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在就医管理和费用结算上更具复杂性及难操作性,各定点医疗机构在信息系统改造、就医管理方面面临更大压力。
“即便繁琐,作为全国异地就医患者流入最多的地区,为方便全国患者就医,北京竭尽全力,而且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我们还积极助力津冀两地进一步扩大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互认范围,提升两地参保人员转诊就医待遇。”郑杰表示,截至2022年10月底,北京市所有有住院床位的72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均已开通跨省异地住院直接结算;全市3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250余家二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异地门诊直接结算业务;已开通门诊慢特病异地直接结算试点定点医疗机构48家。
具体到每个患者,实时结算如何实现呢?郑杰告诉记者,“比如外地患者在北京的医院结算,系统通过国家医保信息平台连通到地方医保平台,读取患者医保信息,确定其备案情况、享受的待遇标准,根据当地的医保报销比例,计算出基金支付金额,从当地医保基金扣款,实现直接结算。”
业务协同与服务水平双提升,确保好政策落实落细
异地就医备案是异地就医的第一步,打开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处处能感受到开发者的服务意识。按照操作指南指引,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很轻松就可以完成。更贴心的是,哪个统筹区会在何时停机何时恢复,也在平台中实时显示,提示异地就医相关人员避开这个时间结算。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患者偶尔也会遇到问题。这时候,更考验业务协同与服务水平。
“这是又卡在哪儿了,结算失败,我就得回去跑报销!!!”短短一句话、几个惊叹号,患者焦急的情绪溢出屏外。来自京外的一位患者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医保直接结算成功,在北京另一家医院却结算失败,随后进行了投诉。
收到微信工作群中相关单位转发的信息,北京医保中心异地科副科长杨胜菊更忙碌了。几经联系和排查,确定是患者参保地网络故障导致结算失败。
“跨省异地就医的患者对直接结算有比较高的期待,但不少患者对政策把握不清晰,比如备案后不查是否成功就直接异地就诊,或者对当地享受的待遇了解得不清楚,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结算问题,就以为是就医地医保部门出了差错,这时候特别需要我们与参保地的协同工作。”杨胜菊说,北京医保与各地都建立了工作联系群,只要患者遇到问题,就医地参保地会及时响应。同时,持续做好政策宣传、问题咨询、就医引导、应急处理等工作,方便参保人员异地就医。
在国家层面,依托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业务协同管理机制已经建立,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线上备案、费用协查、问题协同、信息共享等工作,通过定期开展内部通报,建立每日“异”报机制等措施,督促各地抓好落实,提高跨省异地就医业务协同响应效率。
为提升群众跨省异地就医过程的获得感,各地高招频出。比如,天津、河北、内蒙古、上海、山东、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9个省份均在全辖区内全面实施了跨省自助备案,推行个人承诺制,实现“免证明材料、即时办理、即时享受”的线上服务。
“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具体措施,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们一定要坚持政策优化集成、管理统一规范、业务协同高效、服务精准便捷,保障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平稳过渡。”国家医保局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隆学文表示,未来,国家医保局将进一步提高国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能力,逐步统一异地就医备案,推进医保报销线上线下都能“跨省通办”,让参保人员享有更加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服务。