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藕盆申报书】农耕文明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时间:2023-04-22 10:18:54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天津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种质创新岗位专家,我会潜心研究,在小站稻种质开发繁育中取得更大成绩。

这捧粮食,有“文化嚼头”

讲述人: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刘家满族村村民 关长宝

我们村有个满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其前身是父亲和我创办多年的家庭博物馆。馆内有处分馆,叫作五官屯农耕文化展览馆,收藏了五官屯成为清代皇粮贡米产地以来的大量农耕文物与史料。父亲搞收藏就始于此,那时我才10岁。现如今40多年过去了,这里依然承载着我对这片黑土地的无限热爱。

五官屯设置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地处松花江畔,属“黄金水稻带”,所产稻米晶莹剔透、稻香馥郁,被称为“稻米中的极品”。五官屯现分属九台区三个乡镇,我们村就是其核心区域之一。

我家世代在村里耕作,祖辈多为官屯粮丁,到我这辈已是第14代了,传统稻作工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然而,这种珍贵的古法工艺却很少为外界所知。每次捧起饭碗,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这样的好米,要能端上更多人的餐桌该多好啊。

2013年的一天,来自江浙的一个旅游团来我们家博物馆参观。午饭时,他们听着皇粮贡米的故事,对其味道赞不绝口,问我们:“这么好的米,在网上能不能买得到?”我被点醒了:何不试一试?

很快,我成立了五官屯种植业家庭农场,注册了“五官屯贡米”商标,一边按照古法工艺扩大种植规模,一边通过电商平台积极推介。不到一年,五官屯贡米的销路就打开了,有时一天就能接到10多个订单,当地商超也来采购。但不管谁来买、买多少,我都用传统方法给稻米去皮后再包装发货,为的是让消费者享受到最纯正的皇粮贡米。

2018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在村里办起了“满族丰收祭”活动。为了呈现地道的满族丰收习俗,我把村里老辈人探访了个遍,逐项定细节、备材料。活动当天,焚香、打糕、剪纸、杀猪、碾米……一项项充满古意的祭祀仪式,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现在,一批和我一样的农场经营者正按照古法工艺规模化种植贡米。我们期盼着,把五官屯农耕文化做得更好,让种出的粮食不仅好吃,更有“文化嚼头”。

在菇乡,老传统焕发新活力

讲述人: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贤良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 吴 荣

上个月,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消息传来,我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

“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历史可追溯到800多年前。千百年来,先民们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创造了以“林—菇共育技术”为核心,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形成了森林、梯田、村落与河流相互协同的生态景观,保留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完整演化链。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贤良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吴荣给菌棒喷水。光明图片

小时候,县里的香菇生产特别红火,我的父母也是通过种植香菇把我送出大山,求学深造。15年前,我从杭州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庆元。那时,市面上全是普通甚至低端的香菇,早年间的高端香菇不见了踪影,销售也很不景气。我决定,在庆元大规模种植以“礼帽菇”——241香菇为代表的高端香菇,大干一场。

在试种过程中,我逐渐解开了菇农们的心结。他们担心没技术、缺市场。经过我的争取,县里同意以统购统销方式支持菇农种植241香菇,大家才算吃下了定心丸。到了丰收季节,香菇销售火爆,种植面积也随之“水涨船高”。

2017年3月,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我们创设了“便民小站”,依托这个载体带领村民种植241香菇,千方百计确保销路。我们还为村民改造菇棚,带动留守老人就业。渐渐地,庆元香菇的“元气”回来了。绵延千百年的“林—菇共育系统”重焕生机,还形成了菇民戏、菇山话、菇神庙会等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香菇文化,香菇文创产品也纷纷亮相……大家都说,身在菇乡,一定要珍惜香菇带给我们的一切,做香菇种植及香菇文化的传承人。

最时尚的IP,是农耕

讲述人:四川省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党委书记 高志伟

2017年,当我决定辞去成都的企业高管职务,回到家乡五星村开办乡村旅店时,朋友们都说:“老高,你肯定是疯了。”可我就是铁了心,因为,我喜欢农耕文化中的那份传承与坚守。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湖镇农民在收割水稻。新华社发

家乡崇州的川西林盘,被肥沃的田园包围,被秀美的湿地滋润,村外稻香阡陌,村里修竹雅院。一处处林盘就是一个个“微景区”,诠释着天府农耕千百年来的安闲与悠然。冬日阳光下,一座座农家小院掩映在林盘树丛中,老人们在广场上晒着太阳,聊着过往。然而,老人们却告诉我:“我们这里景色虽美,可留不住游客哟。”

川西林盘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鲜活载体,这样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怎么会“留不住游客”呢?

于是,我回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田园边打造了集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的乡村酒店,组建了可接待团建、研学、旅游的团队,从传统的农家乐向星级乡村消费场景升级,带动村民自主创业,把原本零散的业态做大做强,让农耕文化成为最具特色的招牌。

过去,一桌农家餐、一壶盖碗茶,半日游与一日游是常态。如今,稻田咖啡、稻香火锅、养生小院,观光游览更有仪式感与氛围感,农耕体验更具参与感与沉浸感。业态的丰富、场景的多元、品质的提升,让“天府农耕”变得越来越洋气。

现在的五星村,拥有青瓦白墙的村落林盘、烂漫诗意的田园乡野,精品民宿特色各异、农家餐厅风味不同、“微田园”蔬果飘香,农耕文化的韵味更加浓郁绵长。在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提升“双管齐下”作用下,川西林盘逐渐呈现“林盘、渠系、田园、人文”四美共生的新形态。就拿我们五星村来说,春天有盛开的油菜花,秋天有翻涌的稻穗海,地里种的是品质深受市场欢迎的竹香米、稻虾米,还有火锅底料、预包装食品、精酿米酒等热门产业与农业生产“无缝对接”。田地里产出的宝贝越来越多,农民怎能不越来越自豪呢?

回村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大家的热情都很高。这不,村民李凤已经开起了第三家民宿。来年,我们还准备把村里曾经的榨油坊改造升级成主题咖啡厅,让农耕文明带来更多收入,让自然之美扮靓美丽家乡。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胡晓军、李玉兰、刘茜、陈建强、任爽、陆健、李晓东、王斯敏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李层

光明日报通讯员孙水远、强罡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30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