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更大力度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省政协委员,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颜晓红,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赵涵走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2023江苏省两会“今天我主持”演播室,就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行探讨。
主持人:近年来,两位委员所在单位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有哪些典型科技成果?
颜晓红:江苏大学作为一所以农机起家、为强农兴农提供工科重要支撑的高校,近几年为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水力模型提供了70%的智能装备,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典型应用案例。此外在解决山区丘陵节水灌溉问题和中国特有再生稻收获系统方面,我校研发的无人农机系统响应国家当前的迫切需求,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应用支撑。
赵涵: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又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到“十四五”初,我们研发推广了一大批重点种业品种和技术,如南粳46是我省的主推品种,南粳系列品种覆盖江苏省优质首位耕稻50%以上的播种面积,为保障粮食安全、粮食丰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众所周知,近年来受疫情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粮食问题频发,但中国粮食质量和产量都未降低,这来源于国家对种源安全和生物技术的提前布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刻苦攻关,在重大品种培育和重要粮食栽培技术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省政协委员,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颜晓红
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赵涵
主持人 张宣
主持人: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有所作为?
颜晓红: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更高水平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为国家提供一流的科技成果,产出一流的自主创新人才。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江苏大学围绕农机“聚高人”“搭高台”,破解“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难题,聚焦产业、区域“出对策”“出精品”,助力农民鼓起“米袋子”“钱袋子”,奋力打造全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高地,助力我国农业机械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目前,我校是该领域国家科技成果奖数量最多的高校,专利申请、授权和转化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列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8位。学校连续3年入围“全国科技创新50强”,列“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第14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300强。
赵涵:省农科院作为科研单位,在实践应用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主要从事一些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截至目前已在种质资源库保存了近5万份江苏省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为种源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时我们开展生物技术研发,为创制新品种也提供了一些技术支撑。高校和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特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一定要协同发展,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上相互配合。江苏省种质资源库每年向高校提供种质资源材料,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克隆影响重大农业性状的关键基因和位点,而这些成果又被科研单位利用,进行重大品种培育,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这种融合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重大成果的产出和利用。
主持人:请结合工作实践,谈一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立”、怎么“强”。
颜晓红:高校“自立”,首先要打破学科边界,单一学科是无法产出世界一流科技成果的。我们要打破学科边界,形成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多学科进行联合攻关的创新体系。还要打破地域边界,我们成立了面向国际的协同创新体系和农业工程大学国际联盟,通过组建部省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全国最顶级的农技创新力量,一起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来联合攻关。此外还要破除传统科研评价体系,构建崭新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做科研。目前,我们已经重新组建了重点实验室,努力跻身国家创新体系,还申报了国家人工智能与农业机器人创新分中心,实现了一些“卡脖子”技术的突破。
赵涵:总书记曾叮嘱农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长期以来,我们把技术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但还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前不久,南京市政府联合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四方共建钟山实验室,集结了我省最强生物育种领域科研力量,对标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在新型载体平台上,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融合升华,让基础研究迅速转化为科研产出,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为种源安全作出贡献。
监制 尤健
策划 潘青松 孙巡 高伟
统筹 唐澄 樊玉立
记者 张宣
摄影 邵丹
摄像 剪辑 余勤雍 王悦谋 王瑞枫
编辑: 李爽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