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链高端延伸。
通过以华南国家植物园等为引领,抓好自然保护地、各类公园、生态景观林体系建设,协同城市环境保护、自然地保护、乡村绿化保护工作,拓展绿美广东的发展空间,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生态优美、环境宜居的秀美广东。
华南国家植物园不仅会成为广州城市生态名片,广州也希望未来在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中,能实现“走出园,融入城”的美好愿景。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说,希望将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新引种植物备份到广州的迁地保护工作中,在地化的开展植物保护研究。同时,将做好植物迁地保护的思想贯彻到城市公共绿地和公园建设中,将特色植物、乡土植物种植到市民身边的社区花园、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增加植物多样性,加强植物知识科普,推动建成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环境保护 以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突出绿美广东引领,就必须要完善生态监管体系,建和管都要“两手抓”,都要持之以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力度。
近日,在广州地铁1号线、6号线的列车上,鲜明又清新的车厢布置,特别引人注目。车厢里既有风景秀丽的广东山水,又有清晰醒目的林长制宣传标语,原来这是“广东林长制”专列正式发车。由广东省林长办、省林业局推出的林长制专列共6列32节车厢,满载着林长制宣传内容在广州城市生活圈穿梭,向广大市民朋友宣传广东林长制工作成果。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落实林长制”也是写入其中。在广州,林长制高效推行,通过完善“三大体系”,以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如今,全市11个区均因地制宜、一区一策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相应配套制度83项,形成了“林”有“长”管、“长”依“制”行的工作格局。
生态保护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被视为“晴雨表”。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最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近年来,广东省和广州市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多举措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不断提升建设水平。 陈俊光表示,广东是全国唯一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全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数量居全国第一。目前,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南岭、丹霞山列入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中的国家公园候选区名单,初步形成了保护类型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生态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最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广州市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建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广州现有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89处,总面积约11万公顷,占全市陆域国土面积的14.83%,含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等5种类型。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胜表示,广州实施保护地建设提升工程,编制印发《广州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广州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年)》,建设一批省重要湿地,在保护的同时,提升保护地游憩服务功能。
据介绍,广州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典型森林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建立了包括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6处,总面积9729.54公顷,有效地保护了唐鱼、桃花水母、伯乐树等珍稀物种及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城中央分布的白云山和海珠湿地被誉为广州的“北肺”和“南肾”,与天河湿地、花都湖湿地、海鸥岛红树林湿地、南沙湿地共同构成城区的生态屏障,为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迁飞营造了生态廊道,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大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代表委员建言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李小军:
发挥生态地标和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教育等功能
李小军认为,在生态建设和保护上,可以更加善用各类生态地标和自然保护地,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生态地标和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保护、教育等各方面功能。“对于华南国家植物园,我们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包括植物园的历史、植物等各方面,让大家知道来到植物园,可以开展很多与生态自然保护和教育相关的活动。”李小军说,目前他观察发现,还有部分市民游客只是把植物园当成一个普通公园来“游玩”,还没有领略到植物园的强大魅力和内涵,这对于游客、对植物园本身,都是相当可惜。
“我们可以加大宣传,通过历史、科研成果等各方面,让大家知道植物园在防护林、农业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很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让各地在建设保护地的同时,能与植物园加强联系和合作,发挥植物园在专家人才、科研保护、教育基地等方面的优势和功效。”李小军说。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邓毛颖:
“增绿、织线、拓网”推进绿美广东,助力湾区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广东以生态立省,打造形成万里碧道、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等一批鲜活的绿色发展示范样本。不过,邓毛颖认为,“广东省城园融合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林业经济及其生态文明价值、继承和延续本土森林生态风俗传统价值转化低,优质生态资源供给赋能乡村振兴不足。”
邓毛颖建议,要坚决治理以上痛点,可以聚焦重大平台,建设“湾区绿美公园体系”,挖掘闲散空间,打造绿美生活圈,推动“森林进入城市”落脚点,精心谋划“绿在身边”微场景;织补“湾区绿美道”,推行“线性扩绿”“立体增绿”,打通“城市拥抱森林”“最后一公里”;推进区域生态共治共享,建设“湾区城乡绿美森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邓毛颖说,建设“湾区绿美公园体系”,推动“森林进入城市”落脚点。“结合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新区等重大平台,布局区域性绿美公园,推动滨水空间、临绿空间的‘森林化’工程建设,建设湾区里的‘中央公园’;同时进一步依托岭南水乡等历史文化空间,打造湾区人文景观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