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一村一幼教师辞职报告

时间:2023-02-06 11:36:2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中游……”初夏的早晨,20多个彝族孩子稚嫩清脆的声音传出教室。

这里是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

幼教点占用的是村委会的几间屋子,午休房、洗手间、功能教室……麻雀虽小,一应俱全。“孩子们的午餐是免费的营养餐,有牛奶、面包和火腿肠等。”幼教点的两名教师之一张牛牛介绍说,“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里养成了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好习惯,学会了说普通话,为以后上小学打下了语言基础。”

“不像我们小时候,六七岁了还只能跟着父亲去放牛,上小学了才开始学普通话,学习上很困难。”刚满22岁的张牛牛腼腆地说。

张牛牛小时候的情况,曾经在彝族孩子中十分普遍。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州彝区乡村老百姓普遍没有学前教育的概念,加上家庭贫困等原因,往往是“羊放到哪儿,娃娃就带到哪儿”。

为了帮助民族地区幼儿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5年10月,凉山先行在彝区10县启动“一村一幼”计划试点,随后在全州17个县市推开。各县市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整合利用富余公共资源,通过改造村委会活动室、学校富余校舍、闲置村小、租用民房、新建等措施设立幼教点。按照“大村独立举办、小村联合举办”的思路,发展出“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等多种形式,每个点开设一个或多个混龄班,每个班容纳30名左右适龄幼儿。个别居住特别分散、人口特别少的村,举办了流动幼教点、季节班。目前,全州开办村级幼教点3096个,设立教学班3963个,招收幼儿12.54万人。

短短几年间建立数量如此庞大的幼教点,教师如何配备?资金如何跟上?

喜德县冕山新桥小学幼教点辅导员翁古伍来毕业于四川省彝文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喜德像她这样具有教师资格证,且懂彝汉双语的辅导员有300多名,分布在全县100多个幼教点。

“所有辅导员均在全县范围内分批公开招考。”喜德县教育局局长车波告诉记者,县里将参加考试的人员按照成绩排序,纳入人才库,一旦有辅导员离职,能及时依次递补,保证每个幼教点辅导员在岗。

据介绍,凉山州制定了《村级幼教点辅导员聘用条件和程序》,由县(市)教育部门严把辅导员选聘入口关。11个民族聚居县、安宁河6县市少数民族乡镇,必须选聘双语辅导员,最终选聘双语辅导员5466名。其中,本科学历人员3.12%,专科学历人员51.67%,高中学历人员37.96%,高中学历以下人员7.24%;学前教育专业占比44.5%。

同时,凉山州制定了《“一村一幼”学前教育辅导员培训方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按照分类培训、分级实施的原则,采取州级培训骨干、县级全员培训和集中面训、幼儿园实训相结合,大力开展辅导员培训,使辅导员基本掌握幼儿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幼儿一日活动流程和常规管理策略。目前,州教育局共组织了12期州级培训,1585名骨干辅导员参加。

投入方面,凉山实施学前教育3年保教费减免政策。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减免公办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一村一幼”、“一乡一园”的在园幼儿学前3年保教费,省级补助每生每年700元。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凉山州对彝区10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农村在园幼儿(含“一村一幼”)实行每人每天3元的生活补助,全年按200天给予计算;“一村一幼”开办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9亿元。有条件的幼教点还采取幼教点食堂供餐、中心校送餐、中央厨房送餐、蛋奶模式等形式为幼儿提供午餐,已有2604个幼教点提供幼儿午餐。

短短几年过去,“一村一幼”实施效果凸显。

“以前接手一年级,数学课常常上得像语文课,得先慢慢教他们普通话。”对比“一村一幼”实施前后学生的变化,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从教19年的教师王英体会深刻。她说:“‘一村一幼’帮孩子们扫清了语言障碍,进入小学后,他们学习热情更高、习惯更好、能力更强。”

金阳县学生家长阿诺左诺听说学校里办了幼教点,把两个孩子都送到了学校。他曾经到西昌和昭通等地卖花椒,汉语讲不好,账也不会算,做点小生意,总是“折本”。“过去,我们的想法是‘睡席梦思也是一天,睡石头也是一天’。现在,不能再让孩子吃没有文化的苦。”

“一村一幼”计划创新发展学前教育,大大推进了凉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切实解决了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因不懂普通话进入义务教育后上课听不懂、学习跟不上的问题,从源头上打破了贫困“积累循环效应”,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总书记来考察的时候曾经叮嘱我们,村里孩子的学习都靠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今后,我不能辜负总书记的话,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们教好。”张牛牛说。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