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期了,他没有续签,名义上说想休息一段时间,实际是想看看网约车的前景。很快,汪师傅下了决定,开网约车,可开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没花头”。
“主要是没钱赚,车要买商业保险,还有折旧、保养,都是钱,60万公里还要强制报废,不划算。”
今年2月10日,汪师傅又重新承包了一辆出租车,合同期5年。为什么租五年?汪师傅是有考虑的。“5年后是2022年了,到时候杭州地铁四通八达,出租车生意肯定就差了,到时候正好合同到期,到时候再换个其他工作,能赚钱的工作。”
采访体验:
不少“三证不齐”的网约车
司机还在观望
两个小时体验下来,总结下来有三点——
一、只要愿意等一等,车还是叫得到的。
二、价格贵了。昨天晚上10:18,我再次打开一款尚未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网约车平台的叫车软件,依然保持1.5倍的调价。据我平时打车的经验,这样的情况不多见。如果说晚高峰1.5倍是因为需求旺盛,晚上10点多还是1.5倍,只有一个解释:在运营的车辆可能真的少了。
第三,在运营的网约车减少的情况,接下来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车少的根本原因,还是新政落地的影响,大量“三证不齐”的网约车司机都在观望。
观望什么?
一是观望所在平台能否获得在杭经营许可,这关系到他们到底能不能合法合规;二是观望运管等部门接下来如何整治,这关系到他们要不要冒险上路;三是观望政策有没有新变化。采访中发现,很大一批网约车司机从事这一行的欲望还是比较强烈,但是车辆不符合标准,换车又舍不得,正如刘红涛师傅跟我说的,等等看,看政策会不会有点松动,轴距、价格要求会不会再降点。
网约车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争议。毋庸置疑,它在解决老百姓出行方面,确实起到了巨大作用,主管部门对网约车的态度也很明确,重点加强对司机、车辆准入条件的筛选以及平台的监管,主要目的是保障乘客的乘车安全,对网约车价格和数量不做限定,由市场决定。
网约车正式名称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他和传统巡游出租车一样,都属于出租汽车,性质一样,都是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实行差异化竞争。趋势是融合。
打车难,根本原因是供需目前尚无法完全匹配,正如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吴伟强教授所说,即使杭州投入10万辆出租车,也未必能满足所有人的出行需求。但让老百姓打车方便、实惠又安全,这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目标,需要政府和市场、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多方协作,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