年7月毕业后留校就开始从事辅导员工作。
在十余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中,他先后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江西高校最美辅导员、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江西省优秀辅导员等几十项荣誉。
在交流中,我们请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着重分享了作为奋战在德育第一线的辅导员如何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面对陆续走进大学校园的“00后”,学生工作又需要作出哪些改变?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十分关注的减少队伍流失等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希望文章能为各高校德育教育和辅导员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如何成为德育中的“教育者”?
德育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德育教育要求辅导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部分时间易被处理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工作所占据,所以辅导员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在学生德育教育、素养提升方面真正肩负起“教育者”的责任成为很多辅导员需要直面的问题。有着13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经历的饶先发老师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辅导员要提升自身水平。
通过理论研究、学习培训、实践探索等方面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第二,辅导员要深化工作理念。
辅导员要树立无处不教育、处处可教育的观念,每一次与学生的接触都是一次教育的机会,因此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见缝插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最好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辅导员要把德育融入到实践行动中来,言传身教于日常,行为规范做示范。
同时,辅导员还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教育信任关系。
第三,辅导员要创新工作方法。
比如通过学生喜欢的新媒体方式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以学生为主,辅导员为辅,在德育提升方面多设计一些主题活动,做好指导者角色。
各年级德育教育需有侧重
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大一新生需要适应环境,大二学生需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大三学生需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四学生则需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因此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也需要各有侧重。德育工作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大一:适应转变阶段。
这时候学生的思想不成熟,诸多方面还不稳定,心理也较为脆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意识,正处于心理调整时期。所以辅导员的工作应以心理调适教育、养成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
大二:思想活跃阶段。
此时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但已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专业的发展趋势有较高的追求,有自己的理想。此时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大三:巩固提高阶段。
此时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对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等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时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可通过选择教育、责任教育来指引学生如何面临选择,解决学生就业、择业、考研等实际问题。
大四:全面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基本成熟,并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但可能存在对学习和工作缺乏热情、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因此除了继续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还应以就业、择业观教育为重点,帮助学生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最后,饶先发强调,具体怎么做还得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贯穿大学德育教育始终。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开展特定的德育活动,比如在雷锋日谈助人、在端午节谈文化、在青年节谈理想、在中秋节谈团圆、在国庆节谈爱国、在重阳节谈敬老等。
数据链接:
麦可思数据显示,中国2017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为86%。毕业生认为母校学生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中,与辅导员工作直接相关的有“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本科:50%,高职高专:46%)、“辅导员或班主任态度不够好”(本科:8%,高职高专:7%)、“辅导员或班主任专业素质较低”(本科:6%,高职高专:5%)。
“00后”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2018年起“00后”陆续走进大学校园。成长于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与教育环境的他们,有着知识面广、严重依赖网络、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高等特点。针对这样一个群体,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可能需要相应地作出哪些改变?
饶先发借用了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会上的一段讲话,即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他认为在具体的工作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工作始终,即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二是要以日常教育为基础。
深入到学生中间,强化日常管理工作是学生工作创新措施的智慧来源。
三是要以新时代为背景。
在互联网思维与大数据的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学生工作,不断开拓创新,适应新的教育大环境,比如用学生喜欢的新媒体开展工作,以QQ、微博、微信、直播、抖音等即时通信工具为手段,建立师生掌上“点对点”交流互动平台。
四是要以遵从人性为基准。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要充分了解人性,遵从人性,才能真正做好学生工作。
五是要以法治思维为准绳。
学生工作的顺序应为法—理—情,工作依法依规才能保障工作秩序,在法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好理和情的工作。
六是要以家校合作为纽带。
“00后”学生的父母大多为“70后”“80后”,这一代人受教育程度整体较高,且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将让其成为学生工作的有力延展和支撑。
怎样留住那些优秀的辅导员?
大学里只要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的支持。
曾经某高校招就部门负责人在与麦可思研究的交流中就提到,为确保每年开展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有较高的问卷回收率,学校会通过各种途径提醒学生答题,而辅导员在微信群中号召学生答题往往是最有效的。
如果一个班级的辅导员离职,那么工作开展难度就会提升。可见辅导员的流失对高校来说损失是很大的。
但现实情况是,辅导员队伍中部分人因为缺乏身份认同感、工资待遇不高、职业发展天花板等问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考虑离职。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层面可以做哪些工作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做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路径和方向,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
第二,搭建辅导员能力提升平台。如岗位培训、业务学习、挂职锻炼、访学研修、学历提升等。
第三,成立辅导员学习实践团队。在辅导员队伍中成立学习实践型团队,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激励辅导员在工作、学习、实践中提炼总结,形成成果。
第四,支持辅导员职称评定单列。为辅导员设置相应的职称评聘晋升通道,实行“指标单列、序列单列、评审单列”,目前已经有很多本科高校正在实施,特别是“985”“211”院校落实得较好,高职高专院校还需要给予更多支持。
第五,保障晋升机制的畅通。在高校干部提拔过程中,辅导员相比学校机关人员往往不占优势,这导致部分辅导员想转岗。如果能保障辅导员有一条顺畅的上升通道,这无疑对稳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帮助。
据了解,目前包括山东大学、江苏大学、燕山大学在内的30多所高校已经实施了提拔一线优秀辅导员为副(正)处级辅导员或者享受副(正)处级待遇的政策。
第六,加快工作身份的转变。部分高校的辅导员还是临时工、雇员制或者人事代理,这让辅导员感觉自己是编外人员,缺少归属感,在日常学生工作中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第七,提高辅导员工资待遇。辅导员工作非常辛苦,待遇却相对较低,付出与回报难成正比。现在一些高校正在这方面努力完善工作。比如天津、北京高校的辅导员每人每月额外有1000元辅导员津贴,重庆邮电大学的辅导员比行政管理岗的待遇高20%。
第八,在多方面体现辅导员的重要地位。辽宁、湖北、上海等省市的优秀辅导员可获五一劳动奖章,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份专门为辅导员设立省级课题,山东、安徽、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等省市专门设立省级辅导员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不过最终能不能留住辅导员,还是取决于辅导员本人如何看待这份工作。正如饶先发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上所写的那样,“辅导员正在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学生工作应该规划成自己的一门学问、一项事业、一种生活,用兴趣和责任来经营。
我们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要么选择喜欢的,要么喜欢选择的。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感谢燕山大学里仁学院于陆璐、广西师范学院李敏、牡丹江医学院王尊博、贵州财经大学王思策、曲靖师范学院余金成、萍乡学院欧阳甜甜、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宫婷婷等老师对本文撰写的支持。
如需了解麦可思德育与学生工作相关服务,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联系我们。
作者 | 麦可思 郭坤
编辑 | 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