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大四学生小刘今年在陕北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照规定可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但暑假他持《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在村子里盖章后,回到学校审批时,却被学校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发补助款。(9月21日《华西都市报》)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让很多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并通过求学深造改变了贫困命运。这既是政府扶贫济困民生兜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体现。这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深受好评,也颇受争议。
好评的意义本文不再赘述,而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执行中对贫困标准的确定和把握。正如陕西某高校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多年的查老师所言,对学生资助资格认定的过程很复杂:有单亲家庭学生虽然很困难,但因性格腼腆害怕提及自己的贫困而不申请资助;也有条件还不错的学生为了得到贫困资助而故意隐瞒自己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信息尚不发达的十几年前,定贫标准更是缺乏定量标准,基本上靠老师的眼观耳闻。
本文中小刘虽然通过了村里贫困户子女认定审批,但却因为他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而被学校拒绝通过。原因就是《西安思源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第12条明文规定“购买或长期租用电脑(特殊专业除外)的……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在10年前笔记本电脑的确是高档消费品,但是10年之后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基本用品了。此外小刘学的是工程类专业,电脑是完成学业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学校对贫困生审核的工作态度值得肯定,但据此认定小刘不符合贫困生标准,显然有“刻舟求剑”之嫌。
如今已经是大数据时代了,电商能够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每一位顾客的消费水平和兴趣爱好,从而做到精准推送。国家对贫困人口也实施了“精准扶贫”的战略。作为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对贫困生进行精准认定和帮扶。
一是通过大数据确定学生家庭是否贫困。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精准脱贫,对每一户农村贫困人口都建档立卡,城市低保户也都建有档案,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共享掌握学生家庭详细情况;二是通过大数据掌握学生就餐消费情况。绝大多数学生的就餐都在食堂完成,从饭卡的消费情况完全可以对学生经济状况进行甄别。记得我上大学时有贫困学生一日三餐吃发糕(一种类似馒头的面食)。前不久新闻就曾报道过有高校通过这种手段认定贫困生效果很好;三是以班级为单位对贫困生情况进行公开,既能避免学生弄虚作假,也能防止真正贫困生因害羞而遗漏申报。
大数据时代,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应摒弃“刻舟求剑”思维,通过大数据精准掌握贫困生信息,做到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真正践行“不让一名大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诺言。
文/桂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