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秦创原科技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后,科技经纪人吴军军就和团队一起,围绕着延链、补链、强链的要求,顺着产业链走访技术带头人,试图将他们的核心科技成果留下来转化。
科技经纪人吴军军(右)在高校对接项目需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黄廷林的水处理设备研发与制造项目,就是吴军军从江苏盐城抢回来的。
团队之前也有在西安转化的想法,但是因为特殊的场地需求和较大的资金需求,只能将目光投向沿海地市。
当时科研团队已经跟江苏洽谈了几个月,场地、资金、人才支持都基本有了合作意向。“他们需要一个层高14米的场地,这是一般场地高度的两倍,在市区找不到现成的地方,只能在鄠邑区搭了一个钢结构的临时厂房使用。”吴军军说,黄廷林团队想要将自主研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系列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进行转化,除了厂房,还要满足距离水源三公里以内等条件。
摸排到这个线索后,他先是帮助科研人员寻找西咸新区合适位置,多次与对方协商,最终反租回来供团队使用,又帮助他们争取政策,不但减免了三年300多万元的房租,还争取了科研费用10%的财政政策支持。
现在,团队的科研成果已经成功转化,年订单达到3000万元。
科技经纪人是一个媒介,他们围绕重点领域,紧盯重点项目,深度挖掘科技资源,对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间的需求。但他们有一个原则,项目技术要么是突破“卡脖子”的,要么是国内领先的,甚至是国内首例的,其他的一般不会考虑。
科技经纪人拉回来的重点项目不只这一家。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校副教授罗剑科研团队研制的薄膜铂电阻突破了关键技术,生产成本与国外同等产品相比可降低20%。
在此之前,这一领域已经被国外垄断了30年。“并不是说我们做不了,主要是成本控制不住,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罗剑说,薄膜铂电阻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国内市场每年需求量约有10亿支。
2021年10月,团队完成了薄膜铂电阻的中试量产,而且突破了关键生产工艺,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支持下,将这项传感器芯片“卡脖子”技术落地转化,成立了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
在科技经纪人帮助下,从向学校申请成果转化到公司注册成立,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知识产权作价200万元入股。
公司成立后,科技经纪人贾令博帮助公司对接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在沣东创智云谷争取了一块1200多平方米的场地,建造洁净车间和生产线,协调公司享受房租免租金和设备购买返还的政策。
在成立第三个月,公司完成了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4000万元。公司投资1100万的国内第一条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即将建成,年产量可达到300万支。
打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科技经纪人的主攻方向。
陕西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张方晖团队研发的玻璃晶元和图形化玻璃基板,是新型显示产业常用的基础器件。
作为陕西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20多年间培养出的校友遍布显示行业,张方晖创办的企业首批入驻秦创原,今年上半年已经有1000多万元的订单。
尽管张方晖从校友中招募了一名专营市场的人才,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够通过秦创原,对接上更专业的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团队。
“我们提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科研人员专心做研究。”吴军军说,大到技术成果作价占比、小到报税、代记账、工商注册,科技经纪人都采用“一对一”私人定制的方式,提供全链条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质提效,让科研人员少了许多“后顾之忧”。
飞地转化:“离岸式”创新放大辐射效应
秦创原既是聚能场也是辐射源,“开放共建”是其特点之一。
铜川市作为建设全省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城市,只有一所职业技术院校,科教资源薄弱。铜川市主动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铜川落地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6月23日,第六届陕西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博览会上,铜川市与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签约合作,这是我省首个地市与省内高校积极对接并成功签订的“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
铜川市在三所高校设立“铜川飞地科创中心”,而这三所高校则在铜川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铜川分中心”和“飞地产业孵化基地”,在技术研发、平台创建和成果转化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建设在与西安理工大学达成合作协议之后,铜川市全力协调解决成果落地转化遇到的困难,最终将铜川华铸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从外地吸引了本地,并于今年7月正式投产。
过去的铸造技术满足不了高端需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强。“比如液压系统的零部件如果有一个小的缺陷,就不能带动整个机械运转。”铜川华铸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永辉说,某些零部件之前由于国内材料性能不稳定,80%从美国进口。现在通过水平连铸技术,不仅能满足一般的产品需要,还能满足客户不同的定制需求,切割出异形产品,客户不用二次加工,也节省了成本。
目前,企业已正式投产,成为三一重工、法士特等企业供应商,开始正常供货。
“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围绕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联合高校组建科研团队,联合攻关解决了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一方面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让‘西安研发、铜川转化’‘陕西制造、铜川配套’的模式进入了快车道,跑出了加速度,初步形成了‘一谷一院加两地’的秦创原铜川模式。”铜川市科技局局长宋鑫说。
科研人员在秦创原光伏创新中心——隆基中央研究院中试线上工作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以产业创新为重点,围绕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发展等区域发展需求,探索“在港孵化+飞地转化”等模式,鼓励各地依托秦创原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始终制约着商洛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资源禀赋特点,商洛市探索“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在秦创原总窗口建设了约4万平方米的创新转化平台。
在商洛高新区秦创原(商洛)创促中心孵化基地,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赵威展示了烧制好的发泡水泥和陶粒样品。
“我们团队分别采用尾矿固体废弃物烧制性能优异的发泡陶瓷材料,尾矿利用率80%,年产量是现有辊道窑的三倍左右。”赵威说,继发泡水泥研发成功后,新研发工程陶粒,硬度和质量优于石子,目前已与蓝田建筑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AI领域的学科优势及人才储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商洛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打造新的科学研究平台及产业生态,推动本地进入了“AI+”产业阵营。
目前,西安•商洛飞地孵化器已确定生物医药、健康食品、新材料等领域十余家企业入驻。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目前已与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等六个地市飞地孵化器签署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
各地在探索融入秦创原建设模式方面也是各具特色。
咸阳市成立全省首家地市级科技工委,利用自己的区域优势建立秦创原咸阳核心区中国电子西部智谷,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合作在西安建设咸阳孵化中心和人才“飞地”,和西安交大签订深化产学研合作协议,成立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咸阳分中心;
宝鸡市持续深化“一把手”带头进高校、院士宝鸡行、企业老总院校行、专家企业行的“一进三行”活动,创新校地合作模式,成立秦创原秦川机床集团研究院宝鸡分院;
榆林市多方努力,将管晓宏院士团队打造的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落地榆林科创新城。
…… ……
围绕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资源联动、体制联动、要素联动、区域联动等格局正在形成,如天女散花般,秦创原为各地高质量发展驻入越来越强的活力和动力。
(当代陕西)
本文来自【陕西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