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在给孩子们上课
临沂沂南县山区深处,有一所鲜为人知的山村幼儿园——岸堤镇梁家北村幼儿园。一位幼儿教师李霞,26年如一日地甘受清贫,却给了孩子们如妈妈般的温暖呵护。现在,她忍受着病痛折磨,依然守候在孩子成长的第一站。
从兰山出发,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行驶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达岸堤镇梁家北村。穿过村内狭窄的小路,记者一行找到了李霞和她的幼儿园。幼儿园由前后相连的两个院落组成。小院里种满了各式草木,隆冬时节依然郁郁葱葱,显示出勃勃生机。前院是李霞父母的住处,孩子们的教室在后院。
教室里,50岁的李霞一头齐耳短发,瓜子脸、大眼睛。班里48个孩子紧紧围绕在她四周听她讲故事,她的声音很轻,透着疲惫。
挂着吊瓶,李霞正在给孩子们读书
利用孩子们课间休息的时间,记者和李霞聊了起来。梁家北村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村民多以务农为生。1989年,读高一的李霞因家庭困难辍学到深圳打工。都市的繁华和身边比比皆是的高学历人才让李霞感到了自身知识的匮乏,也让她想到了家乡的孩子们。之后,她一边打工,一边攻读幼教教材,1992年,李霞毅然辞工回家办起了幼儿园。
“当时我大伯一家在广州,周末闲暇,我都会去看望他们。”李霞说,她的突然决定让大伯一家十分不解,用大伯的话说,当时深圳已然是高楼林立、遍地商机,留在那里,不管怎样都比回老家办幼儿园要强上许多,但当时的李霞下定决心: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绝不能让家乡的孩子们像她那样长大了只能打工。
不光大伯一家不理解,回到家后,本以为女儿能留在深圳“赚大钱”的父母同样对李霞的决定百般不解。最初,二老坚决不同意李霞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拗不过女儿,只好默许。
今天天气不错,李霞给孩子们在院子里讲故事
没有教室,父母腾出自家房子;没有教材,李霞花光积蓄买。梁家北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幼儿园就这样开张了。然而,办学伊始,李霞就体会到了幼儿教师的操劳。但是,和孩子们几天相处下来,渐渐地,她和孩子们有了感情。在很多孩子眼里,幼儿园就是他们另一个温馨的家,李霞老师就是慈祥的妈妈。正是孩子们的关爱和渴求,让李霞毅然挑起了山村幼儿教师这个沉重的担子。
虽然,最多时幼儿园里有60多个孩子,但20多年来,李霞没有从幼儿园里获得过什么“收入”。对于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的孩子,李霞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反过来,她还会想方设法帮助这些有难处的孩子。
“很多人都说我傻,人家谁办幼儿园都能挣钱,只有我越办越穷。”李霞说,至于穷到什么程度,说出来很多人都不相信,“其他季节还好说,冬天最难熬。别说取暖,连给孩子们烧壶热水都难。”
李霞告诉记者,2000年左右的时候,她穷到实在没钱买煤,大冬天里放学后去村里河边用小车成车地往家推柴火、树叶,再利用半晚上的时间给孩子们烧好十几壶开水。没钱买碳、买暖气片,她就厚着脸皮找人赊,并说好还钱的日子,言出必践。
闲暇之余,李霞喜欢创作一些小诗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2011年,李霞被查出了乳腺癌,连续8个疗程的化疗,让李霞的身体每况愈下,这是她从教26年来仅有两次请假之一,而另外一次,就是2013年癌细胞又扩散到颈部淋巴,她再次躺倒在手术台上。手术后,她身体越发羸弱,发音细微,为了让孩子们听到她的发音,她佩戴上了扩音机。在那之后,李霞的生命里就多了一个新的陪伴——吊瓶,1年365天里,有300多天李霞都要举着吊瓶给孩子们上课,吊瓶里的药物主要有两种——消炎药和止疼药。
“我很想倒下,但我知道我不能。”李霞说,这些年,她很想为这所村办幼儿园请几位“像样”的幼师,但她明白这种想法并不现实,“现在谁都想去大城市发展,县城和镇里的幼儿园都少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村里的幼儿园了。”没有人愿意来,李霞就自己培养,现在园里的两位保育员就是李霞从家长队伍里挑选并培养起来的,其中一位已经取得了学前教育专科学历,而另外一位刚刚参加了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
采访结束时,50岁的李霞平静地说,也许有一天她倒下了再也不能起来,但是孩子们欢快的读书声一天也不会断。她喜欢这些孩子们,孩子们也喜欢她,有这些就足够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沂蒙晚报记者 衣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